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日本侵略者對東北抗日聯軍(以下簡稱“抗聯”)開展持續殘酷的軍事“討伐”,一支抗聯的部隊被日偽軍包圍,在這支100多人的隊伍里,冷云等東北抗聯8名女戰士被敵人包圍后,投入冰冷的烏斯渾河,英勇殉國。當時,作為東北抗日聯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云和女兵們,眼看著日本侵略軍要正面追擊到抗聯大部隊時,冷云她們果斷決定,吸引敵人,為大部隊轉移提供安全保障和時間。由于她們的掩護,抗聯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她們8個人卻被敵軍圍困在河邊。
那是1938年9月的一天夜里,時任婦女團指導員的冷云和7名女戰士隨著抗聯的一部分部隊露宿在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刁翎鎮境內的一個山坡上,山坡下是烏斯渾河與牡丹江的匯合處。他們準備在這里過江,去一個名叫“三道通”的地方尋找我軍軍部。當時,正是深秋時節,東北的夜晚分外寒冷。為了取暖,戰士們沿著河岸點燃起了十幾堆篝火來驅走寒冷。瞌睡和困乏一陣陣襲來,沒多長時間,他們就都進入了夢鄉。可是,戰士們點燃起的篝火火光卻被充當日本特務的葛海祿發現了,他立刻向當地的日偽軍告了密。然后,他又連夜帶著日偽軍埋伏在抗聯部隊露宿之處的附近,準備天一亮就向在此宿營的抗聯部隊發動攻擊。
就在第二天的拂曉時分,宿營的抗聯戰士們從睡夢中醒來,收拾東西后,他們準備渡江。此時,河里正在漲著大水,部隊領導派了一名會游泳的參謀帶著冷云等8名女戰士先行渡江。
冷云等女戰士跟隨這名會游泳的參謀來到江邊,這名參謀先游到了江的對岸,他們正準備跟隨,突然,部隊周圍槍聲大作,埋伏在這里的敵人發動了攻擊,冷云等女戰士被隔在了岸邊。
為了讓部隊盡快地沖出敵人的包圍圈,冷云果斷地對身邊的7名女戰士說:“快向敵人射擊,把敵人的火力吸引到咱們這邊來!”說完,她就先向敵人開槍了,頃刻間,8支長短槍朝敵人猛烈地射擊。這樣一來,真的把敵人的火力吸引過來了,部隊主力得以乘機突圍出去。
這時,天已經大亮了,敵人見江邊的人數很少,就更加瘋狂了,接連用小炮向江邊射擊。
冷云堅定地對身邊的7名女戰士說:“咱們寧死不做敵人的俘虜,現在只有渡江這一條路,能過去就繼續戰斗,不能過去就和這烏斯渾河與牡丹江同在!”
“冷指導員說得對!”她們一邊朝敵人射擊,一邊向烏斯渾河里走去。
日偽軍不停地朝冷云等女戰士射擊。她們的子彈打完了,面對日偽軍逼降,她們誓死不屈。她們毀掉了各自的槍支,挽臂走入烏斯渾河的中心,高聲呼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高聲唱起了《國際歌》。敵人罪惡的子彈射中了她們,她們的鮮血染紅了烏斯渾河的水面——她們集體沉江,壯烈殉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冷云等8名女英雄還用東北抗聯的傳統方式,朝著大部隊突圍的方向一起大聲喊話,讓同志們抗戰到底。
再也見不到冷云等8名女英雄英勇頑強的身影了,她們只留下了“寧死也不當俘虜”的震天動地的口號……
這8名女戰士分別是指導員冷云(黑龍江省樺川縣人)、班長胡秀芝(黑龍江林口縣人)、班長楊貴珍(黑龍江林口縣人)、戰士郭桂琴(黑龍江林口縣人)、戰士黃桂清(黑龍江林口縣人)、戰士王惠民(黑龍江人)、戰士李鳳善(黑龍江省林口縣人)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黑龍江穆棱市人)。她們中年齡最大的是冷云,時年23歲,最小的是王惠民,年僅13歲。
這就是感動天地的“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跡。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中華兒女創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業績,“八女投江”中的冷云就是一個卓越的代表。如今,“八女投江”的壯舉已經載入了中國現代革命的史冊,冷云等8名女戰士的英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冷云等8名女英雄的忠魂,永遠鼓舞著每一位熱愛祖國的中國人大步向前,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英雄雖去,忠魂永在。放眼望去,祖國的大好山河云蒸霞蔚,無限壯觀。
(編輯 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