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華 劉雪萍 岳桂華


【摘 要】本文以高職高水平護理專業群為例,論述“雙高”建設背景下“1+X”證書制度的“書證融通”實施路徑與實踐,提出通過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建設師資隊伍、改革教學模式以及創新評價方式等具體舉措,推進“1+X”證書制度的“書證融通”,多渠道培養護理專業群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就業壓力。
【關鍵詞】“1+X”證書 雙高建設 高水平護理專業群 書證融通
2019年,國務院頒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強調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院校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從2019年開始進行“1+X”制度試點工作,并啟動高水平護理專業群的建設,基于“雙高”建設的背景,護理專業群著眼于“書證融合”的核心內涵,從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內容、開發教學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和改革評價方式等方面展開探索。
一、高職護理專業群的組群邏輯
專業群是由一組結構合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若干專業形成的集合。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等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包含著健康、亞健康、疾病、康復等健康發展的子過程。即使在疾病狀態下,慢性病照護與非慢性病照護、健康管理與亞健康管理、疾病期照護和康復期照護等,在醫理上、模式上均有本質的不同,照護服務的地點、環境要求、從業人員及其專業技能等也有所區別。綜合這些因素,與健康照護這一核心概念相關的服務鏈大致可以分為健康管理、社區護理、急性期護理、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子過程,形成照護對象不同但照護需求相互銜接、職業環境不同但照護服務素質要求相似、職業崗位不同但能力基礎共通的專業群服務鏈。在此結構中,護理專業作為“龍頭”專業滲透到嬰幼兒照護、老年照護、健康管理與康復治療等工作領域(見圖1),面向醫院及相關各類基層醫療服務機構、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機構培養專門化技術技能型人才,與服務于醫療機構、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機構、專業衛生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居民服務業中的托兒所、干部休養所、老年養護機構、殘疾人養護機構、養生保健機構中的生活照料服務人員、保健服務人員、醫療輔助服務人員、康復咨詢服務人員等職業工種形成對接。
二、高職護理專業群“1+X”書證融通路徑規劃的實踐探索
(一)基于“書證融通”重構護理專業群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護理專業群以“雙高計劃”引領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有利契機為依托,創新了“書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制訂了群內5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立了由行業專家、教育專家、一線教師、職業教育科研人員和學生(畢業生)代表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開展實施“行業—畢業生—在校生”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分析專業群內各專業的人才需求和發展趨勢,明確各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所需知識、能力以及素質,最終形成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報告。結合調研報告,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群根據“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意見與建議,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對接,促進課程內容與“X”證書的培訓內容融合,專業教學過程與崗位真實情景融合,學校學業評價與職業技能考證融合。創新后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專業主動對接職業崗位、課程主動對接技術進步的過程,體現了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并實現人才培養方向由專業技術向社會需求與職業方向轉換,培養目標由技術技能型向具有創新精神、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轉換。
(二)通過“書證融通”優化護理專業群課程內容
護理專業群組織成立了“1+X”證書試點工作小組,分析明確“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能力要求與標準內容,共同制定教材及學習資源,規范了考核管理、證書發放等相關工作流程,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實現“書證融通”。重新規范課程內容設置,仔細梳理目前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對已經納入專業教學內容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內容,不再重復培訓,未納入的部分或者需要特別強化的實訓,則組織參加過相關培訓的教師對學生開展專門培訓。如將“幼兒照護”“母嬰護理”“老年照護”“失智老年人照護”的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分別融入兒科護理、母嬰護理、老年護理、老年常見病的預防與照護等專業課程教學中,具體見表1。
(三)基于“書證融通”開發教材和教學資源庫
為促進“1+X”書證融通,學院護理專業群將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效銜接,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內容協同組合,及時引入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對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互聯網+職業教育”時代,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也是推進“1+X”證書制度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雙高計劃”中的要求。因此護理專業群“1+X”證書制度教學內容由單純依賴教材,向以教材為主、配套豐富信息化教學資源轉變。護理專業群依托廣西示范性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建設集中開發了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母嬰護理、健康評估等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庫,使得學生能夠通過自主使用該資源庫實現系統化、個性化學習,達到學習目標,并可在課堂教學以外使用資源庫鞏固所學知識,實現拓展學習。
(四)基于“書證融通”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書證融通的重要保障是師資隊伍建設。學院護理專業群通過“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熟練掌握并能有機融合雙標準(即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團隊,團隊掌握雙標準的新技術與新技能,滿足教學與培訓的需求。師資隊伍建設的方式,一是通過專項培訓培育、校企合作方式,提升“雙師型”教師占比,豐富“雙師型”教師內涵。通過校內人才輸出,要求專任教師赴相應行業或醫療機構頂崗研修,參加社會實踐經歷與年度評優、評先及專業技術資格聘任掛鉤;通過校外人才的引進,將臨床醫院、養老院等護理相關行業和企業的技術骨干力量引入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中,增加教學實踐中的技術力量,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真正融合。二是組織團隊教師深入了解“1+X”證書試點制度,研讀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以及專業教學標準,針對團隊教師進行課程開發、教法、新技術、新工藝、標準解讀等培訓,并加強與第三方培訓評價組織的溝通與合作,熟悉考務相關流程與工作;同時派團隊成員定期到企業、行業進行實踐,提高團隊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三是加強校外兼職教師的聘任和管理,通過建立“校企互聘互兼”機制,聘請多所南寧市內的醫院和相關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成立護理專業群外聘教師庫,院校企三方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團隊,合理提升團隊的教學與培訓能力。
(五)基于“書證融通”改革教學模式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強調了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目前,職業院校仍然存在“理論灌輸多、實操實訓少”的問題。在擴招背景下,職業院校的學生結構不再局限于普通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均為職業院校擴招的生源之一,不同的生源使學生的技能、文化、年齡差異較大;且“1+X”書證融通不僅培訓在校生,也要對社會成員展開培訓。針對以上這些情況,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基于“理實一體,產教融合”,將教學、培訓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團隊成員根據自身特長、優勢進行分工,選擇不同的模塊進行協同合作教學、培訓。在教學方法上,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普遍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積極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仿真現實等信息技術與教學、培訓融合。
(六)基于“書證融通”改革教學評價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按程序申請設立為考核站點,配合培訓評價組織實施證書考核,在護理專業群中的“母嬰護理”“幼兒照護”“家務管理”“老年照護”“失智老年人照護”等“1+X”證書考核,邀請第三方培訓評價組織進行評價,滿足現代護理工作向家庭、社區、養老機構延伸的發展需求,為學生適應未來行業發展提供技能儲備。“1+X”證書反映的是個人在職業活動、職業生涯發展中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因此考核應以“能力為本”,培訓評價組織開發的三級職業技能標準聚焦典型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強調對完成典型任務能力的考核,為評價提供了參照和依據,同時教考分離,具有客觀評價的條件。
“1+X”證書制度是國家打造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一項重要的創新改革舉措,是“雙高計劃”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高水平護理專業群通過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建設師資隊伍、改革教學模式以及創新評價方式等具體舉措,推進“1+X”證書制度的書證融通,多渠道培養護理專業群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這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愛青.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長效機制研究:基于產教融合視角[J].職教論壇,2019(3).
[2]柯霜.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改革[J].河北職業教育,2019(5).
[3]汪濤,黃玲芳,黃太萍,等.護理技能教學中微格教學系統的應用實驗及分析[J].廣西教育,2017(15).
[4]吳林秀,周小雅,張麗娣,等.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8).
[5]梁惠萍,王立民,覃濤,等.“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健康評估》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醫學,2014(9).
【作者簡介】劉喜華(1983—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劉雪萍(1963— ),女,廣西玉林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護理管理、護理職業教育;岳桂華(1969— ),男,山東東營人,醫學博士,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醫學教育管理、中西醫結合防止心血管疾病;周小雅(1963— ),女,浙江寧波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藥學職業教育;吳林秀(1984— ),女,湖南岳陽人,醫學碩士,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內科護理;周元明(1963— ),男,通訊作者,江諸暨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醫學教育管,理、外科臨床。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