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白墻黛瓦的新義平安驛站坐落在“詩與遠方”的新義村1組陸家埭。新義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區楓涇古鎮南部,與浙江省嘉善縣接壤。新義村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學積淀,有許多流傳許久、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2019年,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故事委員會授予新義村“中國故事村”的稱號。近年來,為深化鄉村振興戰略,新義村以田園綜合體為核心,探索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最美鄉村的背后,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示范引領,更離不開社區民警的默默耕耘。近年來,楓涇派出所以“一村(居)一警”為抓手,會同新義村黨總支圍繞平安新義建設,立足新義村實際,成立“楓橋經驗”實踐站——新義平安驛站,同時成立了以社區民警喬琦命名的“小喬工作室”。平安驛站轄區約290畝,村民30余戶。一個天域田園綜合體,包括旅游房車營地、眾創空間、書院和4個農業種植基地。
新義平安驛站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群眾工作方法,以小喬工作室為橋梁,打造集平安建設、“村民管家五服務”、掃黑除惡、防范宣傳、糾紛調解等功能為一體的“最微型”綜合治理服務平臺,打通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米”,真正實現“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埭”。
“兩約三會六平臺”? ?打造社區治理新模式
“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辛勤勞作、干事創業……合志同心、樂氣新義。”在平安驛站古香古色的墻壁上,一則《埭上公約》風格樸實、朗朗上口。這是新義村村規民約的其中一則,彰顯了美麗鄉村的新風尚,浸潤著新時代的好鄉風。
楓涇派出所因勢利導,汲取新義村村規民約的精華,集聚傳統民俗規約“教化”的正能量,把平安驛站建在埭上,引導群眾將“村規民約”變為“自治合約”。
新義平安驛站依托“兩約三會六平臺”的架構,打造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完善“兩約”、建立“三會”、打造“六平臺”,進一步明確職責、細化清單,做深做實做透基層治理,促進村居民在社區公共事務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完善“兩約”。完善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在新義村,與“民間傳說選”有著同樣重要地位的,是另外一本小冊子。村民習慣稱之為“新義村村民小憲法”。“小憲法”就是新義村的村規民約,是新時代實現村民自治的根本所在,既符合道德規范,又體現法治精神。村(居)民自治、禁毒反賭、熱心公益等內容納入“兩約”,樹立一批朗朗上口、容易傳播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優秀范本,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在平時普法宣傳中,民警喬琦將村規民約和法律法規有機結合,使用村民易于接受的宣傳方法。在禁毒和反賭宣傳中,喬琦通過《埭上公約》中的“禁毒反賭”的村規民約,通過走村入戶、微信推送等方式大力宣傳法律法規和禁毒、反賭的典型案例,為村民打了一劑強勁的“預防針”。
建立“三會”。以鄉風文明德治為重點,建立村(居)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和道德評議會三大自治議事機制。
村(居)民議事會立足民生需求,針對集體發展和村(居)民利益的焦點問題,經由村(居)民議事會協商,進一步暢通言路,充分發揚民主,注重增強群眾話語權,有效引導村(居)民群眾更多參與到身邊事的管理之中。
鄉賢理事會探索“鄉賢+社會治理”的模式,全面吸納轄區遵紀守法、品行良好、威望高、口碑好、群眾公認的社會賢達人士,成立鄉賢理事會,充分發揮“智囊團”作用,圍繞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匯聚起助推鄉村振興的群策眾創力量。
道德評議會按照“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威信較高、說理能力強”的要求,由村(居)民推選轄區的老黨員、老干部、道德模范等組成道德評議團,定期召開道德評議會,通過村(居)民自主評議、言傳身教等方式,對轄區出現的不良現象進行批評和教育,引領見賢思齊的文明風尚。
利用黨員社區民警兼任居(村)委會黨支部副書記的契機,結合“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小喬工作室”以社區民警為主導,整合了新義村村委干部和“三會”人員,對轄區群眾的需求和反映的問題收集匯總,及時流轉到相關條線部門。
打造“六平臺”。以“黨建+治理”的理念,積極構建立體化、網格化、多層級的社區治理功能體系。平安驛站打造社區普法教育、信息收集、服務群眾、矛盾調解、防范宣傳、協商議事等服務平臺。
依托“總、中、小、微”四級網格體系,積極構建最小單元巡防網,建立由村民小組長、黨員小組、婦女隊長、“三會”成員和環境保潔員組成的新義平安志愿者隊伍,目前有成員60余名。同時,建立健全黨員志愿者信息庫,將黨員志愿者編入相應的網格,參與或承擔平安宣傳、政策解答、糾紛調解等工作。在平時,平安志愿者參加聯防聯控工作,包括治安巡邏、消防安全、矛盾調解等。每周開展兩次夜間巡邏,巡邏隊充分發揮地頭熟、人情熟的作用,積極配合開展掃黑除惡和電信詐騙防范等宣傳工作,效果倍增。
近年來,楓涇黃桃節在新義田園綜合體的舉辦給美麗的鄉村聚集了不少的人氣,但是也給派出所增加了安保的壓力。社區民警喬琦充分發揮平安驛站的協調聯絡職能,主動對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協調相關事宜,制定安保方案,對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做詳細周密的安排。他還會先行一步,對平安志愿者和安保力量進行培訓,在活動當天聯動開展治安守望、應急救助和隱患排查等工作。
此外,新義平安驛站建成后,在所領導和新義村黨總支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監控設備的基礎上,又新增了相當數量的新型智能安防設備。目前,新義村的各大主要路口實現了監控覆蓋。在建設平安新義的背景下,不斷用科技護航美麗鄉村建設,讓治安防控“如虎添翼”。
“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埭”? 家門口解決糾紛
在農村,一般都是農田租賃糾紛、雞鴨走丟、土地糾紛、鄰里矛盾等“小案”,看上去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卻事事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更激烈的矛盾。
為確保“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埭”,楓涇派出所在平安驛站建立起由民警和輔警、鎮綜治辦、老黨員、“三會”人員等組成的調解人員庫,經過與政府相關部門、鎮綜治辦以及各村(居)委討論溝通對接后,明確了在每個村(居)委確定一名矛盾糾紛化解員,專門負責各個村(居)內的矛盾糾紛化解,規定了其工作職責和要求,做到“糾紛有人管”,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接到群眾報警的糾紛,對應的村(居)委糾紛化解員會通過綜治相關平臺接收到指令,根據指令要求,第一時間與社區民警對接,了解相關情況,通知對應的(居)村委小組長,和他們一起開展實地走訪,利用小組長對轄區人熟、地熟的優勢開展上門調解工作,如需對接其他職能部門的,由社區民警負責協調對接。社區民警、糾紛調解員、小組長會保持與當事人的聯系,并組織多次調解,一直到糾紛調解成功。
每次發生糾紛后,社區民警和“三會”人員以及小組長、村干部等上門走訪了解情況,之后社區民警邀請當事人雙方和“三會”人員,以及小組長等到平安驛站調解室,以面對面的方式對當事人開展“話聊”,化解矛盾,解開心結。
調解糾紛時,社區民警讓“三會”人員一起參與,“三會”人員在村里有一定的威信,自身也知法懂法,會講法說理。再加上“三會”人員熟知“小憲法”的每條規定,也熟悉基層治理的大小事宜。“三會”人員在調解糾紛的同時,也幫忙村民們弄懂弄通“小憲法”的治理功效,這本小冊子也就成了村民在發生鄰里糾紛時“化干戈為玉帛”的說理依據。
新義村一位村民與隔壁鄰居因為宅基中間的弄堂劃分產生矛盾已有數年。一次,兩戶人家相互越界占用對方的土地引發了輕微肢體沖突。喬琦帶領“鄉賢理事會”成員、平安志愿者分別到兩戶人家走訪,通過詳細的了解得知,這兩戶人家之前就有積怨,宅基地的糾紛是“怨上加怨”。喬琦擔心兩家人的矛盾日積月累再度激化,于是把兩家人一起叫到了“小喬工作室”,耐心細致地做起了兩家人的思想工作,向兩家人宣傳法律知識,陳述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喬琦細致入微,找準調解突破口,先幫他們化解之前積累的小矛盾,再進一步理清宅基地的糾紛,通過兩個多星期的工作,并結合“鄉賢理事會”成員的講法說理,這場積怨多年的矛盾成功化解,雙方在“小喬工作室”握手言和,“老冤家”成了好鄰居。
百年銀杏樹下? 講述新時代的平安故事
新義村村口,矗立著一座巨大的書本雕塑,寫著“中國故事村”五個大字。新義村內有始建于1653年的蓮錫庵、500多年的古銀杏樹、居住著30多戶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后裔。與豐富的歷史遺存和鮮活的傳說朝夕相處,講故事、聽故事成了新義村村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幾歲的孩子到耄耋老人,幾乎人人都會講故事。
喬琦依托故事村的特點,立足“故事”這個形式,把黨史學習、反詐宣傳、普法教育、禁毒宣傳等宣傳活動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給村民,確保宣傳活動“走新”又走心。
近段時間,喬琦通過分析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發案特點,針對轄區內人群的不同特點,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有針對性的宣傳。他精心整理收集了電信網絡詐騙常用的套路,用案例解析的形式講給現場的村民。他也會結合實際,把發生在轄區群眾身邊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例編成“故事”說給村民聽。有一次,一位男村民在與網友“裸聊”后被騙,喬琦第一時間向當事人了解情況,并將案件整理成一個小故事,在開展雙休日夜間巡邏時針對正在健身公園內散步的男性村民現場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就引起了村民的警惕。
堅持以講小故事的方式開展防范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以來,新義村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零發案”,目前楓涇鎮正在打造“無詐村”,新義村的成功經驗也正在金山區推廣。
講述新時代平安故事的還有陸玉芳阿姨,她是鄉賢理事會會長也是故事隊隊員,民間故事《白果樹下金雞啼》是她最拿手的一個。如今她也是新義村平安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她積極參加平安驛站組織的治安巡防、法治宣傳、服務群眾等各項活動,用實際行動為新時代的民間故事注入了新的內容。
初心可貴? 在外企寫過代碼的社區民警
喬琦家住上海徐匯區,在離家70公里的新義村做“村警”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穿過繁華璀璨的上海市區來到靜謐桃源一般的村莊當社區民警本身就是一個新時代青年人的警察故事。
喬琦的從警之路里有對初心堅守的質樸也有對公安事業的樸素執著。喬琦的外公是抗美援朝戰士,姑父是刑警,紅色家風浸染的他從小就對軍人和警察充滿向往。從警之前,學軟件工程專業的喬琦在外企做軟件工程師,是個典型的IT男。在每天編寫程序代碼之余,他擠出時間準備復習,硬是憋著一股勁兒通過了招警考試。
平凡的日子因夢想的實現而變得閃亮。喬琦至今還記得接到分局政治處錄取電話時的怦然心動,他確定自己一定被錄取了。他清楚地記得2010年5月26日到上海公安學院報到的前一天,還在以軟件工程師的身份在公司加班到燈火通明。2011年11月21日,他正式到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報到,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警察。只是和他原本想象有出入的是,他本想用軟件工程專業的專長在智慧公安工作中大展拳腳,不料卻躬耕于公安工作中最基層基礎的社區工作。
青春一陣子,擱在生命一輩子。喬琦說他喜歡當“村警”,喜歡和村民打交道。能夠從聽不懂楓涇話到取得轄區群眾的支持和信任,社區民警的成就感和程序員寫出幾乎無BUG程序的成就感完全不同,如今工作面對的都是可親可愛的鄉里鄉親,相處如家人,不再是一個個無表情的代碼。特別是新義平安驛站和以自己名字命名工作室的成立,讓喬琦對深耕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有機會逐步付諸實踐,他將為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地“中國故事村”續寫更多愛民為民的警察故事。(圖片由楓涇派出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