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秋霞
摘要:本文結合河南省農業服務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和多方的案例調查,對小麥種植過程中超高產品種的選用及栽培技術推廣對實現小麥高產的重要意義進行簡要分析,從播種前的準備、田間管理以等多個方面總結相應技術經驗,以期有助于實現合理的種植方案,強化生長過程中的調控,實現小麥作物的產量提升。
關鍵詞:小麥;超高產品種;栽培技術
0? 引言
小麥等糧食作物的產量由于受到環境、農藝水平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現已成為了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結合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同時也需要科學匹配栽培技術方案,才可實現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多進行經驗總結和技術開發,促進農業水平的提高。
1? 河南小麥超高產品種選擇
1.1? 不同穗型超高產小麥品種產量形成特點
根據農業調查和小麥群體研究發現,河南地區常見的小麥穗型主要有以下兩種:其一,多穗型。多穗型的小麥不僅在幼苗時發育較好,同時成熟后的籽粒灌漿也很豐滿。由此可見,該品種的小麥,在常見的播種模式下,能夠較好的適應生長環境。值得注意的是,該品種雖然分穗率好但是最終的結實粒相對低。其二,大穗型。該品種的小麥特點是結實粒多且生長能力強,但成穗率較低,加之受河南等地氣候的影響,最終的灌漿效果不好,這也是產量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1]。
1.2? 不同穗型超高產小麥品種產量結構
同樣以上述兩種常見的穗型為例,結合生長因素分析小麥品種的結構產量,可以清晰的發現,就多穗型品種而言,其產量結構分配是建立在其成穗數量的基礎之上,而其薄弱的環節在于粒重不足,因此,要在保穗的前提下,增進粒重。相反,對于大穗型品種,則要通過增加播種量來克服分穗不足的弊端,以保證其在良好的氣候條件下,如無干熱風現象等,實現增產。除此之外,小麥品種的產量結構還受栽培技術施用的影響,是可以人工調控的,所以要加以細致分析。
2?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開展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在種植小麥的培育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實際應用時,也要充分結合種植情況,爭取靈活、有針對性的采取對策,以提高技術干預的效果。具體如下:
2.1? 種子的選擇和處理
小麥種子播種前的狀態會直接影響生長效果,通常顆粒飽滿、大小均勻的麥種,其成活率高,后期的生長態勢也相對較好。因此,為實現小麥品種的超高產,要盡可能的因地制宜,選擇合適品種。以河南地區為例,由于耕地面積廣,所以小麥的發芽率保障是至關重要的,經過多年的農業種植經驗總結,適用于河南地區的小麥品種有新麥9號、豫麥49等,同時像周麥16、蘭考98等大穗型品種種植反饋也不錯。
品種選擇確定之后,還有針對性的采取種子處理措施,以緩解土壤、地勢等對小麥種子的不利影響。以新蔡縣為例,該地區位于河南的東南部,相對而言對小麥的前期培育考驗較大,對此,要對麥種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處理:首先,種子挑選。將外皮損壞以及干癟的種子去除。其次,曬種。要將小麥種子晾曬1~2d,一方面,去除一定的水分吸收,緩解芽勢,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小麥種子的成熟效應,提高種子的萌發潛力。最后,拌種。拌種是在小麥種子播種前對其進行藥物和抗生素的添加,以提高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實踐證明,將藥物拌種后的小麥不僅長勢好,同時對于抵抗紋枯病等也有不錯效果。不過要注意藥劑的濃度控制,以免破壞種子結構。常見的配比為,對于50kg的種子要添加5kg的水和70ml的生命素等[2]。
2.2? 播種和除草
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是精量播種,一般情況下,對于多穗型的品種,依照其分穗能力強的特點,其播種量控制在90kg/hm2。相比較而言,大穗型的播種量就要適當增加,通常為120kg/hm2。當然,在進行播種量的控制時,不能單一考慮品種特點,還要結合土壤的功能性和產出率,全方面進行播種量的增減。
與此同時,除草也是小麥播種后的必要環節,及時的除草可以緩解土壤壓力,增強麥田的通風性。除草一般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次是在小麥出芽后,第二次是在小麥的抽穗期。而且當麥收之后以及春耕之前,要做好土地的整理,破除硬結,翻整土地,這對于控制雜草也有一定的效果。
2.3? 均衡灌溉和施肥
小麥生長過程中,水分和養分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對小麥進行灌溉時,要結合生長發育特點和土地的干濕度,因為小麥前期的生長對水分需求較多,但后期較少,所以要均衡灌溉,不宜漫灌,以免造成結實粒的虛假飽滿;另一方面,施肥也要分階段進行,如種植前施底肥、抽穗期施復合肥等,常見的配料配比為有機肥量控制在45000kg/hm2、氮肥260kg/hm2、磷肥180kg/hm2。
以上是小麥超高產栽培的一些技術要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技術性措施,如采取輪耕制度、加強小麥的病蟲害防治等,需要農民深入的了解并進行綜合性應用,控制影響產量的風險因素發生。
3? 結論
對小麥超高產品種選用及其關鍵栽培技術進行研究,要從實際環境出發,不同品種的小麥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生長態勢,因此要加大技術應用的實際考察,總結相關經驗。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已初步建立系統化的經營管理模式,但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要不斷的加大科學助農工作的開展力度。
參考文獻
[1] 吳玉廣.小麥播種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20):39-40.
[2] 葛君,朱培培,任德超.黃淮南片小麥優良品種選用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園藝與種苗,2019(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