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聰敏

新中國成立以來,鋼鐵工業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我國從一個鋼鐵工業基礎極度薄弱的國家迅速躋身世界鋼鐵大國行列,更重要的是以比西方發達國家快得多的速度建立起一整套較為完備的鋼鐵上下游產業鏈體系,實現了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而鋼鐵工業崛起的起點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本文從公開渠道系統整理了1952-1957年各類檔案,從文件、數據等原始資料入手,詳盡展示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講清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之前,有必要理清新中國成立初期,出于何種原因使中國共產黨在國民經濟建設模式上首先選擇大力發展和支持重工業,又是何種原因在諸多重工業行業中選擇鋼鐵工業作為優先發展的對象。
在當代戰略和國際關系專家保羅?肯尼迪看來,工業化是國家力量的重要支柱,而鋼鐵產量則是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保羅?肯尼迪在其著作《大國的興衰》中第四章《工業化與力量對比》中提出,如果不以大規模的足夠的工業生產為基礎的話,即使現代國家也會黯然失色。他又說,與科學技術相聯系的工業生產力成為國家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認為,對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最好的衡量方法是看它對現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氣和水力電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為這既表示一個國家利用各種無生命能源的技術能力,也表示了其經濟發展速度。而鋼鐵產量則經常被看作是反映這一時期潛在軍事力量和工業化本身的標志。為了印證上述觀點,保羅?肯尼迪對1890-1938年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鋼鐵產量,煤、石油、天然氣的消耗量等指標進行了系統整理,發現美國、德國、英國在上述指標中排名中列前三位,與這三國當時綜合國力排名一致。
1949年,中國生產資料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只有26.6%,這其實是生產力嚴重落后的標志。對此,中國共產黨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指出:“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零五年的歷史,特別是國民黨當政以來的十八年的歷史,清楚地把這個要點告訴了中國人民。”他又說:“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在人民政權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毛澤東就敏銳地察覺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必須以大規模的工業為基礎,沒有工業就不能勝利。1953年6月,毛澤東在全國財經會議上聽取編制五年計劃情況的匯報時講到:為了保證國家的獨立,我們在編制五年計劃時要把建設重點放在重工業上,以增強國防力量,向社會主義前進。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時形象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可以說,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以求的目標。
從世界各國歷史經驗看,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完成工業化的模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采取先輕后重的方針,經過50~100年的時間實現工業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模式;另一種是則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用十幾年的時間快速實現工業化,即蘇聯模式。對于兩種發展模式,當時國內一些人士認為中國經歷了22年的戰爭,經濟凋敝,人民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在此條件下,輕工業由于具備投資小、見效快,改善民生,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等優勢,應當采取首先發展輕工業的方針,這種看法在當時呼聲較高。針對這種看法,1953年9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毛澤東講了一段“施仁政”的問題。他說:“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現在發展工業建設也是施仁政。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設重工業。前一種是小仁政,后一種是大仁政。兩者必須兼顧,不兼顧是錯誤的。那么重點放在什么地方呢?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現在,我們施仁政的重點應當放在建設重工業上……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這是施仁政的偏向。有的朋友現在片面強調小仁政,其實就是要抗美援朝戰爭別打了,重工業建設別干了。我們必須批評這種錯誤思想。”如果按照“先輕后重”的發展模式首先發展輕工業,則將面對機械工業、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體系空白所造成的巨大鴻溝,在極度缺乏資金,以及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封鎖的情況下,不僅輕工業的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也難以實現工業給農業以較大支持。所以說,中國共產黨選擇“先重后輕”的發展模式是當時條件下的最優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
“先重后輕”的發展模式選定后,由于國家財力有限,哪些重工業下屬子行業應該優先發展的議題隨即被提上日程,而這一議題從現有資料來看,并未引起過多爭論。國家實現工業化,原材料是基礎,鋼鐵作為基礎原材料,是工業的“糧食”,是當前人類使用最多的金屬材料,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工業品。可以說,沒有鋼鐵就不能實現工業化,就沒有鞏固的國防和獨立的主權,誕生于舊中國的中國共產黨在對內革命、對外御辱的過程中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而當時剛剛結束的抗美援朝戰爭則讓中國共產黨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新中國與資本主義頭號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從而堅定了搞好國內鋼鐵工業的決心。
從我方來看,雖然志愿軍同仇敵愾、氣勢如虹,將戰略戰術發揮到極致,但由于缺少鋼鐵,導致志愿軍在一到五次戰役期間火力、裝備嚴重不足,志愿軍王牌38軍平均裝備各式火炮190余門,同期美軍步兵師配備各型火炮352門,38軍火炮數量只有對手的一半。第一至第五次戰役期間,志愿軍炮兵共計發射炮彈20127發,尚不及美軍炮兵一天的炮彈發射量,導致志愿軍在運動戰期間的攻堅能力較弱,在敵軍已構筑堅固工事的情況下,往往難以整建制消滅敵軍,相繼留下了長津湖、砥平里等遺憾。
反觀敵方,美國由于綜合國力強盛,鋼鐵產量首屈一指,故而可以不計成本地投入龐大的彈藥量進行密集轟炸和炮擊,實施壓制和毀滅性的打擊。上甘嶺戰役期間,美軍共消耗炮彈190萬發、航彈5000多枚。537.7高地10月14日一天落彈30余萬發、航彈500余枚,平均每秒鐘落彈6發。戰后,上甘嶺上的石頭全部被炸成了齊膝深的粉末,山頭標高平均降低2米。此外,還有一個例子生動地反映了美軍火力的強大。1953年10月,賀龍率中國人民第三批赴朝慰問團到“老禿山”陣地視察慰問。在此處,志愿軍和美軍都投入了最精銳的部隊,進行了長達1年4個月反復爭奪。賀龍請隨行人員找四塊不同的地面,在各一平方米面積的土層中數一數有多少塊彈片,結果是一平方米的土層內平均有各種碎彈片60~80塊。1953年10月朝鮮戰爭已實現停戰,陣地早已經過清理。據志愿軍第19兵團司令楊得志回憶,19兵團作戰科曾在老禿山陣地1平方尺(約0.111平方米)的泥土里清點出287塊炮彈彈片,而19兵團作戰科清點的時間還在老禿山爭奪戰的前期。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美雙方火力、裝備差距的背后,實際是兩國工業體系的巨大差距,是重工業基礎的巨大差距,是原材料工業的巨大差距。1953年2月17日,毛澤東與時任武漢市委書記的王任重談話時講到,我們的家底子很薄弱,鋼很少,汽車不能造,飛機一架也造不出來……他還常常感嘆說:“你經濟上不行,人家就看不起你。美國為什么總是張牙舞爪,不就是因為它有一億多噸鋼和幾顆原子彈嗎?”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是整個“工業大廈”的基礎,鋼鐵自給是首先要解決的當務之急,鋼鐵不能實現自給就不能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動力,也就不能帶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更不能建立鞏固的國防。所以說,無論從國內工業體系建設,還是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角度看,鋼鐵行業都符合優先發展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