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琳



摘 要:現如今,“銀發浪潮”撲面而來,老齡化已經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養老服務面臨更大的挑戰,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選擇合適的養老方式對于他們后半生來說是舉足輕重的一件事。如何在當下的社會中選擇一條合適的道路是值得探究的。未來老齡化社區的互助交流是極為合適的一種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養老需求的道路選擇之一,它不僅是一種方式,更應該成為一種狀態,這種養老方式不僅能夠讓老人們舒心、子女們安心,更是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往的養老社區在進行設計時往往從如何讓老人生活更便利的角度進行設計,大多都是實用層面內容,而從未基于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層面以及空間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以老齡化社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老年人的身體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出發,探索未來老年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與老齡化社區的互助交流。通過研究空間關系,全面營造一個適合老年人生活的老齡化社區空間,滿足未來老齡化社區的互助交流,為我國未來社會發展增添力量。
關鍵詞:老齡化社區;互助交流;空間設計
本課題的研究建立在兩大背景之下:一是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二是建設更和諧社會的需求。從近幾次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看出,人類的預期壽命隨著經濟的發展有顯著的延長,同時,新生兒的占比不斷下降。這種人口生育率降低而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而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老年人口比例相對增長的動態被稱為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有兩種動態含義:一是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二是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化,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據1956年聯合國發布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表1)。
一、社會主要養老模式
(一)家庭養老
應對老齡化要重視養老產業的發展,要時刻關注與老年人相關的精神及文化事業。居家養老是我國傳統養老方式,也是最為廣泛被接受的一種模式。然而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子女不得不全身心投入事業而無暇陪伴照料老人,使得家庭養老在某種程度上已很難實現。現如今,家庭養老只適合部分老年人,無法滿足那些年長的、無法自理的老年人的需求,而這部分群體恰恰是現代家庭養老中需要被關注的人群。
(二)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國外先發展起來的一種養老模式,近些年來在中國也發展為主流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是老年人離開家庭進入養老機構集中養老的一種形式,這種養老模式適用于各階段老人類型,也是它的優勢所在,因此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但也有一些阻礙因素,譬如盡管養老機構以及床位的數量在快速增長,但很多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仍有“一床難求”的現象。
(三)社區養老
隨著政策變化和時代發展,獨生子女贍養老人逐漸變為一種負擔,且時代的進步也要求社會應該關注老年人的“老有所為”問題。這對未來老年人的生活極其重要,且順應時代發展,因此人們對于社區養老的需求逐漸增長。社區養老也稱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介于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養老模式,是一種以社區為平臺且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運行的養老模式,整合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資源,綜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而又對二者的一些劣勢進行改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社區養老如何實現互助以及如何通過空間設計更好地實現養老社區的互助交流。
二、應對養老模式結構性矛盾的有效措施
互助養老旨在使老年人之間互相幫扶。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互助型養老社區融合了傳統家庭養老以及社會養老的優點。
老齡化社區互助交流作為一種互助共濟的養老思想,與我國儒家大同思想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有著本質共同點。古代傳統的家庭觀念根深蒂固,基于血緣、情感的聯系而生成的親友鄰里網,仍然對老年人的生活起重要支撐作用。
三、相關理論基礎與老年人需求系統特征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由低級需求逐漸向上發展為高級需求。按照這些需求的重要程度排列,從最基礎的生理需求至最復雜的自我實現需求,呈現金字塔形態。依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圖1)。
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見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清楚老年人的具體需要,且針對性地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需要。據此,可以將老年人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活照料需求、醫療護理需求、文化娛樂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其中,居住環境在老年人養老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令人滿意的居住環境會提升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滿足感。
四、老齡化社區設計
老齡化社區設計與普通住宅設計有一定的區別,大多數老齡化社區是由一條長廊串聯著不同的單位組合而成的,這可以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從平面布局來看,老齡化社區與普通住宅的區別并不大,但是內部空間與普通住宅并不相同,主要體現在空間布局的適老化方面。對于老年人來說,單間或者是兩開間都是比較合適的,空間過大反而無益。在養老空間的設計中,很多設計師對于老年社區的設計僅僅是滿足了相關設計規范的要求,在普通住宅的基礎之上保證輪椅的回轉進出、安裝扶手、設置坡道等,而沒有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習慣等。這種設計與普通住宅并沒有過多差異,也沒有體現出老年人的特點,無法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
(一)在設計中實現養老社區的互助交流
老齡化社區的互助交流是根據互助型養老演變而來的,通過設計可以讓社區內的老年人關系更為融洽,生活中能夠互相交流、互相幫助。
1.打造適度開放的公共空間
為實現老齡化社區的互助交流,在空間的構造方面應盡可能采取適度開放的空間設計。當代的住宅設計非常注重隱私性,這使得不住在同一房間的老年人相互之間缺乏交流,即使是身處相鄰的兩個房間,交流次數也是屈指可數。因此,將老齡化社區中使用頻率高的空間,例如公共走道、樓梯間、餐廳、圖書室等臨近空間布置起來,能夠使之發揮促進鄰里交流的作用。在保證隱私的同時,適度地開放公共空間有利于增進鄰里關系(圖2)。
2.創造空間之間的有機聯系
任何空間無論形體多么復雜,都是由一些基礎的幾何形體組合演變而成的。在空間中,大多都是一個大空間的內部包含一個小空間,兩個空間之間很容易產生視覺以及空間的聯系,形成空間的包圍關系(圖3)。
空間之間不僅有包圍關系,還有鄰接式關系(圖4)。在鄰接式空間中,各個空間分工明確,有著清楚的界限。在兩個相鄰的空間中,它們在視覺和空間方面的連續程度取決于那個將它們分開卻又聯系著的面。
在老齡化社區之中,包圍式空間關系大多為整個老齡化社區空間場地包圍著社區建筑,大部分的空間關系是鄰接式,如何處理這些鄰接式空間的有機聯系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些鄰接式空間中,讓它們可以有機聯系最關鍵的設計點在于兩個空間之間的面,封閉的面會限制兩個相鄰空間的視覺聯系以及交流,那么如何使這些空間在彼此聯系的同時又能夠有各自的分工呢(圖5)?
最簡單的就是在鄰接面做扇門,繼續延伸可以縮小這個鄰接面的面積,使空間得以聯系。根據這個概念進行延伸,還可以以點換面,用柱子代替面成為兩個空間的分割點。
除了這些處理鄰接面的設計能夠使公共空間產生聯系以外,在設計兩個空間時,讓它們的地面高度、墻體厚度或者比例不同,同樣能夠使該區域成為兩個不同的空間,但同時又緊密聯系著。當公共空間能夠有機聯系的時候,老年人可以在各個空間悠然自得,不會在從一個空間轉移到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空間時內心產生落差。這在增強他們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的同時也能夠讓老人們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老齡化的現狀分析進而引出未來老齡化社區互助交流的重要性,打造未來老齡化社區的互助交流空間是為了給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他們的幸福感。這種互助交流的老齡化社區帶給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關照更是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人口老齡化問題、老年人問題是發展問題以及民生問題在老齡化社會的具體表現,只有解決好人口老齡化以及老年人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億萬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才能夠實現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才能夠在不斷發展中保障老年群體的利益。
老齡化社區的存在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在這個區域中有著大量老年群體生活的記憶,對于老年人口的生活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社區居家養老符合21世紀我國的國情,且更能夠滿足城市發展的時代訴求。時代要求老齡化社區不僅僅要有居住功能,更要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讓老年人生活便利,感受到生活更加美好、國家更加強大。因此,實現老齡化社區的互助交流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這種互助交流不僅是一種理念、一種行為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形態。在對互助型老齡化社區進行設計時應該將這一核心融入設計之中,不僅能夠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互動,同時也能夠推動社會中互助之風的發展,構建更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小春,陳立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
[2]張鎏.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視角下老齡化友好慢行系統探討:以上海新華路街道為例[J].交通與港航,2020(5):20-28.
[3]陶品竹,孟沖.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的問題與對策[J].城市,2012(10):42-44.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