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平
摘要:我國作為畜牧業大國,近年來國家也在積極踐行新理念,大力推進家禽產業的轉型升級。因此,家禽的飼養量以及肉蛋的產量相較于之前都有明顯的提升,滿足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飲食需求。在此基礎之上需要優化產業結構提出無抗健康養殖技術,進一步減少抗生素和化藥的運用,促進家禽產業的長久發展。
關鍵詞:無抗健康養殖技術;家禽產業
0? 引言
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家禽產業化集群,國家正在推行相關政策,不斷健全產加銷產業鏈。這使得我國的一些農產品能夠出口國外。但是家禽養殖也被爆出使用違禁藥物。為了打消人們對養殖業的安全疑慮,提升農產品在國際上的銷售情況。需要從源頭上開始改進無抗養殖技術,從而幫助家禽產業助力升級,讓農產品能夠走出國外,暢銷全球。
1? 家禽產業存在問題
要想對家禽產業進行合理的改造升級優化,就需要對目前現有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議進行解決。
1.1? 產業結構不夠優化
截止到目前為止,全國飼養的主要品種為肉雞或者外國引進的蛋雞,除此之外,也有地方的部分優良家禽品種。但是從整體來看,優質的水禽飼養量相較于其他品種數量較少。除此之外,產業之間的差異化較小,沒有明顯的特色優勢。而且禽肉蛋精深加工產品產業鏈較少,雖然擁有質量保證,但是由于初加工產品多因此使得產品的價值較低。
1.2? 繁育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我國的家禽繁育體系規模較小,但是數量眾多。大部分普遍存在著一種機制不合理,制種能力不強的現象。大部分養殖場的種雞依賴于外國進口和國內之間的流通,沒有地方特色。除此之外,制種的評價體系沒有健全。
1.3? 產業風險時有存在
在養殖過程中,勢必會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如果家禽產業沒有制定健全的防范機制。長此以往,不僅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時也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疫病疫情。近幾年的非洲豬瘟肆虐就很好的說明,如果不能及時地制定風險防范措施,那么產業的風險幾率將會大大提升。
2? 無抗養殖技術助力家禽產業
2.1? 中獸醫藥走進養殖界
為了保障家禽產業能夠順利升級,在養殖界中可以適當的引進一些新型的養殖方案。例如:毒副作用較少的中獸醫藥,可以有效地預防家禽病毒性疾病的發生。除此之外,由于中獸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注重機體與環境的整體作用。比如在雞群發生呼吸道疾病感染時,可以制定清解肺熱的藥同時配合通腎健脾的藥物。當機體出現異常中藥可以通過全方位的調整發揮其治療作用。最重要的是中獸醫藥由其毒副作用少,并且能夠對家禽的疾病進行提前預防,因此,擁有較大的使用空間。對肉雞可以適當的采用健胃消食的中藥,以促進肉雞的生長提升重量;除此之外,中藥也能夠添加在飼料當中發揮補充營養、防霉的作用。在定程度上提高了飼料的質量品質。
2.2? 植物精油普遍運用
從植物的根、莖、葉提取出來的活性物質簡稱為精油。精油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消化,同時抑制細菌和寄生蟲的生長。不同的精油作用機理各不相同。通過破壞細胞壁以及細胞的其他結構,使得細胞內容物泄露導致細胞壞死。與此同時,它能夠調節胃腸道的黏液分泌量,從而提升營養物質的轉化率。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精油易揮發,易氧化,因此,如何保證期穩定性是需要率先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由于其生產目的不同,在使用時如何控制添加量也是要解決的難點。
但是在未來植物精油在動物營養應用方面發展前景廣闊。由于其安全可靠的性能,能夠有效地抑制家禽體內細菌和寄生蟲的增長,同時發揮抗氧化和免疫調節的功能。在生產加工方面可以注重植物精油品質,對產品的穩定性進行有效處理,以便于在家庭產業中得到更好的應用。
2.3? 酵母源生物助力升級
近幾年來隨著家禽產業的飛速發展,酵母源生物飼料也迎來空前的發展。在此之前,往往采用金剛乙胺或者阿昔洛韋等抗病毒的化藥去抵抗家禽疾病。但是據調查發現,這對這些食用動物的身體會造成極大的副作用,對食用家禽的人體也會有一定的危害。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將微生物進行發酵,從而得出具有特定營養功能的飼料原料或者食品添加劑。這類微生物的飼料原料能夠代替部分抗生素,從而提高畜禽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感染。由于在以往使用抗生素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家禽消化不良或者死亡率增高,因此酵母類的產品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對于治療抗腹瀉的酵母,適當地使用可以降解梭菌產生的毒素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酵母水解物可以促進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同時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提高整個家禽產業的存活率。
3? 結語
在助力家庭產業發展升級的道路上,需要敢于探索創新新型的喂養方案和飼養措施。對于一些現代化的養殖技術需要敢于嘗試和改革。這樣才能夠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無抗健康養殖技術,提高家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完善家禽良種繁育體系,對病死家禽能夠進行無害的處理,從而推進家禽產業的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麗鳳.無抗健康養殖技術 助力家禽產業升級[J].北方牧業,2017(16):5.
[2] 陳代文,鄭萍.動物抗病無抗營養原理與技術[J].飼料工業,2020,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