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守輝
摘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熱點話題。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面廣,環節多,經營主體數量多而龐大,加上諸多社會問題的存在,導致當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治理問題重重。
關鍵詞:農產品;技術指導;質量安全
1? 前言
現階段,中國農業發展已進入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新時期,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已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此迫切需要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的新機制,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的新路徑,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的能力。
2? 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治理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安全生產標準低,規范化生產水平不高
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政府要求執行標準化生產要求,落手好休藥期、安全生產記錄、包裝標識等等,以健全完善質量安全可追溯機制。但是,就農產品生產者而言,傳統的農業生產占據主導,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未得到改變,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標準化水平較低。同事,作為一線農民,標準化生產素質有待提升,科學用藥的水平有待提高,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制約著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水平和質量。
2.2? 市場監管期望值高,但履行監管機制不全
當前,社會對政府監管農產品安全的期望值高,希望流通農產品的質量不存在任何風險隱患。但是,市場流通農產品門類多,監管對象廣,有關部門力不從心,履行保障機制不足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
2.3?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注度高,但群眾參與度較低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民生,是一個熱度較高的社會話題,極易形成輿論事件。而與關注高相比較,群眾參與度低形成鮮明的反差,表現為:公眾參與監督不積極,范圍不廣、效果不佳。導致這樣的原因在于:第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業性強,很多安全隱患靠肉眼難以辨別,公眾有這方面意愿但專業能力受限難以參與。第二,參與渠道不暢,公眾投訴舉報相互扯皮,影響公共參與積極性。
3? 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治理的路徑選擇
3.1? ?提高農產品安全生產標準化程度
市場流通農產品質量的安全,表面上看是被管出來的,根源上還是要靠“產出來”。由此,做好農產品生產環節質量監管,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治理的重要選擇。就此,這幾方面工作必須要到位:
第一,提高農產品安全生產標準化程度
過往散戶種植的生產模式,以標準化衡量存在諸多的安全隱患。提高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標準化程度,一方面,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加大一線生產者的種植技術培訓,推進農產品植保的統防統治,做好優質種苗及配套高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另一方面,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鼓勵多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的建設,發揮其在標準化生產中的引導作用。加快土地流轉,推進土地確權,實現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健全農產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
規范農產品安全生產,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標準,做好生產標準推廣工作,提升生產者的標準化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安全生產產地規劃,劃定好適種區、禁生產區,形成完善的產地保護、污染修復制度,監控好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嚴格安全生產準入,完善農業生產投入品安全監管,做好安全生產檔案管理。做好儲運環節保鮮劑、防腐劑等的監管,推行更先進、更綠色的防腐應用技術。
3.2? 多措并舉以市場監管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治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市場是主戰場,也是各項措施執行的根本落腳點。
由此,圍繞著市場監管,多措并舉的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治理,應努力做到:
第一,落實好安全銷售主體責任
本著有章可循、有機制監督的思路,逐步明確農產品交易市場、入場銷售市場的主體責任清單,督促其履行好進場銷售的法定義務,健全完善農產品安全管理制度,確保農產品銷售的源頭可查。
第二,做好食用農產品專項整治工作
做好農產品安全市場排查,重點解決蔬菜、禽畜產品、水產品等的農藥殘留、禁用成分的添加問題,不斷靜肅農產品交易市場環境。
第三,推進好農產品提檔升級
以市場準入規范、快檢能力提升、銷售信息公開等要求,做好轄區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升級,借助現代化技術水平培育一批“透明市場”、“放心市場”、“智慧市場”,以提升農產品市場的規范化水平。
第四,健全完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
借助現代化市場準入、電子檢驗檢測等技術手段,以大型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食材集中配送單位為推廣單位,建立健全銷售統一票據、索證索票、進銷臺賬管理制度,及時采集和記錄所銷售的食用農產品信息,逐步實現市場內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溯、流向可查。
3.3? 緊緊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因的復雜性決定了其解決途徑的綜合性,只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使每個社會主體根據不同角色發揮作用,形成共治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體系。
第一,一切為了群眾
聽取群眾的意見,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解釋群眾的疑惑,關注群眾的健康,用安全優質農產品為群眾謀利益。
第二,一切依靠群眾
善于從群眾的議論及農事活動中發現問題,摸清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并在實踐中檢驗提高。要積極探索有效發動群眾、影響群眾、組織群眾的新方式、新方法,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群眾親身全程參與到治理工作中來。
第三,注重教育群眾
要加強群眾的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和宣傳科普活動,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及科學知識,提高群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于造輝.丹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中的問題與設想[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