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干
摘? 要:在漢語發展史上,中古漢語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漢語各要素在中古時期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就總括副詞來看,中古漢語除沿用先秦漢語常用副詞之外,總括副詞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個體成員的增加;二是復合總括副詞的大量使用。中古漢語雙音總括副詞主要以同義并列構詞為主,大多數雙音詞成為中古漢語的特定詞匯,到了中古晚期或近代漢語中不再使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訂補》僅收錄其中的一小部分,失收詞條應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增補。
關鍵詞:總括副詞;雙音詞;中古漢語;《漢語大詞典》
一、中古漢語總括副詞的研究現狀
副詞是漢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詞,數量較多,使用靈活。針對副詞的研究歷來也受到學界的重視。關于副詞的定義、副詞內部的再分類、副詞的虛實歸屬、副詞的專書斷代專門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總體來看,漢語副詞的相關問題已經研究得比較充分。盡管如此,隨著研究視角的更新、研究理論的拓展,副詞研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有些問題尚待于進一步的考察和總結。從斷代研究情況來看,中古漢語副詞研究已取得相當豐富的成果:既有相關事實的挖掘,也有理論方法的探索和創新;同時,在材料方面也有新的拓展,除了中土傳世文獻外,該時期的譯經文獻備受關注。
范圍副詞是副詞內部的一個次類。根據副詞的語義和功能,范圍副詞一般又分為總括類和限定類,其中,總括類范圍副詞可稱為總括副詞。在上古漢語中,總括副詞主要以單音詞為主,很少能見到雙音詞或連用的情況。隨著漢語詞匯復音化在中古漢語時期的急劇發展,總括副詞在這一時期同樣呈現出明顯的復音化趨向。本文所討論的雙音總括副詞,限于由兩個并列語素構成的、表“全、都”義的總括副詞。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擬重點考察中古時期雙音總括副詞的分布和使用情況,并對《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1]失收詞條等情況進行商補。
就中古漢語總括副詞的研究現狀來看,主要是中古虛詞語法專著、中古詞匯考釋匯釋類論著、通論性古漢語專著或古漢語虛詞詞典等涉及部分內容。
在中古虛詞語法專著中,柳士鎮的《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曾列舉了“組合使用的雙音節副詞”,其中涉及到的范圍副詞有“悉皆、咸皆、并皆、盡皆、略皆、皆悉、悉共、咸悉、咸共、并共、率皆、都盡”等,并予以舉例說明[2](P232)。不過,文中引例幾乎都不是最早用例。葛佳才的《東漢副詞系統研究》、高育花的《中古漢語副詞研究》,也都對復音總括副詞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據葛佳才統計,東漢時期新產生的總括副詞有40多個[3](P330);不過,此書主要是專題研究,沒有對這些新興副詞進行全面細致的考釋或舉例。高育花指出,“中古漢語中,副詞性雙音組合大量出現,全都是聯合式結構。這些聯合式結構大部分是同義并列,也有一些是相類、相反意義的并列”,并舉出“表范圍的聯合式組合”所包括的“雙音組合”。此書還選取了部分使用頻率較高的“組合”或雙音詞進行了舉例,主要有“并共、并皆、并盡、并全、并同、并咸、并悉、但唯、但止、都皆、都盡、都悉、共皆、共普、較略、皆共、皆盡、皆悉、盡共、盡皆、盡總、俱共、略皆、普皆、齊共、率共、率皆、通共、悉并、悉都、悉共、悉皆、咸共、咸皆、咸略、咸悉、詳共、詳悉、一皆、壹皆”等[4](P85-87)。董志翹、蔡鏡浩的《中古虛詞語法例釋》是針對中古虛詞的研究專著。該書將“中古漢語的時限”界定為“魏晉至宋代”[5](前言,P2),與目前“中古漢語”的通行觀點略有出入。同時,該書明確指出,其撰寫任務之一是“追溯歷史來源”[5](前言,P11),但是有些虛詞尚未做好足夠的探源工作。
中古漢語詞語考釋或詞匯史類論著,多以實詞考釋為主,其中也不乏論及虛詞者。如王云路、方一新師的《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對“都盧”“逮”“而且”“那”“若”“唐”等虛詞進行了舉例、考釋[6]。江藍生的《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蔡鏡浩編著的《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方一新師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等,也有部分虛詞的考釋和舉例,偶或涉及到雙音總括副詞。如“都盧”一詞,以上專著皆有例釋,各家釋義均為表示總括,即“全部;所有”義。《漢大》的例證出自唐代小說《游仙窟》,董志翹、蔡鏡浩的論著中亦舉唐代用例,皆晚出。只有王云路、方一新師關注到東漢譯經文獻,以《般若道行品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中的用例為證,將“都盧”出現的時代較《漢大》提前了五六百年[6](P129)。
通論性漢語史專著如向熹《簡明漢語史》,在“中古漢語副詞的發展”一節中,列舉出部分中古漢語新產生的副詞,其中雙音總括范圍副詞有“都來、并皆/并悉/并總、皆悉/皆總、盡皆/盡總、悉皆/咸皆/咸悉、一共/一齊/一同、總皆”等。作者還指出:“表示范圍的復音副詞往往由同義的單音副詞連用而成,有的沒有得到太大的發展就消失了,有的一直流傳到現代。”[7](P402-405)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該書將“中古期”界定為公元4世紀到12世紀(六朝到宋代),因此,有些例句的時代相對較晚,同時,作者也未對雙音副詞做探源考察。
虛詞詞典類如《虛詞歷時詞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古代漢語虛詞通釋》等,對中古漢語時期新興的雙音總括范圍副詞,都屬于舉例性質的。一方面,沒有窮盡所有的總括副詞;另一方面,對所列舉的總括副詞探源不夠。
綜上可見,已有的研究成果盡管多少涉及到或關注到中古漢語中的雙音總括副詞,但基本是限于例釋,同時也大多未做探源,因此,這部分內容仍有值得商補之處。高育花的《中古漢語副詞研究》認為,這些雙音詞還屬于“雙音組合”,并結合《漢大》收釋了一些類似的詞語;其他論著也將其視作雙音副詞。我們則將本文中的詞條一律視作雙音總括副詞。這些副詞全都是同義并列構詞,結構較為簡單,這里一般不再作具體考釋,僅結合《漢大》及相關論著的收釋情況,對其中失收者進行補充,并對其在漢語史中消失的大致時間加以說明。
二、《漢大》失收雙音總括副詞榷補
如前所述,中古漢語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并列式雙音總括副詞。《漢大》共收錄了其中的7個詞條,它們分別是:悉皆、一皆、咸皆、盡皆、率皆、皆悉、并悉。《漢大》編成之后,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補充和商榷,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成果,并為《漢大》的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自2005年開始,整理相關成果和意見,對《漢大》進行修訂和補充,于2010年編成了《漢語大詞典訂補》(以下簡稱《訂補》)[8]。據本文統計,《訂補》共增收了11個并列式雙音總括副詞詞條,它們分別是:悉具、悉盡、都并、都畢、普悉、咸共、普共、俱共、僉共、咸皆、略皆。兩者合計,共收錄了18個并列式雙音總括副詞。筆者對中古漢語雙音總括副詞進行了詳細考察,從中發現有14個總括副詞未被《漢大》和《訂補》所收錄。下面,就按照這14個詞語的音序分別予以舉例說明。
1.并共
“并共”出現于東漢時期,中土和譯經文獻均有用例。何金松[9](P27)和柳士鎮引《搜神記》用例、高育花引《撰集百緣經》例,皆晚。《撰集百緣經》舊題三國吳支謙譯,結合譯經考辨,該譯經不早于西晉,應在兩晉之后[10](P40-41)。“并共”的稍早用例如:
(1)及陳勝、楚、漢,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滅秦,遂以敗也。(東漢桓譚《新論·求輔》)
(2)光武興,立左氏,而桓譚、衛宏并共毀訾,故中道而廢。(東漢劉珍《東觀漢記·陳元傳》)
(3)涼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劉班等并共表上,稱其烈義,刊石立碑,顯其門閭。(《三國志·魏書·龐淯傳》裴松之注引皇甫謐《列女傳》)
(4)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并共患之。(東晉干寶《搜神記·李寄》)
“并共”在中土文獻和譯經文獻中都有用例,沿用至唐代,之后少見并逐漸消失。
2.并皆
何金松[9](P27)、柳士鎮、《古代漢語虛詞詞典》[11](P32)、
高育花等皆引《后漢書》用例,皆晚出。“并皆”一詞早在《儀禮》中已經出現,之后在《漢書》中也有用例。例如:
(5)二俎皆于二鼎西,亦西縮。雍人合執二俎,陳于羊俎西,并皆西縮。(《儀禮·有司》)
(6)鐘威負其兄,止雒陽,吏格殺之。亦得趙、李它郡,持頭還,并皆縣頭及其具獄于市。(東漢班固《漢書·何并傳》)
(7)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12](P308)
《后漢書》《魏書》等中古史書中用例較多;在同時期的中古譯經中也有較多用例。該詞沿用到清代,明清小說中有部分用例,之后不再使用。
3.都皆
何金松舉《漢書》中“都皆”用例,據筆者檢索,《漢書》中此例“都皆”當為首見用例。例如:
(8)初,高祖時,令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廟。(東漢班固《漢書·韋賢傳》)[9](P34)
東漢及以后的譯經文獻中也偶見用例。例如:
(9)十二部經都皆墮三十七品經中,譬如萬川四流皆歸大海。(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下)
(10)珍琦異寶,明珠流離,都皆收檢。(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信樂品》)
“都皆”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書面語中,用例一直不多。
4.都悉
“都悉”最早出現在東漢譯經中,用例不多。同時,該詞集中使用于東漢到魏晉時期的譯經文獻中,中土文獻幾乎未見用例,隋唐之后很少使用。高育花舉北魏時代《雜寶藏經》例,晚出。早期用例如:
(11)如恒邊沙佛剎中菩薩,悉壽如恒邊沙佛劫,恒邊沙佛剎那人,都悉供養諸菩薩摩訶薩。(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勸助品》)
(12)比丘尼眾,大伏愛等五百人;不可計諸優婆塞、優婆夷四輩;普集諸異學婆羅門、尼揵等不可計,都悉來會。(東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現變品》)
(13)欲食、不食,恣若其意,都悉自然,皆可得之。次于泥洹之道,皆各自精明求索。(三國吳支謙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
(14)今見汝身,形骸憔悴,燒我身心,都悉壞盡。(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卷三)
(15)阿彌陀佛為諸菩薩、阿羅漢說法時,都悉大會講堂上。(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卷二)①[13](P50)
5.皆畢
“皆畢”用例不多,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偶見于中土文獻,后期稍晚時代的譯經文獻中亦偶有用例。例如:
(16)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禮,郊見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之帝皆畢陳,各有位饌,祭祀備具。(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下》)
(17)令帝王垂拱而無可治,上善之人滿其朝,忠信孝子皆畢備,當以何致之乎?(東漢《太平經·急學真法》)
(18)京邑四方沙門多亡匿而免者,其金銀寶像經論,大得秘藏,至于土木寺塔聲教所及,皆畢除毀。(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二)
遲至《醒世姻緣傳》,還可見到“皆畢”的用例:
(19)諸祥皆畢集,五福賜從天。(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0回)
例(19)中的“皆畢”為章回體“史評式”開篇詞作,在當時的口語中應該不再使用。
6.皆共
高育花舉三國吳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用例,晚出。舊題三國吳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譯者應不是康僧會,學界已有相關考辨,不過該譯經一般認為是三國前后作品,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10](P38)。“皆共”在東漢時期出現,中古漢語文獻習見,譯經文獻中使用頻率更高。在宋元時期還在使用,之后在文獻中逐漸消失。早期用例如:
(20)十方阿僧只剎土現在諸佛,皆共護般若波羅蜜。(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持品》)
(21)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禍而無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竊傷心。(東漢班固《漢書·劉輔傳》)
(22)故此四人者,皆共污辱天正道,甚非所以興化,而終古為天上天下師法者也。(東漢《太平經·天咎四人辱道誡》)
7.皆盡
早期漢語中“皆盡”共現,一般在句中作兩種成分:“皆”為副詞,“盡”在句中還多是動詞用法,“盡”后可以帶也可以不帶賓語。“皆盡”成詞表示總括,在先秦漢語中極為少見,僅見《左傳》1例。之后,在很長時段內未見“皆盡”用例。
(23)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擇二,二子各一,皆盡征之,而貢于公。(《左傳·昭公五年》)[11](P307)
通過對文獻的檢索,我們在東晉時代的譯經中發現以下用例:
(24)依止俱舍彌比丘,皆盡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七)
(25)善見大池、阿耨大池、四方陀延池、優缽羅池、拘物頭池、分陀利池、離池,縱廣五十由旬皆盡干竭。(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世記經三災品》)
(26)若菩薩如是念:“是諸法皆盡滅,所回向處亦盡滅。”(后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回向品》)
(27)昔有大富長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盡恭敬。(南朝齊求那毗地譯《百喻經·蹋長者口喻》)[9](P30)
“皆盡”最早出現在《左傳》,可以看作是同義并列組合。到了中古漢語時期,雖有使用,不過用例較少。主要原因是在于“盡”仍保持著較強的動詞實義,為“終了、完了”義,受“皆”修飾,多用在句末或分句末結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副詞“皆盡”的使用頻率。
8.皆俱
東漢時期的中土文獻、譯經文獻中都有“皆俱”用例。例如:
(28)猶果物谷實久老則自墮落矣,后世遭衰薄惡氣,娶嫁又不時,勤苦過度,是以身生子皆俱傷,而筋骨血氣不充強,故多兇短折,中年夭卒。(東漢桓譚《新論·袪蔽》)
(29)是時城中有長者子五百同輩,聞佛來垂訓,止住奈園,即皆俱行,詣佛聽法。(東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度奈女品》)
總的來看,“皆俱”用例較少。“皆”“俱”共現時,有些用例仍是“皆”修飾“俱”,“俱”為“具備”義。該詞的少數用例主要見于中古時期,最晚在宋元時期不再使用。
9.盡共
高育花引北魏《雜寶藏經》例,稍晚。“盡共”在東晉時代已有用例,多見于譯經文獻。魏晉到唐代譯經中比較集中,唐代之后用例急劇減少,逐漸不再使用。例如:
(30)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子,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東晉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卷一)
(31)若復不受,有大堂者一切盡共入大堂。(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三十四)
10.俱皆
“俱皆”最早見于東漢,譯經文獻較中土文獻使用數量多,沿用至明清時代。例如:
(32)是時薩陀波倫菩薩及五百女人,俱皆散華。(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曇無竭菩薩品》)
(33)帝釋與四萬天子,四天王與二萬天子,梵眾天與萬天子,梵輔天與五千天子,俱皆來會坐。(三國吳支謙譯《大明度經》卷二)
11.普皆
“普皆”出現于南北朝時期,在譯經文獻和中土佛教典籍中用例較多,中土文獻多見于正史類文獻。例如:
(34)爾時其王,普皆宣告內外人民,中宮妃后,悉令皆知得沙門果。(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七)
(35)由是蔣子文祠以下,普皆毀絕。(南朝梁沈約《宋書·禮志四》)
(36)昔涼州諸道士釋教道、竺法彥義,斯二道士,普皆博學。(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漸備經十住胡名并書敘》)
(37)釋法晤,齊人,家以田桑為業,有男六人,普皆成長。(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十一)
(38)俄而虜獲三千人,馬亦無遺。遂渡渭,北降步兵萬余,收其輜重。其有土民,普皆勞遣。(北齊魏收《魏書·賀拔勝傳附賀拔岳》)
“普皆”沿用至宋代,在語錄文獻如《碧巖錄》中偶見,之后在書面語中逐漸消失。
(39)千圣萬圣,天下宗師,普皆飲氣吞聲。(宋代釋圓悟克勤《碧巖錄》卷一)
12.悉都
“悉都”與“都悉”為同素逆序詞,二詞用例均較少,相比而言,“悉都”更少一些①。最早在東漢時期道教文獻《太平經》中出現,譯經文獻中只有三國吳支謙、西晉竺法護譯經偶見。“悉都”使用時間很短,到南北朝時期便幾乎不再使用。例如:
(40)今若愚生意,欲悉都合用之,上下以相足,儀其事,百以校千,千以校萬,更相考以為且可足也。(東漢《太平經·校文邪正法》)
(41)故天不復使圣人語,會不能悉都除其病,故使天下人共壹言,俱壹集古文考之也。(東漢《太平經·拘校三古文法》)
(42)……是諸鬼王,各與等類百千眾俱來詣佛所。皆各稽首,以次就位,悉都專精志愿經道、饑虛于法,身口意并加敬歸佛,靖心而聽。(西晉竺法護譯《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卷上)
此外,前文已經提及,《訂補》增收了“悉具”“悉盡”詞條,并援引《太平經》用例。
13.悉共
柳士鎮引《宋書》例,高育花引《菩薩本緣經》例,皆晚。據考證,《菩薩本緣經》應不早于西晉[10](P38-39)。“悉共”早見于東漢文獻,在東漢魏晉時期譯經文獻中使用較多,在《三國志》《世說新語》等文獻中偶有用例。該詞沿用至宋代,之后消失。例如:
(43)皆佛威神,及十方阿僧祇剎土現在諸佛,復假威神之恩,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護之,菩薩摩訶薩已為得護佛所授者。(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持品》)
(44)天下善人,忠臣孝子,悉共憂此。但行吾文,此憂除矣。(東漢《太平經·鈔辛部》)
(45)是故天下無大無小,輕易冤人者也,悉共見治也,而憐助服者也。(東漢《太平經·服人以道不以威訣》)
早期東漢譯經中,支婁迦讖譯經中使用“悉共”較多;之后,竺法護譯經使用較多。
14.咸悉
柳士鎮、高育花均提到“咸悉”,分別舉《洛陽伽藍記》和《賢愚經》用例,引例皆晚。何金松收釋該詞并舉《三國志》例,當為“咸悉”的最早用例[9](P28)。
(46)夷虜大小,莫不歸心,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牽招傳》)
《三國志》中,總括副詞“咸悉”共有3例。該詞在魏晉時期出現,到了唐宋時期使用增多,宋代之后則急劇減少,接著便消失了。該詞在譯經文獻中習見,其中,西晉竺法護譯經中使用較多。例如:
(47)受五戒時,人馬車乘咸悉寂然,不暢音聲。(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佛至摩竭國品》)
(48)國王君主大力轉輪圣王,各與營從,咸悉一心瞻戴世尊,意皆愕然怪未曾有。(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一)
(49)其諸大藏,樹木、眾香,咸悉觀之,知無有香。(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卷四)
三、中古總括副詞的使用特點
上揭14條并列式雙音總括副詞都是在中古漢語早期產生并使用的,其中,大多數副詞在東漢時代即可見到最早用例。這一時期并列式雙音總括副詞的主要特點首先體現在結構上,上述詞語均是同義語素并列組合而成的雙音詞,其中的構詞語素“皆”“悉”“盡”“俱”“咸”“并”“共”等,都是先秦漢語常用的總括副詞。“都”在中古漢語早期產生總括副詞用法以后,得到較快發展,并與前一時期的常用總括副詞“皆”“悉”等聯合構成,表現出漢語詞匯復音化在中古漢語時期的迅猛勢頭。這一時期并列式雙音總括副詞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這些詞語大多是在譯經文獻中最早出現的,或者是出現后在譯經文獻中使用較多,而在中土文獻中的用例并不多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古漢語時期譯經文獻對漢語詞匯的選擇和影響。可以說,這些總括副詞應是當時口語性較強的詞語,由此亦可窺見中古漢語副詞的豐富性和靈活性。
從詞匯發展演化來看,這些產生于中古時期的總括副詞,盡管有些在當時用例較多,但是多數詞語在近代漢語中逐漸消失,屬于中古漢語特有詞匯。結合《漢大》與《訂補》收錄的情況來看,雖然它們總共收錄了18條雙音總括副詞,不過,仍然失收了本文所揭舉的14個詞語。學界已有的相關論著,或有論及以上部分詞條者,或因“中古漢語”分期稍有不同,或因文獻通檢稍有不足,未能完全歸納出《漢大》與《訂補》所存在的失收問題。這些詞語在漫長的漢語發展史上只是曇花一現,不過,它們都是在中古漢語時期涌現出的新詞匯,能夠全面反映中古漢語的面貌,是我們在研究中不能忽略的。誠如吳金華先生所言:“要通過共時和歷時的各個交叉點來了解漢語語言活動的全貌,就必須對先秦到現代的漢文文獻作較為系統的調查,而首當其沖的調查重點,當然是文化史上歷久彌新的常見書。無論從語言的研究價值還是從語言的利用價值來看,常見書中的語詞,不管它是單音詞抑或復音詞,也不管它是基本詞匯抑或特殊詞匯,一般都應納入大型辭書的取材范圍之內。”[14]通過本文的考察和分析,建議確立以上詞條,或可對《漢大》修訂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
[2]柳士鎮.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5.
[4]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07.
[5]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6]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7]向熹.簡明漢語史(下)(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訂補[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9]何金松.虛詞歷時詞典[Z].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10]方一新,高列過.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2]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13]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M].成都:巴蜀書社,1993.
[14]吳金華.《漢語大詞典》商補[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
Use Ca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ordinate Disyllabic Blanket Range Adverbs
in Mid-ancient Chinese
——Discussion on the Lost Entries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漢語大詞典》)
Zhou Guangg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evelopment,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is in the stage of connecting the preceding with the following, and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Chinese hav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In terms of general adverbs, 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 adverbs used in Pre-Qin Chinese, the obvious changes of general adverbs in Middle Chinese are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 of individual members and the large use of compound general adverbs. Most of the disyllabic adverbs in Middle Chinese became special words in Middle Chinese and were no longer used in Late Middle Chinese or Modern Chinese. Chinese Dictionary(《漢語大詞典》) and Supplements and Correction to the Chinese Dictionary(《漢語大詞典訂補》)only include a small part, and the loss of entries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Key words:blanket range adverbs;disyllabic words;mid-ancient Chinese;Chinese Dictionary(《漢語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