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遠
1956年秋,我由衡陽市五中初中畢業后考入湖南省衡陽市一中讀高中。當時的一中坐落在湘江江心東洲島,四面是滔滔湘江,島上四季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十分寧靜秀麗。一年多后,學校遷到黃茶嶺丁家牌樓由師生親手參與建成的新校舍。在一中的三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關頭,為我人生觀的建立和知識積累奠定了重要基礎。60多年前的難忘經歷,至今歷歷在目。
衡陽市一中前身為船山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省重點中學,有一批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好領導好教師。當時的校長譚月笙,副校長廖潔兵,教導主任劉采芹等都是盡職盡責的好領導。譚校長治校嚴謹,以身作則,穿著樸素,常常剃著光頭,穿著草鞋,和師生打成一片。劉主任是一個民主黨派人士,教學管理經驗豐富,每年的教學計劃、期末的復習計劃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為保障教學質量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中有一支雄厚的師資隊伍。我所在的28班班主任姚賢域,胖胖的身材,和藹可親,他的宿舍兼辦公室就在我們教室旁邊,經常成為我們班委和團支部的活動場所。他和同學們朝夕相處,像對待自己兒女一樣關心同學們的思想、學習生活。
語文老師曾佩涵是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先生,在語文教學中,他不僅給我們講授李白、杜甫等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名著的文學知識,還密切聯系實際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數學老師羅晴珊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老師,他在代數教學中的啟發推理性教學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他被錯劃成右派分子遭受批判,但仍然堅持正常備課上課。有一次他讓我到黑板上演算一道試題,我一時慌亂計算不出來,他當場狠狠批評了我,下課后又找我詳細講解,他在逆境中還有那樣的責任心使我很感動。
生物老師羅潤庠是我學習生物學的引路人,他在很長的時間代理我們的班主任,帶領我們到農村插秧勞動,和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講授的生物課十分生動,引起我對生物學的興趣,成為我高考時把生物學當作第一志愿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教化學的歐陽老師,教歷史的鄒文老師,快畢業時新來的班主任辛孟齡老師等,他們的諄諄教導一直記在我的心中。
我所在的28班40多位同學大都來自湘南各縣市農村,個個樸實勤奮。大家朝夕相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李吉、滕文生、鄧益元、劉禎求、賀長源、張傳丙等都是當時很要好的同學,常常兩兩結對,開展競賽,共同提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3年中,我得到同學們很多關心和幫助,一開始,我的數學成績上不去,鄧益元、張傳丙等同學經常陪我練習題、解難題,使我得以在畢業考試時數學成績達到優秀。我的體育成績一直不好,易善堃、宋藩等帶著我練長跑、跳高等項目,使我最終達到勞衛制一級標準。有兩年時間,我擔任班長,由于沒有經驗,工作施展不開,符鰲、李吉、劉萬誠等學生會和團支部領導經常鼓勵支持我大膽工作,經過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28班成為一個優秀班級。
那時,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勞動實踐,安排學生到農村、工廠、兵營,向工、農、兵學習,在勞動實踐中鍛煉成長。在學校內,開展勤工儉學活動,我們養過蠶,種過菜,造過酒,甚至在“大躍進”形勢影響下,也試驗性建造過小型土高爐,澆水泥,煉鋼鐵。
特別是1958年三、四月,我們參加了有歷史意義的興建一中新校舍的勞動。開工那天,全體同學背著行李,渡過湘江,浩浩蕩蕩奔向工地。大家冒著寒風細雨,在荒坡上開工方,挑紅磚,在湘江邊挖沙、運沙,肩腫了,腳瘸了,也不休息。在全校師生和建筑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一片荒坡上建成了一棟棟新校舍。
4月28日那天,大家依依不舍離開美麗的東洲搬到新校舍。當快到新校舍時,看到一排排嶄新的洋房在陽光照耀下泛著紅光,大家感到十分驕傲。
學校按照新的教育方針,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目標。校領導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設了政治課,安治華老師給同學們系統地講授政治理論常識,介紹吳運鐸等英雄模范事跡,加強了團的組織生活。團總支部書記唐丞文、李樹云利用團課,為我們介紹毛澤東主席的多位親屬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犧牲精神。利用青年團改名為共青團的機會,號召我們樹立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人生觀。還引導我們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學唱革命歌曲等。這些生動的政治思想教育,為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對專業課的學習也抓得很緊,十多種專業課程安排地井井有條。同學們認真對待每門課程,每個學生都有詳細的學習計劃和成績目標,特別是將要畢業的那一學期,提出以“復習為中心”的口號,大家互相競賽,開展一對一互相幫助,常常晚上12點也不睡覺。
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同學們畢業考試和高考獲得優良成績,59級200多位同學高考錄取率達到95%以上,這也可以算得上一中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當年,有不少同學分別考入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工業學院等重點大學。在黨和國家培養下,很多校友成為國家各級部門的重要領導干部、科學技術專家教授、企業工程管理人才,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做出重要貢獻。現在同學們雖然都已進入耄耋之年,仍始終沒有忘記母校當年對自己的教導。
我曾在中學日記本的第一頁錄上兩段名人名言作為座右銘,一段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另一段是馬克思的“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攀登上不畏勞苦、不畏險阻的人才有希望登到頂點”。
回首60多年來,這些座右銘時常激勵著我,為了祖國和人民,要不畏勞苦,不要虛度年華。
(責任編輯: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