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趙 陽
山東曹縣走紅的背后是實力的支撐,興旺產業鑄造起曹縣鄉村振興之路。
曹縣是山東省菏澤市下轄的一個小縣城,不久前因一條短視頻爆紅出圈,流量突破50億,被調侃與北上廣一線城市齊名。走紅的背后是實力的支撐,興旺產業鑄造起曹縣鄉村振興之路。
說到泡桐樹,大家就會聯想到優秀黨員焦裕祿帶領河南蘭考人民種植泡桐治理“三害”的故事。而曹縣緊鄰蘭考,擁有大量的泡桐資源。從20世紀80年代起,曹縣便開始因地制宜發展木制品加工產業,利用泡桐生長迅速、質地軟易雕刻、易燃等特性,木雕、棺木生意漸漸做大。
曹縣孫老家鎮李莊村蔡秀芳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縣木雕的傳承人。80年代,從小熱愛雕刻的她嘗試把雕刻技藝和傳統木工結合到一起,板板正正的各類家具在一刀一刻之下被賦予了不同的風采和靈魂。蔡秀芳還把范圍拓展到山水花鳥之中,活靈活現的木雕作品俘獲了大批消費者,甚至遠銷海外。
2013年,曹縣木雕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蔡秀芳獲評該項目的傳承人。幾十年過去了,在蔡秀芳及眾多木雕藝人的匠心運營下,木雕已成為曹縣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之一,并成為曹縣的支柱產業之一。
同樣浸潤了業者心血的還有棺木行業。因日本特有的殯葬文化與曹縣泡桐所制棺木的契合,曹縣莊寨鎮出口的棺木占據了日本棺木市場的90%。心思活絡的曹縣人把木雕手藝結合進來,配合客戶的各種定制需求。外飾、配件,甚至一顆釘子都做到精益求精,正是這種對產品質量的嚴苛態度,得到了日本客戶的認可。

商都恒昌的萬畝青貯飼草喜獲豐收
在中國電商領域急速發展時期,曹縣木制品行業乘著東風站立潮頭。木制品網絡銷售占淘寶、天貓的40%以上,占阿里巴巴中國木制品跨境電商銷售額的12%。同樣借力迅速發展起來的還有一脈相承的表演服、漢服產業,曹縣表演服飾網絡銷售占淘寶、天貓的70%以上。《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20》顯示,曹縣成為“中國最大的木制品跨境電商產業帶”“中國最大的演出服產業集群”。
追溯曹縣發展電商的歷史,不得不提曹縣大集鎮丁樓村人任慶生,他是鎮里第一家開起淘寶網店的人。2009年,敏銳的任慶生把觸角伸到互聯網,克服了不會打字、操作手機不熟練的種種困難,把自家影樓服飾生意搬到了網上。任慶生開網店掙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帶動起村里一大批人開起淘寶店,丁樓村也成為大集鎮電子商務的排頭兵,在首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上,被評為中國“淘寶村”。
之后,當地政府的介入為曹縣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官方支持,邀約專家培訓、提供貸款支持等多項措施為創業群體注入強心劑。曹縣專門成立了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并建設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政策支撐體系。經過政府的大力引導,電商熱潮鋪天蓋地而來,從丁樓村到大集鎮到整個曹縣,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勢。
迄今為止,曹縣32個省級貧困村發展成為淘寶村,實現了整村脫貧,2萬人通過電商實現精準脫貧,占全部脫貧人口的20%,被山東省商務廳評為“興農扶貧品牌縣”。2020年,曹縣進入“中國淘寶村百強縣”,排名全國第二位。目前,曹縣發展了e裳小鎮、大集淘寶產業園、木制品跨境電商產業園等六大園區,帶動、孵化電商企業近千家,形成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產城融合的產業布局。
隨著產業蓬勃發展,曾經勞動力流失嚴重的曹縣迎回了大批返鄉創業人員,無數年輕人被故鄉的創業環境和激情吸引。博士胡春青和妻子孟曉霞回鄉做起服裝電商生意,利用所學專業優勢推進原創產品設計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生意日漸興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二人生意受到不小打擊,曹縣稅務局專門協調銀行貸款,解其燃眉之急。2020年疫情期間,曹縣共有6000多家淘寶商戶通過網商銀行申請無接觸貸款逾1億元人民幣。實際上,在縣委、縣政府的溝通下,曹縣各大銀行支行已從2017年開始推出“電商貸”“農擔貸”等30余種貸款產品,為經營電商人群保駕護航。
曹縣副縣長孫元濤在“數字經濟下的縣域經濟”論壇上介紹,2021年上半年,曹縣網絡銷售額已突破192億元,淘寶村的規模達到151個、淘寶鎮17個。目前,曹縣已發展出電商企業5000余家,網店6萬余家,電商已帶動就業35萬人,吸引超5萬人返鄉創業。
憑借電商行業的亮眼成績,曹縣被國務院評為“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和產銷對接工作典型縣”,列入“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名單”,成為“全國十大電商發展典型縣”之一,并被商務部評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魯西黃牛名揚海內外,曹縣肉牛資源極其豐富,是聞名全國的十大養牛大縣之一。曹縣還是中國自主完成的首批成年體細胞克隆牛的家鄉,老鄉張莉每天忙活的也稱得上是“牛”事兒。
張莉原本在北京IT行業打拼,但因農家出身,一直對農業十分感興趣。現代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成為他決定返鄉創業的契機。“近年國內肉類市場供不應求,國家鼓勵發展農業,我們曹縣營商環境也十分優越。”天時、地利、人和,懷抱著對故鄉的眷戀,張莉開啟了人生的二次創業。
“隔行如隔山。專業知識、行業經驗的欠缺是再次創業最大的挑戰。”經過考察學習、論證與規劃、廣納人才,張莉和團隊成立了商都恒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商都恒昌”)。張莉表示,在北京打拼多年的經營管理經驗對他幫助很大,創業路上更少不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曹縣征地很難,各類手續也十分繁瑣。政府成立了為企業服務領導小組,專人專班給予我們用地、立項、資金、技術和人才多方面的幫助。”
自2014年成立,短短幾年內,商都恒昌發展成為集飼草種植、肉牛養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冷鏈物流、餐飲服務于一體的大型農牧綜合體,產品暢銷上海、廣州、深圳等30多個城市。通過電商平臺的建設,公司形成了線上線下相依托的新市場體系,計劃未來三年布局2000家專賣店。公司產值逐年提升,雖然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政府幫忙融資并促成了3800萬低息貸款,張莉自信地說:“預估今年年底產值能突破10億。”

2021年,商都恒昌主導的新的肉牛產業建設項目被列入山東省重大建設項目,而且被納入“山東省沿黃肉牛產業集群”實施方案內。圖為工人正在對牛肉進行精細切割
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張莉清楚認識到,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也是每一個創業者、企業的社會責任。
幾年來,公司采取玉米訂單種植扶貧、肉牛繁育訂單扶貧、科技扶貧等多種扶貧方式,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00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戶均年收入增加2萬元以上。
張莉介紹,公司通過銀行肉牛全產業鏈+金融扶持等渠道搭建融資平臺,為合作社、養殖戶擔保貸款4600萬元,幫助其解決了關鍵難題;采用訂單合作、產業+金融等模式發力,帶動30家合作社、約500家家庭牧場、近5000個農戶發展產業;進而分區布局,集中發展,帶動5個肉牛強鎮、31個肉牛強村、22家肉牛加工企業。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張莉表示。商都恒昌委托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制定了《百萬頭優質肉牛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發展規劃,計劃建設魯西黃牛產業文化博物館、商都恒昌產品展示中心、親牛園等,開發產業文化,促進肉牛產業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與傳統企業不同,商都恒昌堅持科學經營,建立起百萬頭優質肉牛大數據庫,實行數據化、智能化管理。啟動“互聯網+肉牛業”全產業鏈工程建設企業規劃,運用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智能銷售的方式,全面構建基于“肉牛業大數據+肉牛業電商”的現代化肉牛產業生態圈。同時,商都恒昌現代肉牛產業技術研究院、肉牛技術推廣培訓中心、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產學研合作基地等也正在建設中,期望未來形成山東省肉牛產業技術硅谷。
2021年,商都恒昌主導的新的肉牛產業建設項目被列入山東省重大建設項目,而且被納入“山東省沿黃肉牛產業集群”實施方案內。如今,曹縣形成了以商都恒昌為龍頭之一的肉牛產業化格局,肉牛產業已經成為曹縣的支柱產業。2020年,獲得“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產品出口產業集聚區”等多個榮譽。
張莉信心滿滿地表示:“計劃到‘十四五’末,一二三產綜合產值達到200億元,利潤總額25億元,將曹縣及菏澤市建設成為享譽國內的優質肉牛養殖基地,為增強曹縣農業農村經濟水平,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