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
摘要:研究表明,推廣環保養殖尾水處置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健康養殖目標,還對持續發展有重大價值。為此,文章以水產養殖行業為落腳點,在簡要介紹研究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水產養殖尾水特點,圍繞可在原位對其進行處置的技術展開了深入討論,包括混養、人工浮島、人工生物膜等,供相關人員借鑒或參考。
關鍵詞:水產養殖;原位技術;尾水處置
0? 引言
現階段,在綠色發展及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下,社會對經過處置的養殖尾水所制定排放標準變得更加嚴格,各地區紛紛將優化處置設施及相關工作提上日程,基于處置技術所展開討論自然變得更加系統而深入,對其進行研究是大勢所趨。
1? 技術研究背景
在水產養殖規模持續擴大的當下,高密養殖帶來影響,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被展示了出來,即:水體內糞便及殘餌含量不斷增加,富營養化程度加劇,養殖魚品質及產量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此外,向外河排放養殖尾水,還會給自然水域帶來較為不利的影響。基于此,對高效、經濟且便捷可行的尾水處置技術進行研究,就成為相關機構的主要工作。
2? 原位處置技術要點
2.1? 混養
基于特定養殖空間,按照固定比例對雜食魚和濾食魚進行混養,在科學搭配不同食性及水層的前提下,確保現有餌料、空間水資源可得到充分利用。這里要明確一點,混養的關鍵是養殖魚有不同的品種、食性和生活水層,只有這樣才能既做到互利互惠,又不會給彼此生長帶來不利影響,不僅養殖水體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生態食物鏈和結構鏈也將趨于完善,后續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有效規避病害,使產量得到提高;其二,降低成本并增加效益。
有關人員應確保混養品種的關系為主配養,且有科學比例。一般來說,上/中/下層養殖魚的混合比例應為20/60/20,這樣做可使不同水層餌料及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對物質進行傳遞的效率也會有所提高[1]。運用該法對養殖尾水進行原位處置,還能夠保證餌料資源得到消耗,隨著糞便及殘餌給水質所帶來影響的減小,物質利用率自然能夠提高。
2.2? 魚菜共生
作為人工浮島特例的魚菜共生,其種植植物以水生蔬菜為主,該技術既能夠起到人工浮島的作用,還可以實現變廢為寶的設想,簡單來說,就是將氮磷營養轉變成可供消費者食用的水生蔬菜。由此可見,魚菜共生是原位處置養殖尾水應優先選用的技術,在實際運用時,由專業人員以污水負荷、養殖品種和密度為依據,對蔬菜種植種類及具體數量加以確定。
2.3? 人工浮島
該技術強調基于水面對浮臺空間進行構建,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生長環境,利用植物生命活動,達到凈化水質及調控生態的目的。
由浮體、支撐骨架構建人工浮島的特點,主要是有大量附著生物,可被用來對N、P元素進行直接吸收,通過抑制浮游生物的方式,使水體有更加理想的透視度。另外,人工浮島所提供渦流和遮蔽效果,對魚類生存同樣有積極作用。研究表明,野外人工浮島下方往往有大量幼魚聚集,這是因為人工浮島能夠向幼魚提供庇護和生存所需餌料。將人工浮島構建于養殖池塘,同樣能夠使水體氮磷營養得到削減,養殖魚生存率隨之提高。
2.4? 農田消納
直接向農田排入養殖水體,借助稻田土壤過濾和凈化微生物的能力,還有農田所生長作物,對尾水進行凈化處理。如果養殖水體滿足①污染負荷低②尾水排放少③下方有農田存在的條件,便可對該法加以運用。
2.5? 人工生物膜
運用該法的關鍵是利用人工基質對養殖水體做敷設處理,基于養殖用水營養與人工基質空間,使微生物得到富集培養,全程參與代謝營養物質的過程。此外,富集微生物形成膜結構,可作為餌料供養殖魚攝食。在確定生物膜敷設區域以及用量時,有關人員應重點考慮水體情況、餌料用量和養殖密度,保證安排合理,為該法優勢的充分發揮做鋪墊。
2.6? 構建水下植被
沉水植物可將水體營養物質轉化成促進自身生長的物質,通過降低營養鹽濃度的方式,使污染負荷得到削減。攝取營養鹽能夠使有害藻化的出現及暴發得到抑制,這一現象給養殖水體所帶來影響自然可被降至最低。與此同時,沉水植物的作用還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減少懸浮顆粒物;其二,加快水體磷沉降速度;其三,避免沉積磷大量釋放的情況出現;其四,對沉積物再懸浮進行抑制;其五,使沉積物特性得到改善;其六,有效控制營養鹽釋放;其七,如果水體現有外源營養物質無法被完全消除,構建水下植被可使營養物質富集程度得到緩沖,從而實現削減負荷的目標。在實際運用時,有關人員應對下列內容引起重視: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對植物種類、搭配方案、種植及管理技術加以確定;另一方面,保證構建植被和養殖生產的結合十分緊密,通過對植被蓋度嚴加控制的方式,將植被演替給水質所帶來影響降至最低。
3? 結論
由水產養殖特點可知,養殖產量與土地質量存在直接關聯,因此,在養殖尾水滿足排放標準的前提下,有關人員應優先選擇原位處置,該模式可用技術,包括混養、魚菜共生、農田消納等,酌情對上述技術加以運用,對行業及社會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高宇,范建勛,肖國強,等.海水養殖尾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群落對水處理階段的響應[J].水生生物學報,2019(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