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波 李應生
摘要:“稻鴨共養”技術是一種復合生態系統,結合了自然生態學和人為干預,以稻米種植為中心,并具有野鴨的野生繁殖特征。本文根據實際情況,對壽縣安豐鎮稻田生態鴨養殖模式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稻鴨品種選育和鴨苗育種以及稻鴨共養管理兩個方面。
關鍵詞:水稻鴨苗的選擇;育養;安豐鎮
1? 水稻品種和鴨苗的選擇
1.1? 水稻品種選擇
1.1.1? 科學選育水稻品種
選擇株高中等,株型分散,莖粗以及抗逆性強的優質水稻品種和鴨子共育。這可以使鴨子更容易在稻田中移動。易于倒伏的水稻品種不適合稻鴨共培養模式。所選水稻品種應嚴格隔離,以免發生水稻病。
1.1.2? 施肥和播種
在耕地之前,稻田使用1000kg/667m2完全分解的豬糞作為基肥,使用30kg/667m2磷酸鈣鎂磷肥和15kg/667m2碳酸氫銨作為表面肥料。根據品種的生長時期以及當地的氣候和環境,科學確定播種日期。通常在5月10日左右,充分促進機插秧和集中育種和供應,采用在水管和干管中育苗的方法,每盤芽谷的播種量控制在155~165g。
1.2? 鴨苗的選擇
1.2.1? 品種選擇
必須選擇體型適中,適應性強,適應范圍廣,飼養耐受性強,抗病性強的鴨種,如麻鴨。通常情況下,應根據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鴨種。
1.2.2? 及時引進苗木
在正常情況下,應根據稻種和鴨卵孵化的原理進行播種。購買前,有必要確定購買時間,品種和數量,除此之外還需要根據種植和放養的規模準備足夠的飼料和育種工具以及抗流感藥與簡易棚等相關材料。同時,應選擇一個好的育雛室,并在進入幼雛之前對場地和所有工具進行嚴格消毒。
2? 稻鴨共養早期的管理
2.1? 水稻中早期階段的管理
2.1.1? 適時合理密植
當幼苗期達到約15d并且已經長出3片葉子時,就可以種植了。移栽前1-2天排水田間水。為了確保野鴨的活動范圍,在種植幼苗之前,請在插秧機上將行距調整為30cm(9英寸),將行距調整為11.7cm(3.5英寸)。機器移植后,每4046.86m2可以種植18000個孔。3~4苗,50000~60000/667m2基本苗。
2.1.2? 合理施肥和科學灌溉
水稻移栽前應一次施用足夠的肥料,主要分為長效有機肥和速效化肥。應根據土壤測試和施肥的結果確定肥料的用量。稻田盡量使用鴨糞和腐爛的綠色肥料。在稻田放養鴨子期間,田間必須有淺水(1~2cm深的水層),以確保鴨網可以踩在表層土壤上,利于鴨子在田間攪拌土壤,這可以使土壤疏松并促進水稻的生長。
2.1.3? 害蟲防治
稻鴨共養主要利用鴨來消除田間病和害蟲。通常,沒有農藥用于預防和控制。當田間病蟲害嚴重時,建議使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
2.2? 鴨子的早期管理
2.2.1? 水田準備
以10只/m2的數量建立簡易棚舍以供鴨子休息,遮蔽雨水和飼料。開挖一個池塘,深度為鴨舍的3~4倍,棚前的深度為50~60cm,用作鴨子在稻田后休息和玩耍的地方。在田野周圍使用尼龍網,以防止鴨子逃脫和天敵進入。圍欄的高度不得小于60cm,并應每隔2cm插入一根木棍。
2.2.2? 確定合適的放養密度
將幼苗移植大約兩周后,請選擇20~25d的小鴨并及時將它們放養。在放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鴨子的飲食,水分攝入和活動。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查明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調整鴨群。通常,大約放養15只/667m2鴨子。
2.2.3? 做好輔食喂養
在放養小鴨的初期,由于田間雜草很少,所以小鴨常常不飽。因此,在早晚應適當喂一些小鴨專用飼料,例如米糠和麥麩。通常,放養兩周后,田間雜草和害蟲的數量增加,小鴨的飼料來源變得豐富,可以適當減少或停止補充飼料的量。在飼喂中期,田間害蟲和雜草的數量減少了,鴨子需要大量的飼料。除了定期將扔到田間,還可以在鴨子每天回到圍欄后喂適量的谷物,以確保鴨子在發育過程中的營養需求。
3? 稻鴨共養后期管理
3.1? 晚稻管理
當水稻進入孕穗期和全生育期時,重要的是要確保水稻的成耳率,在田間保持淺水層,并適當地結合水稻的生長施用氮,磷和鉀肥料。
水稻進入乳白色成熟階段后,將鴨子趕出稻田,排干田間水,并進行干濕交替灌溉,以確保稻根能自由呼吸來吸收養分,并增加水稻產量。
由于野外沒有鴨子可以捕食,因此有必要及時打藥。可以選擇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10ml或40%丙溴磷100ml、阿維菌素(0.3~0.5g純藥)、甲維鹽(0.5~0.6g純藥)進行防治,效果顯著。
3.2? 后期養鴨管理
在后期,鴨子主要在棚屋中飼養,野草和害蟲減少,鴨子的體重不斷增加,飼料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在后期有必要及時進食,主要是谷物。
結合鴨子的生長和稻穗的生長,在適當的時候收獲鴨子并出售。通常,在抽穗和灌漿階段,必須先將鴨子趕出稻田。公鴨和肉鴨直接在市場上出售,幼母鴨可移至收獲的稻田進行繁殖,除此之外生產的無公害鴨蛋可以直接上市銷售。
參考文獻
[1] 杜忠臣,龍藏瑞,孫國慶.濮陽稻田生態養殖技術[J].農村養殖技術,2003(5):17.
[2] 李緒美.稻田優質高效立體種養配套技術[J].中國稻米,2005,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