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有才 唐勤
【摘 要】本文論述繪畫教學中形式語言的借鑒教學,提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啟發學生從畫面形式借鑒中學習,講解形式構架是繪畫獨特語言的基礎,并在研究經典繪畫作品當中引導學生體會審美趣味的把握與形式選擇。
【關鍵詞】繪畫課程 形式語言 借鑒教學 畫面形式
在繪畫教學當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繪畫形式語言借鑒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索畫家的題材選擇和表現方式選擇。從表面上看,畫家的作畫選擇好像帶有隨機性,屬于個人的行為,而實際上,任何一個藝術家都脫離不了其生活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沒有人能夠不受影響獨自進行創作,畫家往往會利用前人留下的成果,在已有的經驗規則下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繪畫教學與實踐活動是在規則中進行的,有些規則是在明處,有些規則是在暗處,只有在繪畫教學中讓學生明白要熟悉規則,掌握規則,才能最終突破它,并且創造出新的規則。這是繪畫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從畫面形式借鑒中學習
在繪畫課程教學中,畫面形式的啟發可以這樣實踐:通過組織學生從經典畫冊中思考畫面的組合形式,或者啟發學生通過用線性的、塊面的、色彩組合的形式去分析構圖。在教學組織的形式上,可以通過教與學的互動討論會、多媒體線上線下教學參與討論。在討論會中,教師啟發學生多發言,說出對畫面形式的想法,包括用鉛筆、馬克筆、水彩等工具做畫面形式分析,比如直線型分析、曲線型分析等,學生通過對畫面進行分析,逐漸理解畫家的畫面構成形式,進而能從畫面借鑒中學到知識。
教師在繪畫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繪畫的題材歸納起來可分為四個部分:人物、風景、靜物、動物。可以說,題材有一定的穩定性,從整個美術史來看,也沒有脫離這四個部分。但是,怎么畫的問題或者說形式的問題卻是可以千變萬化的,可以沿用老套路,也可以出新招式,可以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說到底,在教學中探討怎么畫的問題就是一個形式問題。為什么這樣畫而不那樣畫?人們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時候就已經不知不覺地在接受前人所留下來的文明遺產,相應的,這種自然的繼承關系就此建立起來。“不能憑空創作”就是指這樣的狀況。畫家避不開前人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中都有相同的主張。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一書里也提到過關于“純真之眼”的問題,他認為不可能存在純真之眼,因為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具有各種經驗影響下的環境中,所以他的觀看和選擇都逃脫不了已有經驗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上不存在純粹的絕對的不帶有任何其他影子的創造物,而是在繼承規則和恰當的突破規則的搖擺中開展藝術創作。在承認這樣的條件和前提下來理解形式借鑒問題,就不會走上絕對主義的創造論的歧路去討論問題。
因此,在繪畫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畫家在實現自己的繪畫形式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經過學習和借鑒的過程,而且還不是拿來就能立竿見影地順利實現的,這是隨著時間和實踐的積累慢慢地接近或者逐漸去發現的過程,有時候甚至是經過反復多次的實驗,備受煎熬的試探才能獲得的。
二、在教學中講解形式構架是繪畫獨特語言的基礎
讓學生理解形式構架、認識畫面獨特語言的教學措施有很多,重點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講解學生可以積累對繪畫形式構架的獨特的辨別能力,如帶領學生到圖書館閱讀美術史,從美術史的發展當中摸清美術史的脈絡,從畫家的風格流變辨別每一個畫家獨特的藝術語言是他們主要的形式構架。教學上,教師可以分組教學,因材施教,比如根據學生的風格分成偏抽象的是一組、偏具象的是一組。學生通過分組交流、分組查找資料、集中討論,在多種風格的探討分析中逐漸明白繪畫的風格變化及其最終形成獨特語言的過程。
什么是“形式構架”?或者說“畫面形態”?筆者認為是指畫面整體的氣息和給人在視覺上的總體面貌。比如,凡·高作品的構架會讓人感覺到畫面的扭結與掙扎,這是一種視覺感受和氣息,畫面中旋轉著的點狀排列以及強烈的色彩對比還產生了緊張的逼迫感,就如同聽到了異樣的高八度的聲音,這樣的畫面是凡·高的特有的形式構架。在繪畫教學當中,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凡·高的形式構架是來自印象主義的分離式的點狀筆觸,這與他最初接受的形式影響有著密切關聯。也就是說,一個畫家所具有的特殊畫面氣息多多少少都與他所生活的時代和在繪畫傳統中受到的影響有關,他的形式構架的建立必然是有源之活水,是受到其他形式構架的啟發和滋養之后,才有了凡·高的獨特性。盡管在建立形式構架的過程里個人的因素占有比較大的比例,比如凡·高的性格、凡·高的宗教信仰以及他本人所受的教育等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獨特語言絕對不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純粹個人創造。因此,對于形式構架的學習和思考就尤為重要。要讓學生明白建立自己的形式構架必然要去揣摩前人的模式,借用前人的東西來搭建一個最初的框架,然后再逐漸地融入自己的意圖和趣味,讀畫、解構作品、品讀畫中的組織方式是畫家的必修功課。
在形式語言的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學習借鑒不僅僅是簡單地把別人的畫法拿來運用,應該是整體地去分析體會作品的形態和散發出的獨特氣息,這種氣息是一個藝術家整體修養的綜合體現,不是那些具體的直接性元素和單一技能所能夠呈現的狀貌,因此,藝術語言是被許多因素相互連接組織出的一個整體構架體系,所謂好看、和諧、美感或者透露出的引人入勝的魅力就是人們所指的畫面的構架和形態,是繪畫語言本身。教師可鼓勵學生不要怕走進別人的模式里面,不要怕有鐵鏈捆住手腳,要有脫開鐵鏈的勇氣和創造新模式的膽略。
三、在研究經典繪畫作品當中體會審美趣味的把握與形式選擇
審美趣味的教學是貫穿美術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否引導學生關注審美,亦決定了是否能進行審美境界的引導。有關審美的引導,離不開對經典作品的解讀分析,包括帶領學生將經典作品放在時代語境中分析。例如,準備對一個流派的畫家進行分析之前,組織學生采訪資深的畫家,學習資深畫家學習美術史的方法,通過做筆記、閱讀畫冊、參觀畫展進行欣賞和思考。欣賞活動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對東西方美術史、各國美術史做簡要概括的講解,讓學生對畫面境界逐步地形成鑒別意識。通過鼓勵、啟發,教師引導學生自發地去從經典美術作品當中理解作品的境界,做縱向以及橫向的對比。教師定期對個別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藝術訪談和談心,從聊畫面逐漸滲透到對畫面境界、畫理的分析,從而讓學生逐漸學會分析畫面的審美境界。
學校繪畫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的時代審美,時代造就美感,時代選擇美感是歷史的必然。人是社會動物,是有情感、有靈性的生靈。人無法選擇時代,但是人可以裝扮時代,賦予時代以內涵。“審美趣味”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的能力,是審美感受力、知覺力、想象力、判斷力、創造力的綜合體現。“趣味”也可稱“味道”,用味覺轉換為視覺的比喻,審美心理學上稱為通感,簡單地說,就是對好看不好看、舒服不舒服、和諧不和諧、整體不整體得出個人的判斷與認識。而這樣的判斷有時候不一定能用語言準確描述,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藝術實踐中慢慢養成的一種眼界。
筆者認為,審美趣味教學在繪畫教學中可以是融會在具體的構成元素教學中的可視或不可視的一種意味。可視的東西包括形、色、質感、痕跡、筆觸、光影、空間方式以及由以上部分所組成的整體畫面之中,不可視的方面應該是由觀看者所體會到的觸及心理情感層面的視覺感受,比如渾厚、抒情、質樸、輕柔、掙扎、恬淡、血腥、悲憫、興奮、歡悅等。有的畫以抒情為基調,有的畫讓人看了激憤,而有的畫輕柔恬淡。梅爾尼科夫的畫就很抒情,米勒的畫很質樸,凡·高的畫很掙扎。每一個畫家的作品都會帶有他運用可視元素所組織出來的不可視的一種美感,這里面就有一個形式選擇和藝術家本人氣質所灌注的視覺畫面整體,怎么畫,怎么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凡·高選擇的是躁動的點以及強烈的色彩對比,他的畫自然就呈現出掙扎的感覺。米勒選擇的是泥土類的顏色,畫勞動的場面,圓渾的造型,笨拙的用筆,還有模糊朦朧的細節,這樣的元素組合造就出米勒特有的審美趣味。當然,審美趣味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元素進行組合就能產生的,還有那些看不見的情感因素和個人性格經歷以及藝術家對傳統的繼承、研究的心得,致使他們對某一類事物有了特殊的視覺敏感力。
學生在形成自己的審美趣味的漫長過程中,應該先學會品味別人作品中所透露出的特有美感信息,學會把握畫面整體形成的意味所必須具有的元素構成,再通過長期的作畫實踐,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特有審美趣味。沿著此規律開展教學實踐,讓學生明白審美趣味的建立的重要性。
所謂時代感,是人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時間段落所提倡的趣味指向,這個趣味指向不是由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個群體制定的規則,它是所有的參與者共同努力合成的一個趨勢而已。當代這個定義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也不僅僅是某一類事物的概念,時代的審美趣味的形成是由個體創造的并且逐漸積累起來的模糊性共識。而作為個體的藝術家,是可以上溯遠古、下接今日地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和精神意象來構建個人的當代畫面。筆者認為,形式趣味的選擇雖然脫不開時代的主流,但藝術的核心就是個人的獨特性,個人在選擇形式趣味或者是追求藝術理想時多考慮自身尤為重要,因為時代的主流影響是自然存在的,而掙脫主流的羈絆往往又是成就自身獨特性的必然選擇,所以才有了層出不窮的多種流派。每一個流派都滋養著下一個流派,每一個新的流派都是在突破前一個流派的羈絆中成長起來。
在繪畫教學當中建立形式語言借鑒的引導方式,組織學生共同討論,吸收前人的優秀之處,明確自己的審美理想,忠實于自身的視覺感受,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嘗試,才能逐漸靠近屬于自己的美感趣味,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王智慧.繪畫用紙研究:評《繪畫形式語言與創作研究》[J].中國造紙,2019(9).
[3]劉明瓊.從語言形式到語言內涵:談語言教學的深化[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徐潔茜.簡述中國20世紀80年代繪畫形式語言的形成及其演變特征[J].藝術教育,2018(23).
【作者簡介】廖有才(1984— ),男,廣西武宣人,碩士,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繪畫創作與教學;唐 勤(1981— ),女,廣西柳州人,碩士,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綜合繪畫創作與大學教育。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