趙敏, 徐立軍, 葉偉清, 石一珺, 方雪勇
(1.桐廬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桐廬 311500; 2.杭州博潤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浙江 桐廬 311522)
桐廬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水稻種植以單季中晚稻為主,面積 0.5萬hm2左右,主栽品種以甬優、中浙優系列雜交稻品種為主。稻飛虱系桐廬縣水稻主要害蟲,一般年發生5~6代,單季稻白背飛虱以四(2)代、五(3)代為主害代,褐飛虱以六(4)代、七(5)代為主害代,常年偏重至大發生?,F均采用藥劑對稻飛虱進行防治,但不同藥劑不同施用期對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防效可能存在差異[1-3]。為此,選用4種藥劑在不同施用期對單季稻飛虱主害代四(2)代白背飛虱和六(4)代褐飛虱進行田間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在桐廬縣舊縣街道舊縣村官路畈進行。水稻品種中浙優8號。作單季稻種植,5月10日播種,6月5日手插,密度為30 cm×27 cm。
參試藥劑有4種:20%呋蟲胺水溶性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社生產);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北京燕化永樂農藥有限公司生產);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瑞士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2 處理設計
分別進行四(2)代白背飛虱和六(4)代褐飛虱防治試驗。2組試驗均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11 m2,重復3次。均勻噴霧,用藥液量750 kg·hm-2。
防治四(2)代白背飛虱的藥劑和用量:20%呋蟲胺水溶性粒劑45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50 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750 g·hm-2;以清水為對照(CK)。7月9日施藥。
防治六(4)代褐稻虱的藥劑和用量:20%呋蟲胺水溶性粒劑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225 g·hm-2;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300 g·hm-2;以清水為對照(CK)。8月20日施藥。
1.3 調查項目及方法
各處理小區藥前調查蟲口(灰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基數,分別在藥后4、7、14、27、42 d(防治四(2)代白背飛虱)和7、17、26、51 d(防治六(4)代褐稻虱)調查殘留蟲量。每小區查5點,每點盆拍2叢,計10叢,記錄各種稻飛虱成蟲、若蟲數量。計算校正防效。
2.1 對四(2)代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
7月9日施藥時,單季稻中發生的稻飛虱以四(2)代白背飛虱為主,占99.97%,其中若蟲占77.6%,以高齡若蟲、成蟲為主。表1表明,3種藥劑處理的防治效果以烯啶·吡蚜酮與吡蟲啉處理較好,藥后4 d校正防效分別為71.2%、63.1%,藥后7 d分別為74.1%、67.0%,藥后14 d分別達84.7%、82.6%;而呋蟲胺處理的防效較差,藥后4、7、14 d校正防效分別為35.6%、40.9%、50.5%;藥后27 d各藥劑處理對白背飛虱的防效以烯啶·吡蚜酮較好,為71.0%,其次是吡蟲啉處理,為67.4%,呋蟲胺處理較低。

表1 不同殺蟲劑處理對單季稻四(2)代白背飛虱的防效及五(3)代稻飛虱控效
2.2 對六(4)代褐飛虱的防治效果
8月20日施藥時,單季稻中發生的稻飛虱以六(4)代 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為主。施藥前調查單季稻六(4)代稻飛虱發生基數:白背飛虱占90.9%、褐飛虱占9.1%,其中總若蟲占92.2%,以低中齡若蟲為主。表2表明,3個藥劑處理防治六(4)代稻飛虱均較好。以烯啶·吡蚜酮與吡蚜酮處理較好,藥后7 d校正防效分別為96.9%、95.5%,其次為呋蟲胺處理的87.7%;3個處理藥后17 d校正防效分別達99.8%、98.7%、96.7%,藥后26 d分別為93.8%、91.8%、93.8%;藥后51 d對稻飛虱控效以烯啶·吡蚜酮較好(94.5%),其次為吡蚜酮(91.4%),而呋蟲胺較低(69.7%)。

表2 不同殺蟲劑處理對單季稻六(4)代稻飛虱防效及七(5)代稻飛虱控效
試驗結果表明,3種藥劑處理防治單季稻四(2)代白背飛虱以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50 g·hm-2的速效性與持效性較好,藥后4~27 d校正防效達71.0%~84.7%,其次是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750 g·hm-2為63.1%~82.6%,而20%呋蟲胺水溶性粒劑450 g·hm-2較差,校正防效僅為35.6%~50.5%。20%呋蟲胺水溶性粒劑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225 g·hm-2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300 g·hm-23種藥劑處理防治單季稻六(4)代稻飛虱的防效均較好,藥后7~26 d校正防效分別為87.7%~96.7%,93.8%~99.8%,91.8%~98.7%,藥后51 d 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225 g·hm-2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300 g·hm-2處理對褐飛虱控效仍達94.5%和91.4%,而20%呋蟲胺水溶性粒劑600 g·hm-2處理僅為69.7%。
對單季稻四(2)代稻飛虱以白背飛虱為主害代的防控藥劑可選用烯啶·吡蚜酮,或吡蟲啉,對六(4)代褐飛虱為主害代以低中齡若蟲為主的藥劑防控可選用烯啶·吡蚜酮,或吡蚜酮,或呋蟲胺,但宜輪換使用,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