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珠 高偉



摘要:園林營造遵循繪畫原則,繪畫取材于園林,兩者相輔相成,中國山水畫論中的“位置經營”原則同樣適用于中國園林之中。以《海山仙館圖卷》為研究對象,運用圖像學的圖文互證方法,并根據經典國畫中花木類型的表達,識別和推測出圖卷中的10種花木,并結合中國山水畫論及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論,探究圖卷中呈現出的花木之間孤植、叢植及花木與建筑虛實相生、疏密有致、藏露互補、動靜皆宜的位置經營手法特征。通過分析園林圖像與真實園林的關聯與差異,探究園林圖像體現出的古典園林景色與山水畫意范式的疊加,“再現”與“寫意”的融合。
關鍵詞:海山仙館圖卷;山水畫論;花木配置;位置經營;嶺南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1)04-0073-05
收稿日期:2021-03-29
修回日期:2021-04-15
Abstract: Garden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painting, and painting is based on gardens.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principle of “position management”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is also applicable to Chinese gardens. This paper takes Haishan Xianguan Garden Scrol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dentifies and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plant configuration in the picture scroll by using the method of mutual proof of graphics and text in iconography and 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plant configuration typ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aintings.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e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gardening,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 between plants and between plants and buildings in Haishan Xianguan Garden Scroll, such as isolated planting and group planting of plants, as well as the configuration of plants and buildings with a clear relationship, suitable density, proper covering, and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landscapes. By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garden images and real garde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real landscape of classical gardens and the landscape painting paradigm reflected in garden imag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production” and “freehand brushwork”.
Key words: Haishan Xianguan Garden Scrol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Plant configuration; Artistic composition; Lingnan Garden
中國傳統造園與山水畫可謂同根同源,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童寯先生曾經把中國園林概括為“三維的中國畫”,周維權先生說“畫論”可以引為指導園林創作的“園論”[1]。故山水畫是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切入點。《海山仙館圖卷》為夏鑾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受海山仙館園主人潘仕成之邀所繪,此圖卷長13.36 m,卷寬0.36 m,畫心3.58 m×0.26 m,是嶺南園林題材的山水畫卷代表作(圖1)。本文以《海山仙館圖卷》為切入點,運用圖像學方法,探究圖卷中花木位置經營關系與手法。
1中國山水畫論與園林中的位置經營
“經營位置”指繪畫的構圖布局。南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2]。其中經營位置排行第五。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則說“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2]。“經營”一詞最早出現于周朝《詩·大雅·靈臺》的“經始靈臺,經之營之”[3],其源自與營造相關的風景園林與建筑領域。謝赫和張彥遠都將經營位置作為繪畫創作的重要方法,表明了古代藝術理論家重視中國畫與古典園林的同源類比關系,亦是肯定了園林的位置經營原則與中國畫論的經營位置原則的一致性。
2《海山仙館圖卷》中花木種類的圖像學識別
海山仙館是一座古色古香、多姿多彩的園林,其在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曾贏得“蓬島仙山”“花林秘寶”“珠江之勝”“嶺南之冠”等諸多美譽。通過查閱文獻,綜合前人對海山仙館的評價,可得花木合理的位置經營是其獲得諸多美譽的重要原因之一。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歲月蹉跎,曾經的“嶺南第一名園”已經零落無存,只留存于文字以及寥寥幾件畫作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山仙館圖卷》,被視為研究海山仙館盛時原貌的重要歷史文本。黃漢綱在《海山仙館文物查訪記》中說:“該圖為后人提供了海山仙館這座名園的當年面貌,是廣州園林史上的一幅極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圖畫”[4]。
研究《海山仙館圖卷》中花木位置經營,首先需要對圖卷中出現的花木種類進行圖像學識別與推測。文獻和圖像共筑于同一個研究思維路徑,能夠起到相互支撐的論證作用。本文運用圖像學的圖文互證方法,先文后圖,并根據經典國畫中花木類型的表達,推測圖卷中花木種類。結合圖卷題跋上的詩文、同時代的文字描述以及國畫佐證,本文共識別了10種花木及其畫意表現,分別為荔枝Litchi chinensis、槐Sophora japonica、松Pinus spp.、圓柏(檜柏)Juniperus chinensis、竹Bambusoideae、芭蕉Musa basjoo、柳樹Salix spp.、蓮Nelumbo nucifera、梧桐Firmiana simplex、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以下簡要介紹幾種植物的辨別分析過程。
2.1荔枝
海山仙館是潘仕成在邱熙的唐荔園基礎上擴建而成。唐荔園原名為虬珠園,后改名是緣于園內遍植荔枝。陸琦在《廣州海山仙館》一文中稱潘仕成在建園時就保留和運用原有環境,從而形成“堤上紅荔”的園林風光[5]。潘仕成在《海山仙館圖卷》的題跋中云:“荔子光陰,荷花世界”[6]。由其他詩人撰寫的題跋詩文亦有描寫圖卷中遍植荔枝的景象,如黃恩彤云:“跨波構基,萬荔環植,周廣數十萬步”[6]。綜上所述,再結合《海山仙館圖卷》中可直接識別的堤岸同種花木種植的權重分布特點,分析出圖2中的植物為荔枝。
2.2槐
《海山仙館圖卷》題跋記載了林召棠所題的詩文:“十年別記槐黃候,五月來當荔紫初”[6]。從詩文描述中可知槐與荔枝搭配的布局。分析圖卷中荔枝與其他植物搭配的場景畫面,對比趙步唐對中國山水畫中槐樹的研究(圖3),分析得出槐在《海山仙館圖卷》的形態(圖4)。
2.3松
《海山仙館圖卷》鮑俊題詩:“碧荷丹蕩曾消夏,翠竹蒼松總耐秋”[6]。荷塘與竹是山水畫中能直接分辨的元素,分析圖卷中涉及荷塘與竹的場景,選出符合詩句描繪的場景。在山水畫中,松的形態各異,有蒼勁古松、裙褶翠松,若是描繪了針形葉則容易辨認,若只有枯枝則較難分辨。分析傳統山水畫中對松的描繪,發現北宋郭熙的作品中對枯枝松多有描繪,通過與《早春圖》中的松(圖5)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海山仙館圖卷》中松的形態(圖6)。
2.4圓柏(檜柏)
晚清李寶嘉的《南亭四話》對《海山仙館圖卷》的圓柏(檜柏)有如此描寫:“圖中有一山,層巒以下,松檜爵森,石蹬百盤,拾級可上”[7]。由此可知圓柏經營于圖卷的山中。畫家歷來都用點畫法來表現柏樹的葉子,這一點可以參考《芥子園畫譜》[8]。將山上葉形是點狀的花木與《芥子園畫譜》中的柏葉(圖7)進行對比分析,辨別出圖卷中的圓柏(圖8)。
2.5梧桐
“修梧密竹帶殘荷,燕子簾櫳翡翠窼”[7]是《海山仙館圖卷》中由何紹基撰寫的題跋詩文,由此可知圖卷中包含梧桐。將《芥子園畫譜》中梧桐的畫法(圖9)與圖卷中的花木進行對比分析,最后辨出圖卷中的梧桐(圖10)。
2.6菊花
在嶺南園林中,盆栽因其可移動、植物可控的特點,而在花木造園中受到重視。晚清外商亨特在《舊中國雜錄》中提到海山仙館的菊花是栽植在花盆中,且放在架子上[9],夏鑾在《海山仙館圖卷》中如實描繪了菊花盆景(圖11)。
3《海山仙館圖卷》花木位置經營
在山水畫論中,描述花木之間不同株數如何經營的有《芥子園畫譜》、清代龔賢的《龔安節先生畫訣》《半千課徒畫說》以及宋代韓拙《山水純全集》。這里結合以上畫論,對《海山仙館圖卷》中常見的幾種花木之間的位置經營形式作詳細分析。
3.1孤植
宋代韓拙《山水純全集》中記載“柏不叢生”,可見柏樹在山水畫論中常以單株出現,《海山仙館圖卷》中的圓柏即單株經營。孤植樹為了構圖藝術上的入畫性,選擇姿態突出、樹冠平展者。圖卷中的圓柏,露根欹斜山坡,樹冠舒展,饒有畫意(圖12)。柳樹在唐代畫法中以單株出現,形態豐滿,植于池畔,垂影水中[8]。《海山仙館圖卷》中的柳樹經營跟唐代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圖卷中一棵柳樹占據場景畫面中心位置,底下為坡岸水面,柳樹枝條飄逸、舒展,其輪廓線與水際連成一片,畫面層次豐富(圖13)。
3.2叢植
3.2.1二株
《芥子園畫譜》中提到二株畫法:“二株有兩法,一大加小為扶老;一小加大為攜幼。老樹需婆娑多情,幼樹需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相互顧盼”[8]。《龔安節先生畫訣》云:“二株一叢,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10]。《海山仙館圖卷》中二株梧桐(圖14)、二株荔枝(圖15)是“二株分形”經營,荔枝搭配槐則是“二株交形”經營(圖16),畫法皆是形態上一大一小,一俯一仰。
3.2.2三株、四株
《半千課徙畫說》云:“三株一叢則二株宜近,一株宜遠”[10]。《芥子園畫譜》中三株畫法為:“雖屬雁行,最忌根俱俱齊狀如束薪,必須左右互讓,穿插自然。若四株則分三株加一,加兩株而疊畫即是,故不必更立”[8]。《海山仙館圖卷》中有三株荔枝成叢,前面兩株體形較小,一左一右,后有高者枝干穿插舒展(圖17);有二株荔枝加一株槐者,槐穿插于荔枝間(圖18);又有四株荔枝成叢(圖19),三株近而一株較遠。
3.2.3五株
《芥子園畫譜》單獨作五株畫法:“不畫四株竟作五株者,以五株既熟則千株萬株可以類推,交搭巧妙在此轉折,故古人多作五株”(圖20)[8]。《海山仙圖卷》中荔枝遍植,對其描繪多用五株畫法(圖21)。
3.3花木與建筑位置關系
園林的基本布局常由建筑決定,花木須與建筑布局緊密聯系,相得益彰。本文對《海山仙館圖卷》中的花木與建筑位置經營進行分析,結合中國山水畫論和古典園林造園理論,闡述虛實相生、疏密有致、藏露互補、動靜皆宜等傳統山水畫基本的構圖原則和中國古典造園原則在其中的體現。
3.3.1虛實相生
中國畫與中國古典園林都講究花木與建筑位置經營的虛實相生。中國山水畫論有“園亭之屋幽敞,旅舍之屋駢闐”“山門敞豁,松杉森列而成行”[10],園論則有李漁《閑情偶寄》中“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實,獨虛其中,而為‘便面之形”[11],清代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中“若夫園亭樓閣,套室回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12]。花木與建筑位置經營中屋舍的門洞、窗戶、廊榭為虛,粉墻、花木為實。圖卷中有屋舍山門幽敞,一叢竹種植于前(圖22),門如畫框,竹如畫心,李漁的“尺幅窗”“無心畫”,即是對此種花木位置經營場景的贊譽;又有屋舍山門敞豁,松植于旁(圖23),虛實之中,增生畫意,亦是對畫論的呼應;還有長廊通透,松、荔枝與長廊的穿插經營(圖24),營造“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畫意景致。
3.3.2疏密有致
清代笪重光《畫筌》稱“島嶼孤清,屋舍豈宜叢雜”,“雨中春樹,屋鱗次而鴻冥”。清代畫家鄭續說過:“如一處聚密,必間一處放疏以舒其氣”[10]。中國畫論中對于花木與屋舍的結構布局,強調宜疏密有致,忌叢雜。在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論中,明代文震亨《長物志》提到:“乃若庭除檻畔,必以虬枝古干,異種奇名,枝葉扶疏,位置疏密”[13]。童寯先生把“疏密得宜”列為園之第一境界,并以拙政園為喻,說:“遠香堂北,山池開朗,展高下之姿,兼屏障之勢。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張弛啟合,兩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14]。《海山仙館圖卷》中花木與建筑位置經營疏密有致體現在諸多場景中,如古槐當庭,其中穿插柳樹,密葉中穿插疏枝,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圖25);屋舍旁的荔枝孤植獨秀、叢植成林,疏密有致(圖26);荔枝林茂密蔥郁,用敞豁水榭舒其氣,畫面經營疏密有致(圖27)。
3.3.3藏露互補
中國山水畫論的“深山藏古寺”,表達了中國山水畫中花木與建筑位置經營的藏露互補的含蓄深邃之意。而在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論中,《園冶》有“漏層蔭而藏閣”“俗則屏之,嘉則收之”[15],《長物志》中有“青桐有佳蔭,株綠如翠玉,宜種廣庭中。當日令人洗拭,且取枝梗如畫者”[13]。用空靈通透的柱廊借景入園,用高大濃蔭的花木掩映樓閣,花木與建筑的藏露互補體現在取花木之佳蔭,隱建筑是也。在《海山仙館圖卷》中,有二株梧桐于屋舍一角,碧覆檐際,風枝雨葉,涼入心脾(圖28);有柱廊聳立,旁種植荔枝,用花木遮庸俗之景,用通透回廊露花木之姿,藏露之間,嘉景盡收(圖29);還有樓閣聳于山頂,圓柏掩映樓閣,一藏一露,畫意深遠(圖30)。
3.3.4動靜皆宜
《園冶》有云:“開門看雨,一片蕉聲”,“修篁弄影,疑來隔水笙簧”,“躡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斷續蜿蜒”[15]。花木與建筑位置經營的動靜皆宜主要體現風聲、雨聲與花木的交融,花木與其影子的互動,以及蜿蜒曲折的長廊與花木點種其間形成動態韻律與靜態美感的得宜搭配。芭蕉、竹這種清逸而碧綠的花木歷來是文人墨客創作的對象,其形態清雅秀麗,呈現靜態之美;而墻上投影的修竹隨風擺動,雨打芭蕉,聲聲入耳,更增加畫面的層次和動感。圖卷中屋舍旁皆栽植竹和芭蕉,影隨風動,聲知雨來,動態之景,靜然心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畫雖簡而意無盡(圖31)。此外,圖卷中長廊高低錯落、曲折悠長,人的視線隨著長廊的起伏而變化,回繞之處點種花木,與曲折長廊相得益彰,意蘊無窮(圖32)。
4小結
本文通過圖像學方法識別了《海山仙館圖卷》中的10種花木,分別為荔枝、蓮、松、圓柏、竹、梧桐、柳、槐、芭蕉、菊花。據現有研究,海山仙館已證花木種類(包含本文)多達近30種[16]。山水長卷以寫意為目的,注重類型表現及花木畫成后的形態與動勢。本文辨識的10種花木代表了嶺南古典園林中的經典植物配置,花木之間的位置經營注重二株、三株、五株之間的組合搭配,是古典園林實景與山水畫意范式的疊加。《海山仙館圖卷》中花木的位置經營,與山水畫論中描述花木“虛實相生、疏密有致、藏漏互補、動靜皆宜”的構圖原則和手法的內容相互呼應,體現了“再現”與“寫意”的融合。《海山仙館圖卷》具有再現的功能,是寫實的,能夠讓世人通過其來理解海山仙館園林的景致內容、格局以及所傳達出的園林意境。同時,《海山仙館圖卷》也是一種寫意的表達,其中具有地域性的園林要素在畫作中呈現為傳統山水畫中的經典藝術表達,是文人畫家對現實景致進一步理想化、抽離化、寫意化的結果,是中國傳統山水畫論的范式的體現。這使得海山仙館園林脫離了嶺南的地域性范圍,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象征性代表。
注:圖3來自趙步唐紀念網站https://zhaobutang.artron.net/works_detail_brt021199100018;圖5來自《早春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7、9、20來自參考文獻[8];其余圖片均出自《海山仙館圖卷》,來自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00156705/#image。
參考文獻:
[1]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M].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3] 孔子. 詩經[M]. 黎波,譯注. 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5.
[4] 羅雨林,主編. 荔灣風采[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5] 陸琦. 廣州海山仙館[J]. 廣東園林,2008,30(5):74-75.
[6] 廣州市荔灣區文化局,廣州美術館. 海山仙館名園拾萃[M]. 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
[7] 李伯元. 南亭四話[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
[8] 芥子園畫譜[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
[9] 威廉·亨特. 舊中國雜記[M]. 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10] 于海晏. 畫論叢刊[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
[11] 李漁. 閑情偶寄[M]. 李樹林,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8.06.
[12] 沈復.浮生六記[M]. 陳默,編注.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8.
[13] 文震亨. 長物志[M]. 胡天壽,譯注. 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14]童寯. 江南園林志[M]. 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3.
[15] 計成. 園冶[M]. 劉艷春,編.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
[16] 盧文驄. 海山仙館初探[J]. 南方建筑,1997(4):36-44.
作者簡介:
李鳳珠/1994年生/女/湖北孝感人/碩士/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 510642)/專業方向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與更新
(通信作者)高偉/1982年生/男/云南昆明人/博士/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州 510642)/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遺產保護與更新/E-mail:scaugw@scauladr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