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艷
【摘 要】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既有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同源文化優勢同時也有教育資源劣勢與地方政策扶持劣勢,論述中國加入RCEP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帶來新發展契機及區內外高等院校競爭帶來的新挑戰,提出RCEP背景下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應對策略:政府與區域組織做好頂層設計,對接RCEP發展契機,完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政策體系;深化與東盟的合作,拓展境外校企合作,依托優勢學科擴大來華留學規模,積極參與RCEP區域教育交流,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RCEP 廣西民辦高等教育 國際化 SWOT分析
2020年11月15日,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與東盟十國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這標志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也昭示著東亞東區再次成為全球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引領者。加入RCEP有助于擴大中國出口市場、促進中國與東亞區域貿易互動、改善中國外貿外部環境、助力推動中國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推動RCEP區域間教育交流的相關政策盡管尚未出臺,但未來區域經濟合作對區域間教育交流合作的促進作用是順勢而為、不言而喻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中國加入RCEP不僅意味著亞太地區更高級別和更深層次的開發開放,標志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新階段,也預示著未來我國與RCEP其他14個成員國之間深入緊密的教育交流合作。
RCEP背景下,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存在哪些優勢與劣勢?其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如何使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和民辦高校更好地服務于RCEP區域和廣西的社會經濟發展?本文以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為研究主題,運用企業管理中經典戰略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對RCEP背景下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
一、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優勢
(一)區位優勢
廣西是西南、華南乃至中南地區鏈接東盟各國的重要交通樞紐,是中國面向東盟國家建設的“橋頭堡”,是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永久舉辦地。廣西的地理區位優勢決定了其社會經濟與東盟各國緊密聯系,也促使其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具有面向東盟的特色。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中央賦予廣西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新使命。2017年,《廣西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了以“三大定位”為統領,發揮區位優勢,構建面向東盟、銜接歐美日韓諸國、對接港澳臺地區、服務西南中南地區全方位教育開放合作新格局。
(二)同源文化優勢
推進文化交流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廣西與東盟多國亦擁有相同的語言與文化基因。如廣西京族方言與越南語基本相同,壯話和泰語、老撾語、越南的岱儂語、緬甸的撣語、柬埔寨的老族語等民族語言同屬壯侗語系,語法結構相同。有學者認為老撾的老龍族、泰族是從中國的壯族遷徙出去的。由此可見,廣西多地與東盟多民族在歷史、文化與語言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語言相似,則交流便利;文化相似,則心靈相通。語言的相通與文化的相融為促進廣西和東盟各國的人文交流、經貿往來乃至高等教育跨境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和現實基礎。筆者對廣西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的調查結果顯示,70%的民辦高校主要交流合作的境外高校和企業分布在泰、印、越、老、緬、柬等東南亞國家。學生境外學習交流的學校,泰、越、印、馬、老、緬、柬等東南亞國家占70%。廣西區內多所大學都開設了面向東盟的非通用語種專業,培養非通用語言人才。廣西民辦高校中,廣西外國語學院開設了泰、越、印、柬、緬、老等6個非通用語種本科專業,是廣西外國語專業在校生人數最多、語種最多的高校。除開設非通用語種專業外,部分民辦高校還將東南亞非通用語種作為第二外語,為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培養更多復合型的外語人才。例如,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自2002年建校起就開設了泰、印、越、老、緬等多個語種專業,同時還在經貿、管理和人文類專業中開設東南亞語言第二外語,多年來形成“專業+語言”“語言+專業”面向東盟的人才培養模式。該學院自2005年以來累計選派5544名在校生出國學習和實習,其中90%的學生出國學習目的地為東盟各國,成為廣西民辦高校學生外派規模最大的學校。由于廣西與東盟各國的同源語言和文化優勢,結合民辦高校靈活的專業設置和辦學體制,廣西民辦高校在促進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上具備獨特優勢,在推動與東盟各國跨境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劣勢
高等教育資源劣勢與政策劣勢導致廣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緩慢、國際化水平低。掌握優質教育資源是發展高等教育的根本條件之一,也是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先決條件。廣西民辦高等教育無論從教學科研、資金投入、生源質量、師資隊伍建設、對外交流等方面都與區外民辦高等教育存在較大差距,與區內公辦高等教育亦存在競爭和資源差距,因此,在推動國際化教育進程時往往力不從心。盡管國際交流合作目前已被明確作為高校的第五大職能,但作為民辦高校,當辦學資金尚需憂心時,這第五大職能往往只能是“錦上添花”。主要依靠學費辦學是廣西民辦高校普遍的運轉模式,因此,廣西民辦高校要推動國際化發展,經濟創收必定是大多數民辦高校最大的動因。然而通過國際化發展實現經濟創收并不是一個短暫且迅速的過程,廣西民辦高校在啟動來華留學工作時往往因為教育資源的匱乏而處于明顯劣勢地位。這種劣勢從項目組調查結果中體現得更為清晰。全區目前共27所民辦高校,由于大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尚未開展對外交流工作,因此,此次調查僅成功發放1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份,其中民辦普通本科院校9份,專科院校1份。針對影響該校國際化發展的內部因素問題,有7所高校認為“缺乏政策和資金的支持”,5所高校認為“學校對國際交流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針對影響該校招收留學生的原因,5所高校認為是由于“學校沒有設立留學生獎學金和其他政策支持”,5所高校認為“學校尚未有能吸引留學生的特色專業”,4所高校認為“留學生教育成本高,收益低,導致工作難以開展”“留學生管理機構不全,管理人員不足”等。
三、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RCEP建設機遇
根據2019年世界銀行數據,RCEP的15個成員國共有22.7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量的30%,GDP合計26.2萬億美元,接近全球GDP總量的三分之一,總出口額5.2萬億美元,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8%。在中美貿易摩擦仍未平息形勢下,中國加入由東盟發起的RCEP,有助于對抗逆全球化趨勢,共同抵制因“美國優先”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及因此導致的地區性經濟衰退,對中國本身而言也帶來諸多機遇。盡管目前尚未形成配套的推動RCEP區域間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文件,未來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大力推動區域間教育交流合作的趨勢是不言自明的。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區域主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應抓住RCEP這一重大戰略契機,制定出臺系列推動RCEP區域內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支持政策和辦法,搭建RCEP區域內高等教育跨境交流與合作的多層次平臺,為推動區域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發揮引領作用。
(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政策機遇
對外開放是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國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在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構建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為切入點,強化頂層設計,搭建對外開放平臺,構建完善推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政策體系。2016年4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020年6月中旬印發的《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文件都是推進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不僅是中央政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做了頂層設計,同時把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等目標和要求加以明確,為地方政府和各高校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政策支撐和引導。因此,廣西各級政府與高等院校應抓住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結合實際制定本地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配套政策與發展路徑。
四、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面臨區內外同類高校競爭,還要面對來自區內外公辦高校的挑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國際學生流動、境外辦學、國際科研發展、國際人才引進、國際教育規則制定等方面。相比較而言,建校時間短、辦學資金渠道單一、國際交流起步晚的廣西民辦高校尚無余力考慮中外合作辦學、境外辦學和國際科研合作等高水平項目,單就來華留學和國際師資引進等淺層次的領域也面臨來自區內外各類高校的競爭。在校生出國留學雖然能提高民辦高校的聲譽,但從調查情況看,由于廣西民辦高校大都采取減免出國當年學費的政策鼓勵學生出國,因此,在權衡學費減損和學生出國帶來的非經濟性收益時,民辦高校大都會采取較為謹慎的態度。通過招收來華留學生實現創收理論上是高校推動國際化發展的普遍動因和首要著力點,但實際上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據調查顯示,廣西27所民辦高校中目前僅5所高校取得招收國際學生資格,其余高校尚未啟動留學生教育。其中廣西外國語學院至今累計招收1447名國際學生,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年均招生數為100~150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年均招生數50人以下,其余2所高校雖已具備招收國際學生資格,但實際上并未開始接收留學生。廣西民辦高校開拓來華留學教育存在的困難不僅限于自身辦學條件不足、缺乏特色專業、學校知名度不高、缺乏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外,更多的挑戰來自區內外公辦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各層次、多方面的競爭。總體上看,廣西民辦高等教育目前在整體實力、聲譽度、專業吸引力、學校政策支持、獎學金制度和國際化發展等方面都難以與區內外公辦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相抗衡,因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五、RCEP背景下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應對策略
基于上述SWOT分析,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在RCEP背景下應著眼于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規劃符合自身情況的國際化發展策略。
(一)政府與區域組織做好頂層設計,對接RCEP發展契機,完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政策體系
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單是高等院校的責任,更應是國家、地方、區域組織以及高校等眾多高等教育主體共同努力的目標與任務。高等教育國際化最早起源于德國,后又傳播到英、美、澳、日等發達國家,為促進本國發展,這些國家都自上而下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同時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行研究。如美國先后出臺《富布萊特法案》(1946)《國防教育法》(1958)《對外援助法案》(1961)《國際教育法》(1966)《國家安全教育法案》(1991)等政策法規以確定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發展方向和頂層規劃。近年來,我國已從國家層面將教育對外開放作為長期國策,同時也通過頒布各種意見和辦法,指導與規范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然而,地方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引,更需要地方政府結合地方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指導與支撐。基于廣西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起步晚、國際化發展規劃不清晰、政策與經費支持不足等現狀,廣西應立足民辦高校校情,充分利用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對接國家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政策指引,抓住RCEP發展契機,聯合中國—東盟中心等區域組織,建立健全推動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政策體系。
(二)深化與東盟的合作,拓展境外校企合作,依托優勢學科擴大來華留學規模,積極參與RCEP區域教育交流,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國際化人才
高等院校作為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的主體之一,其在推動社會文化與學術國際化發展方面的作用是最為直接有效的。作為先天缺乏財政支持、自收自支為主的民辦高校,經濟創收理應是其推動國際化進程的最大動因,文化學術提升、師生發展等因素應次之。
為實現這些目標,廣西民辦高校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國際化發展策略:一是充分利用廣西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與同源文化優勢,深化與東盟的多維度、深層次合作。廣西民辦高校深化與東盟的合作不應局限于與高等院校的合作,更多應考慮與東盟國家的企業或者國內知名企業駐外分支機構等合作,開拓東盟企業實習實訓項目,建立東盟實習基地等,積極促進畢業生海外就業。二是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爭取企業經費支持,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擴大招收外國留學生規模。為應對與公辦本科院校的競爭,廣西民辦高校可借鑒區內典型高職院校的委托培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學校優勢學科與企業,幫助留學生做到畢業即就業,以此擴大留學生規模,最終實現創收目標。三是抓住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政策機遇,積極參與RCEP區域教育交流,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國際化人才。相較于深耕東盟多年的區內老牌公辦院校,廣西民辦高校雖然需要繼續深化與東盟的多維交流與合作,但拓展與RCEP其他14個成員國的教育交流合作也可謂另辟蹊徑。廣西民辦高校可在原有學科基礎上增設RCEP條款涉及的跨境物流、跨境服務貿易、國際投資金融、亞太國家法律法規等相關專業或課程,同時在英語和非通用語專業中設置經貿、金融、涉外法律課程模塊,形成“專業+外語”“外語+專業”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為應對RCEP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亞太國家語言、了解亞太國家法律法規和經貿概況的復合型國際人才。
【參考文獻】
[1]蔣凱.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挑戰與戰略選擇[J].國際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12).
[2]李盛兵,劉冬蓮.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的演變與新構想[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
[3]沈銘輝,郭明英.大變局下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特征、影響與機遇[J].當代世界,2021(1).
[4]楊攻研,譚予婷.RCEP的起源、內容特征與經濟影響評估[J].日本研究,2020(4).
[5]張繼橋.“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山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SWOT分析及應對策略[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2).
【作者簡介】唐燕艷(1982—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教育學碩士,廣西壯族自治區教師培訓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外語培訓中心)項目主管、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教師培訓、外事及外語培訓。
(責編 龔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