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李 媛
如今,雪域高原與全國一道,邁進小康社會,也將翻開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8月19日,在見證千年歷史的布達拉宮下,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中央代表團向西藏自治區政府贈送了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題詞“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共圓偉大復興夢想”的賀匾。當賀匾和賀幛揭開,會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其實在上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已親赴雪域高原考察調研,他深入農村、城市公園、鐵路樞紐、宗教場所、文化街區等,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這在黨和國家歷史上是第一次。
70年來,西藏發生的滄桑巨變,令世人矚目。
1950年,7月3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的一個小山村里東風勁吹、紅旗獵獵、鑼鼓鏗鏘、戰馬嘶鳴……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師先遣連進軍西藏誓師大會,在這里隆重舉行。
這個村莊就是新疆和田市于田縣阿羌鄉普魯村。它位于塔里木盆地東南角,昆侖山腳下,是塔里木盆地與羌塘草原最接近的地方,因此,又被稱為“新疆進藏第一村”。
71年前,一支英雄先遣部隊從普魯村整裝出發,遠征阿里,進行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二次長征”。全連官兵136人,由漢、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錫伯7個民族組成,李狄三任總指揮。行進途中,連隊克服高寒缺氧、風雪嚴寒徒步跋涉2800余公里,歷時6個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支進藏部隊。他們為和平而來,解放了祖國大陸最后一片神圣土地;他們沒有進行戰斗,卻以接近半數的犧牲被毛澤東稱贊為“蓋世英雄”。1951年3月,原西北軍區電授先遣連“英雄連”稱號,并為全連官兵各記大功一次。
西日普·伊布地今年65歲,退休前是普魯村支部書記。“聽我父親講過,誓師大會時來了很多解放軍戰士,非常熱鬧。后來修路的時候,來的解放軍戰士更多。”在西日普·伊布地的印象中“解放軍戰士不怕苦、不怕累,他們最喜歡一起高聲唱軍歌。”西日普·依布地還告訴記者,當年騎兵隊伍在村里扎營,馬匹拴在村民的馬棚內,至今還有不少村民家里保留著當年的栓馬樁。連隊的故事在村里代代相傳。
4.4.2 顆粒物濃度預報月變化。從圖25~圖30可以看出,模式預報顆粒物濃度的月變化呈現峰谷峰的趨勢。
普魯村深處沙漠、道路不通,解放軍入村前,村里許多人沒見過外人。如今一條不長的村道兩側分布著各類商店,村民的獨院房屋內電器設施一應俱全。西日普說,天壤之別的生活始自村民們分到了土地、牲口,10多年前開始修繕的公路更是讓這座戈壁里的古村面貌煥然一新。“全村已實現脫貧,孩子們都有學上、每周還能去縣城玩,這些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
從普魯村出發到西藏普蘭,沿著當年先遣連的足跡,新疆和西藏的許多地區都建成了紀念碑、紀念館,以此來紀念革命先輩,傳承“先遣連精神”。
南疆軍區某合成團一連的前身便是“進藏英雄先遣連”,參觀英雄連榮譽室是新兵們的第一課,而加入連隊也成為他們奮斗的目標。“只有政治素質、軍事技能等各項考核指標都在軍中位于前列才能加入連隊。”連長齊楠對記者說,先遣連的英勇故事激勵著每位戰士的訓練和工作,言傳身教、在實踐中踐行才是傳承先輩精神的最好方式。

2021年8月7日,西藏拉薩貢嘎國際機場T3航站樓正式投運儀式
如今這支部隊里的每位年輕戰士對先輩的故事都如數家珍,“90后”班長史景方說,先遣連136人中有不少是年輕人。“時空背景不同,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也應扛起屬于我們的責任。”
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回首過往看今朝,新藏路上的柏油道,西藏的和平安寧,各族人民安居樂業。邊境興則邊疆興,邊民富則邊防固。“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堅守信念、軍民團結”的“先遣連精神”扎根高原,為西藏的邊防鞏固和邊境安全筑起鋼鐵長城。
“圓夢新居”是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幢幢嶄新樓房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漂亮。
扎西頓珠和妻子索朗措姆是2016年第一批入住“圓夢新居”的居民。據扎西頓珠介紹,他們以前的家在改則鎮日瑪村,石頭砌成的房子透風漏雨,不通水不通電,居住條件十分惡劣。最重要的是他家人口少,無法滿足牧業生產對勞動力的基本需求。為此,當“圓夢新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落成后,扎西頓珠就第一時間提出了搬遷申請。
搬遷到“圓夢新居”,扎西頓珠夫婦通過參加家政服務公司,婦女編織社等村集體產業勞動,家庭年收入從原來的3000元增加到36000元,而且老人就醫更加方便,孩子們也獲得了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目前,像扎西頓珠一樣遷入“圓夢新居”的改則縣居民已有44戶199人。昔日里,他們都是改則縣的貧困戶,或因缺勞力,或因缺資金,或因缺土地,或因病因災致貧。如今,他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命運,在“圓夢新居”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
7月21日下午,習近平在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同村民達瓦堅參一家人圍坐在客廳里聊家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親們的好日子得益于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也是你們自己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的。要落實好黨中央支持西藏發展政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70年來,西藏農牧民收入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98元,是1965年有數據統計以來的135倍;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900億元,比1951年增長了321.5倍;作為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西藏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
崗莎村位于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這里本是一個以牧業為主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借緊靠“神山圣湖”的特殊地理位置,村集體成立牦牛運輸隊,村民們從逐草而居到以旅游業為生,走上了致富之路。
崗莎村因坐落于“神山”岡仁波齊腳下,與“圣湖”瑪旁雍錯相伴而聞名。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信徒和游客前來轉神山、朝圣湖。由于這里海拔接近5000米,香客轉山轉湖十分辛苦,他們的行李和物品主要靠人背畜馱。當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1986年崗莎村牦牛運輸隊成立。當地牧民群眾開始用自己的牦牛和馬匹來為轉山者提供搬運服務。這為崗莎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
21歲的羅布次仁和25歲的索朗多吉是牦牛運輸隊成員。羅布次仁除了藏語,漢語,通過村上組織的培訓,現在還可以用英語、印地語和外國游客進行簡單交流,“我們代表巴嘎鄉,也代表阿里的形象,掌握多國語言,可以提高我們的服務水平。”羅布次仁說。

21歲的羅布次仁(左)和25歲的索朗多吉(右)是牦牛運輸隊成員,也是神山圣湖的守護者

2016年,扎西頓珠和妻子搬遷到圓夢新居,不但破解了從事牧業生產家庭勞動力不足的困境,而且老人就醫更加方便,孩子們也獲得了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圓夢新居編織合作社
索朗多吉認為自己除了“形象大使”的身份,還是游客的信息員和神山圣湖的環保員。“游客轉山途中出現身體,我們會及時聯系就醫;游客們有時落下東西,我們也幫他們向村里及時反映。我們每次帶游客轉山,都要帶著小布袋撿拾沿途垃圾,保護好保護好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嘛。”索朗多吉。
噶爾縣位于西藏最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屬高原亞寒帶干旱氣候區。這里的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曾被稱為“生命禁區”。“我們這里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噶爾縣園林綠化局局長熊應龍調侃道,回憶起五年前他帶領大家種植小葉青海楊時的情景他感慨“比養孩子還難!”然而,惡劣的自然環境無法阻擋噶爾人的綠色向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代代噶爾人開始戈壁植樹的探索。如今,獅泉河鎮街道兩旁紅柳、班公柳、毛頭柳、青海楊……已綠樹成行。
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西藏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加快實施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出臺《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推動生態建設從注重保護向主動作為轉變,至今已累計投入121億余元。
中國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視西藏生態保護,70年來,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2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綠色,已是廣袤高原的生動底色。
江孜是西藏歷史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文化重鎮,古城的商貿繁華和文化底蘊讓藏毯編織技藝在江孜綻放異彩。圖案精美,制作精良的江孜藏毯曾是明、清年間進貢朝廷的貢品和重要的出口商品。藏毯也因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與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并稱世界三大名毯。
傳統藏毯工藝都是純手工制成,制作過程需要經過洗毛、紡線、染色、織墊、剪花、設計等多道工序,色染技術也別具一格。如今,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藏毯花色、圖案日益多元,在國內外市場都占有一席之地。
談到未來的打算,江孜藏毯合作社負責人旦增稱來說:“現在離自己當初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希望能夠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實現品牌效益,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也希望通過自己和江孜眾多藏毯廠的努力共同打造出一個地域品牌,擴大影響力增加收益的同時能夠讓更多的群眾實現在家鄉就業。”
在邊境小鎮普蘭,藏族傳統文化“科迦藏戲”的傳承故事同樣精彩。
科迦村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普蘭鎮轄區范圍內,地處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科迦村有著悠遠的外貿通商歷史,充滿異域風情的普蘭飛天服飾,就連藏戲這樣有著深厚積淀的藏族文化在這個邊境古村落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據科迦藏戲團團長達瓦洛珠介紹,科迦藏戲和拉薩藏戲對比,從唱腔到舞姿、再到曲調,都不一樣。“我們的鼓與寺廟里的一樣,是長柄鼓,敲法與其余地方不一樣,跟印度鼓敲法有點相似。”為此,達瓦洛珠認為,在西藏164個藏戲團中,他的藏戲團非常與眾不同,很有市場。這也是從2001年起,已經8次受邀參加拉薩雪頓節的原因所在。現在,科迦藏戲團每年會收到國家補貼25萬和西藏自治區的經費補貼2萬元,縣里給藏戲團添置了新的演出服。達瓦洛珠正在尋思著曲目上能否結合時代主題進行創新。
西藏是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赴西藏考察,步行察看拉薩八廓街風貌,走進特色商品店,詢問旅游文創產業發展、藏文化傳承保護等情況,關心布達拉宮保護管理,同各族干部群眾共同觀看民族文藝演出,對西藏文化保護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70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西藏傳統文化,投入巨大人力、財力、物力,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使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得到了弘揚和發展。
2021年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西藏和平解放與繁榮發展》白皮書顯示,目前,西藏公開發行藏文期刊16種、藏文報紙12種,累計出版藏文圖書7185種、4009萬冊。藏語言文字在衛生、郵政、通訊、交通、金融、科技等領域都得到廣泛使用。西藏各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傳承。2006年至2020年,安排資金34億多元,實施西藏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等155處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工程。目前,藏戲、格薩爾、藏醫藥浴法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外還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8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6名。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恰逢“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西藏發展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續寫跨越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