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碩



汪汪快報
在許多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戰士們會先伸出大拇指比劃一下,調整炮筒位置,然后將炮彈放進炮筒,炮彈就自動被投射出去了,整個過程才不到十幾秒的時間。這不免讓人心生疑惑,這么簡單就發射出去真的能打中敵人嗎?為啥炮彈一放進炮筒就會自己發射出來呢?
輕裝上陣
在海陸空三系軍種里,陸軍一直是軍事力量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相比各種先進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的海空領域,陸軍的裝備更新換代比較緩慢,如果說主戰坦克是威名遠揚的“陸戰之王”的話,那自誕生之初就活躍在各大戰場上的迫擊炮就肯定是當之無愧的“陸戰小鋼炮”。
迫擊炮攜帶方便、輕便靈活,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主要以座鈑承受后坐力,且大多采用炮口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以其獨特的攻擊特性專門用來打擊遮蔽物后方的目標,要直觀一點地表述就是簡單可靠,通過彎曲的彈道做到隔山打牛的效果,非常實用。
按照迫擊炮炮膛結構分類可以分為滑膛式和線膛式兩種,要是按照運動方式分類就更多了:便攜式、駝載式、車載式、牽引式……除此之外,按照口徑大小及重量差距分類也是比較常見的。
牢靠的結果
想知道為什么把炮彈隨便一放就能自動發射出去嗎?迫擊炮由炮身、炮架以及座鈑和瞄準具構成,炮身后端的球狀炮杵裝在座鈑柱臼里,等到發射的時候炮身后坐力會通過駐臼和座鈑傳到地面,再由座鈑的彈性變形和土壤的變形吸收后坐力產生能量,通常裝了反后坐裝置的迫擊炮炮身可以通過反后坐裝置與座鈑連接起來,而反后坐裝置就能專門用來吸收后坐能量,以此減小作用于地面上或者車輛底盤上的力,使整個迫擊炮的射擊穩定性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迫擊炮的炮架由托架、緩沖機、螺桿式瞄準機和腳架組成,主要也是為了提高迫擊炮的射擊穩定性,減小射擊過程中炮彈帶來的巨大反作用力。至于咱們要說的重頭戲就是炮身,就是個金屬制成的圓柱形管子,它的底部有一個撞針,這個撞針就是用來撞擊迫擊炮炮彈底部發射藥管底火的。
迫擊炮的炮彈由引信、彈體、尾管和尾管彈翼組成,迫擊炮炮彈的尾管就是一個專門用來連接彈體的空腔管,尾管的最底下就是組成在一起的幾片彈翼。發射的時候,先要把發射的基本藥管塞進迫擊炮炮彈的尾管里面去,這個所謂的基本藥管看上去很像一個軍用信號彈,或者說類似霰彈槍子彈的那個圓柱形發射藥柱,通常都是用紙管制成的,它的底部有銅制底管,這個設計就跟子彈的后半部差不多。銅制底管里不僅有用于起爆的底藥,還有用于發射的發射藥,為了避免發射時產生的留膛現象,所以才采取了紙質藥管的設計,我們能看到士兵在接過迫擊炮炮彈之前,另一名或兩名士兵就需要完成將基本藥管裝進炮彈內部這一步驟,才能交給發射人員進行射擊。
發射
了解了炮彈和迫擊炮構造,咱們就能正式說說它的工作原理了,整個過程其實非常簡單,就如同大家看到的一樣,先把迫擊炮架好,使用瞄準具測出一個合適的發射角。由于迫擊炮是曲射滑膛火炮,所以大多數都是間接瞄準,如果攻擊的是隱蔽物后目標的話,基本上是看不到對方的,這就得用坐標和仰俯角來結算出射擊諸元,正常來說45度角是最大射程,發射角越大的話射程也就越近。
等到一切都準備就緒,炮彈也已經裝填好了,執行發射命令的士兵就可以將炮彈從迫擊炮的炮口裝入炮管中,放開手后讓炮彈自由落體滑下。炮彈下滑到最低端,其底部的發射底部就會和迫擊炮底部的撞針接觸,通過撞針撞擊炮彈底部的底藥,使其中的爆炸藥起火,火焰會沿著導火孔引燃發射藥,火藥被引燃后產生的氣體將瞬間形成高壓并從尾管上的許多泄壓孔噴出,在整個迫擊炮的尾管處周圍形成一個高壓氣體壓力區,壓力區巨大的火藥氣體會迫使炮彈向著膛口運動,直到整個炮彈被巨大的推進力推出炮口,直沖天際,形成一條拋物線,射向已經預估好的目標單位。
這就是迫擊炮的工作原理,至于徒手測量坐標的瞄準方法也主要是以前裝備設施都比較落后時期的一種測距方法,迫擊炮發展到現代已經有了更加精準的測量方法,標桿測量、方向盤測量等諸多輔助裝備都能提高命中準度,不過拇指測量確實更為便捷。
迫擊炮從出世到現在已經擁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了,但它依舊以其簡單輕便、制造低廉的特點在眾多陸軍部隊中占據了必不可少的一席之地,被許多國家當作城市攻防的重火力壓制輸出,在近現代的各種反恐行動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信這個陸軍軍隊里的“小鋼炮”還能以其強悍且堅挺的戰斗力一直延續很長一段時間,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