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博 韓銳 朱廣杰


摘 要:立足于當今存量建設的時代背景,運用城市微更新理念對工業遺產景觀營造重新梳理,通過對比城市微更新策略及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方法,探討如何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更新及再利用,保留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等,尋求對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最優解。
關鍵詞:城市微更新;工業遺產;景觀營造;保護再利用
城市微更新是指在當今存量建設背景下,以居民自治或整體規劃與公眾參與治理相結合等方式,對城市尺度、人居環境、空間等進行漸進的滲透式的小體量更新方式,實現城市復興[1-3]。
在如今的城市發展中,新興產業逐漸取代傳統工業產業,很多傳統工業區被遺棄,對工業遺產迫切需要形成獨特的保護更新再設計方法。目前對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目光更多集中在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上,部分工業遺產并未受到重視。但如果對其合理運用,將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解決城市綠地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并且對城市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相關概念概述
(一)工業遺產微更新
工業產業承載著大量中國社會發展的信息,這些信息要遠遠大于其他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4]。例如我國北京798工廠與上海蘇州河沿岸老倉庫等,都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對于工業遺產,保留其原貌并且使其重新煥發生機,改善提升其所在區域活力,挖掘其歷史文化,重新梳理區域內居民和城市關系,改善生活方式和空間質量,將大大推動我國城市發展。
(二)工業遺產生態景觀營造
工業產業區域往往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對人體、植物有害的物質,使自然環境受到污染,所以對工業景觀的營造更新再利用,往往就需要考慮對工業廢棄地受損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5]。就工業遺產生態景觀營造微更新而言,既需要考慮生態修復,也需要考慮將工業性質的生態景觀轉型,增加互動性,創造和諧人居環境。
二、設計方法研究
(一)中國城市微更新主要設計方法
中國目前對城市微更新的研究重點大多放在擁有居住屬性的城市社區空間與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等之上,對于研究工業遺產的微更新保護再利用方面探討目前還不多。且在社區空間與歷史文化街區的微更新策略上,更多考慮提升公眾參與的比重;在其他公眾空間的微更新保護再利用上,則是較少考慮公眾的參與(表1)。
(二)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主要設計方法
在我國,隨著產業的“退二進三”,大量有可能成為工業遺產的工業廠區或建筑在城市更新的壓力下逐漸消失。因此,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進入公眾視野。在我國,工業遺產的主要保護再利用方式較傾向結合現代城市功能,主要再利用方向是建設城市開放空間、主題博覽館、會展中心、創意產業園。
(三)主要設計方法對比研究
相較于城市微更新策略,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往往是將整個工業廠區或者建筑視為一個整體進行更新再利用。而城市微更新則是運用“城市針灸”理論,以點帶面,激活區域活力,同時充分考慮公眾參與,考慮公眾的真實需求,實現“自上而下”的城市微更新。
我國真正受到保護再利用的往往是凝聚極其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其他工業遺產則沒有受到重視。但這些工業遺產,對于改善城市綠化,提供城市居民公共活動空間,凝聚城市歷史文脈等,往往也具有極大的價值。如果得不到有效保護,將會大批量消失,成為城市更新進程中的遺憾。因此,城市微更新這種漸進的滲透式的小規模更新保護再利用方式對我國的工業遺產景觀營造具有重要意義。
三、設計改造更新策略
(一)臨時社區花園設計改造更新策略
對于因為各種原因暫時無法進行整體更新保護改造的工業遺產,就適用于一些短期或臨時性的微更新解決方案。
都市農業類型之一的社區花園概念,可以作為短期或臨時性工業遺產微更新的有效載體之一。通過布置臨時移動種植箱、可拆卸式構筑物等手段,結合不同的使用需求,針對不同的使用人群,進行臨時性景觀營造,打造提供公共活動、增加城市綠化率、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社區花園(圖1)。
(二)歷史文化景觀設計改造更新策略
不同于整體規劃改造再利用的方式,城市微更新更加注重對歷史文脈的挖掘和對公眾需求的滿足。挖掘工業遺產歷史文化因素對工業遺產景觀進行微更新改造,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工業遺產可利用因素,結合當地人文、自然等具體因素,研究具有地標性的設計元素,推動城市歷史文脈挖掘。
第二,探究歷史文脈。挖掘提煉當地歷史、文化、經濟等元素,對其進行風貌控制,展現其獨特的歷史魅力。
第三,杜絕東拼西湊。部分改造項目出于商業目的,為打造“網紅打卡地”,借鑒各地有名設計元素或手法,最終導致城市歷史印記喪失。
第四,擴大公眾參與。脫離公眾參與的工業遺產微更新項目,是不可能在城市當中長期發展的。作為直接“使用者”,公眾理應擁有自己的發言權。
(三)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改造更新策略
工業遺產往往會因為當初的工業生產活動而產生區域污染,因此,對工業遺產進行生態修復是十分有必要的。海綿城市景觀設計不僅可以修復生態環境,還可以滿足居民親近自然的需求。
應合理保護和利用已有的自然生態場地,并且適當對場地進行改造,提升綠地率,增加可互動性。同時將自然排水系統與LID(低影響開發)設施結合,促進工業遺產及工業遺產周邊水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自然生態修復能力,改善區域內生態環境,創造和諧人居環境。
(四)設計改造更新策略比較研究
策略一:臨時社區花園設計改造更新策略更適合于接近居民區,短期內還未有保護更新計劃,但需要進行有效利用的工業遺產景觀營造。因為只是臨時性保護策略,歷史價值、經濟價值等不高,且設施易于損壞,對公眾的自發維護要求較高。
策略二:歷史文化景觀設計改造更新策略則適合有一定歷史價值,且對城市歷史文脈延續有積極作用的工業遺產景觀營造。相較于臨時社區花園設計改造更新策略,其更能有效利用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商業價值等,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帶動城市發展。
策略三: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改造更新策略適合大部分城市工業遺產景觀營造,并可對其他景觀營造策略進行補充,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自然修復能力,創造和諧人居環境。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或是景觀營造策略并不是單獨運用一種或幾種方式,而是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合理運用,保護工業遺產且使其煥發生機。
四、結語
通過分析對比工業遺產設計改造更新策略可以發現,城市微更新策略可能更適合工業遺產景觀營造,更適合改善工業遺產環境,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礎上發揮工業遺產價值。在我國,對工業遺產的再利用往往是整體性且具有規模性的,需要思考這對于部分工業遺產是否合適,這種工業遺產保護方式對于一些工業遺產是否也是種破壞。因此,以城市微更新理念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進行重新梳理,尋求對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最優解。
參考文獻:
[1]白雪燕,童明.城市微更新:從網絡到節點,從節點到網絡[J].建筑學報,2020(10):8-14.
[2]王魯峰,謝燦成.城市微更新的發展策略探究[J].低碳世界,2020(3):107-108.
[3]李彥伯.城市“微更新”芻議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學反思與城市原真性[J].時代建筑,2016(4):6-9.
[4]俞孔堅,方琬麗.中國工業遺產初探[J].建筑學報,2006(8):12-15.
[5]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3):11-18.
作者單位:
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