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 霄
隨著崇尚科學、勇于創新的Z世代走上歷史舞臺,科技創新領域迎來了有勇氣、有沖勁、不怕失敗的“硬核”青年。
2020年,在“長五”和“嫦五”垂直轉運現場徒步隊伍中,一位身著漢服的“嫦娥”姐姐圈粉無數,引得眾人紛紛合影留念。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來自河南濮陽的95后姑娘崔藝晗,是文昌航天發射場一名一線科技人員。
隨著崇尚科學、勇于創新的Z世代走上歷史舞臺,科技創新領域迎來了執著堅定、心懷理想的“硬核”青年。
Z世代是“執著的相信者”,我們相信科學的力量、相信國家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作為科技屆的Z世代代表,25歲的北京深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馮翀在第二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分論壇“青創匯”高端對話活動中這樣說。
馮翀投身科創的緣由,頗有些Z世代天馬行空的幻想。因為電影《蜘蛛俠》中男主角進行懸空觸控交互的場景,讓馮翀誕生了“為什么不能把這樣的科幻場景變成現實”的想法。于是,他和幾個學生合伙人就這樣,踏上了裸眼增強現實交互技術的創業之旅。
開始創業時遭遇的資金問題,讓馮翀深刻體會到了創業的艱難。“那段時間,我到處去見投資人,卻處處碰壁。”
然而“值得一做”的信念,讓馮翀和4個共同創業的伙伴寧愿湊錢也要繼續做下去。這個過程讓馮翀明白了每個人不是從一開始就什么都會,每個人都需要快速成長。
看著科幻片和科幻小說長大的馮翀,相信科幻世界描述的場景能夠成為現實,相信科學技術能夠發展到讓人們難以想像的地步,相信人工智能能夠產生巨大的生產力,相信可控核聚變能夠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相信生物醫藥可以醫治大多數的疾病,相信飛船能夠探索更遙遠的星辰大海。“因為相信,所以我們在迷茫時堅持下來;因為相信,所以我們在猶豫時看見未來。”有著一股韌勁的馮翀說。

第二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分論壇“青創匯”高端對話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北京深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馮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的科研人員王婧雨
如今,馮翀在繼續完成研究生學業的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著。馮翀說,2021年初,深光科技獲峰瑞資本領投、啟迪之星創投跟投的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將用于深光科技的第一代教育版商用硬件,即深光AR家教臺燈正式投入市場和持續的技術研發。
“不需要通過手機或者其他設備,只用一盞臺燈就可以把物體和虛擬世界相連,我們研發的交互式投影技術將改變人的交互方式。”這是2019群星MARS創新創業大賽復賽現場馮翀的發言。
現在,他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26歲的王婧雨是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的科研人員,投身航天事業3年來,她收獲了無數驚喜與自豪: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到39次,中國由此成為全球發射次數第一的國家;2019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300次發射,金牌火箭也完成了第100次發射;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中國又陸續完成了“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天和核心艙”等發射任務,實現了中國人的火星探測夢、月球探測夢和載人空間站之夢。
伴隨著這些“國”字號重大任務的推進,大批年輕的科研人員被推到任務的最前線。在王婧雨看來,年輕化已經成為中國航天的一個新的代名詞、新標簽—“嫦五”火箭研制團隊的平均年齡不到33歲。“最直觀變化,就是航天發射大廳從以前坐滿白發稀疏的老一代航天人,到如今濟濟一堂的頭發烏黑濃密的青年航天人。”
王婧雨很喜歡一位前輩的評價:95后的中國青年,就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一往無前的一群人。她說:“我們就要做這樣的人,沿著夢想的階梯拾級而上,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永不停歇。”
如今,有越來越多像王婧雨一樣的年輕人加入科技創新的隊伍,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23歲的申怡飛是一位博士研究生,15歲考上東南大學,17歲加入國家移動通信重點實驗室開始從事5G技術研究。他研究的方向極化碼技術一秒鐘就可以運行20萬組數據,團隊方案被寫入了5G行業標準。其實作為少年大學生,申怡飛也曾掛過科,也曾陷入迷茫和低谷,是老師和學長學姐的鼓勵,讓他找到了方向:“認真敬業,扎扎實實做好一件事,你就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和他一樣,被稱為擁有“開掛人生”的,還有年僅22歲的尚榕科學技術CEO劉宏基。年僅16歲就獨力開拓運維ACG論壇,兩個月做到20萬備案用戶以上;20歲榮獲《華夏經濟貿易》頒布2019年華夏經濟新銳人物……諸多光環加身之下,劉宏基并未驕傲自封,反而迸發出了更強烈的向上之力。2020年12月,致力于創建當代年輕人生活新方式的線上社交平臺—平行宇宙APP在劉宏基和他的95后團隊手中誕生,立即收獲了不少Z世代青年的好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
這些伴隨著科學技術創新、知識大爆炸一起成長的Z世代青年,才華橫溢、熱愛科學、勇于創新,他們為科技創新注入了青春活力。
“Z世代最完整地經歷了科學技術騰飛的整個過程,智能手機、移動支付、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等科技讓我們從聞所未聞到習以為常不過是十年不到的時間,崇尚科學、崇尚創新是Z世代的顯著特征。因此,Z世代成長為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是必然的趨勢與結果。”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陳銳說。他認為,從科技創新的規律來看,一個人創新的最佳年齡是在25歲到45歲。從統計規律來看,諾貝爾獎獲得者取得獲獎成果的平均年齡是37歲左右,現在的Z世代再過幾年都會處于創新最好的黃金時期。對此,他堅定不移并充滿期待。
與他深有同感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同樣將目光投向了撲面而來的95后、00后。“中國科學的未來在于年輕人,他們能夠有所作為。”
與此同時,雖然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具有自信大膽、勇于創新的先天優勢,但是也面臨著心理脆弱、知識結構不夠豐富的弱勢。對此,陳銳認為,為科技創新人才保駕護航,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必不可少。
例如,匯聚了全國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力量的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陳銳說,中關村一向有著良好的創新生態,僅在2020年就吸引了高達1000多億人民幣的創投金額,占全國總額的1/3以上。如今的中關村,有2.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多家上市公司、93家獨角獸、每天100多家科技型企業誕生初創,形成了一個蓬勃發展、源源不斷的創新沃土。
因此,陳銳認為,在這樣的創新環境和背景之下,應積極地傾聽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更加積極地了解他們的所急所需,讓Z世代科創人員在更多開放進取、自由平等、銳意創新的交流平臺一展才華,成為一代堅持遠大理想,心懷科技強國、產業報國志氣的“硬核”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