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馬 力 劉 暢 竇 祎 圖| 本刊記者 喻捷
平均海拔在1600米的央龍村地處廣西最西端,是苗族聚居村,多年來一直被貧困所困擾。中國能建從2013年開始對央龍村實施定點幫扶,到2020年底,央龍村貧困戶全部退出。
最近一段時間,李賢楚周末只要有時間,都會從廣西首府南寧驅車7個小時回到位于西林縣足別鄉的央龍村。“在央龍工作3年,這兒就是我的家”是李賢楚常掛在嘴邊的話。
2018年3月,李賢楚從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廣西院到央龍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今年4月底剛剛結束任期。由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選派優秀干部作為精銳力量,深入脫貧任務最艱巨的地方任駐村第一書記,成為中國脫貧攻堅中一種有效的組織制度。據統計,在脫貧攻堅中,全國累計選派了25.5萬個駐村工作隊,290多萬名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在反貧困斗爭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脫貧攻堅作出了重大貢獻。李賢楚正是其中的一員。
平均海拔在1600米的央龍村地處廣西最西端,是苗族聚居村,因山高路遠,出行不便,多年來一直被貧困所困擾。中國能建從2013年開始對央龍村實施定點幫扶,到2020年底,央龍村貧困戶全部退出,貧困戶的人均收入從2000元人民幣增加到14700余元。
因為想著給村里建農產品配送中心的事兒,李賢楚一夜都沒有睡好覺。周日一早,他就駕車從南寧趕往央龍村。
建農產品配送中心,是李賢楚離任前列入計劃的幫扶項目,由中國能建出資,利用能建的“消費扶貧”項目打通銷售渠道,反向引導農戶發展種養特色產業。“產生利潤直接讓農戶和村集體受益,同時還給增收有困難的農戶提供就業崗位”。
進村后,通過與新任駐村第一書記何剛交流,李賢楚心里踏實了不少。“何書記接手建配送中心的事情,一切都在按計劃穩步推進”。李賢楚說,配送中心建成后,央龍村農產品的銷路打開,形成訂單農業,村民的增收就會變得可持續。
李賢楚還特意去探望村民李自城。病床上的李自城高興地告訴他,女兒中專畢業到廣東去工作了、兒子馬上升入中專二年級的消息,并感激地回憶起李賢楚初到村里時,為姐弟籌集學費的事兒。“李大哥腰部受傷多年癱瘓在床,妻子在家照顧,只能做點簡單的農活,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難。”李賢楚說,當時到村里后,他立即著手聯系定點援助單位,他們不僅為姐弟解決了學費的燃眉之急,還為這個家庭捐助了入股村民合作社的股金,一家人每年可以從合作社領取產業分紅。李賢楚還根據政策,幫助他們申請到享受A類低保、公益性崗位補貼、殘疾補助等政策性福利……這個貧困家庭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李書記回來啦!”村民們見到李賢楚都會熱情地拉著手問候,李賢楚也很自然地跟他們嘮家常。“我雖然是一個‘過期’的第一書記,但大家有些什么棘手、麻煩的事兒,還會主動給我打電話,發微信。”他說,村民的這份信任讓自己一直覺得責任在肩,總覺得應該再做點什么。
央龍村還是個遠近聞名的茶葉種植村,一垅垅茶樹整齊地生長在九龍山的坡頂山間。央龍村現任第一書記何剛把茶園稱為村里的“綠色銀行”。“這里海拔較高,具有種植和生產優質茶葉的獨特生態優勢,發展茶產業吸引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到村里,帶來了生機。”提到發展茶產業帶來的新變化,何剛難掩興奮。
村民陶艷和丈夫都是90后,在外打工多年。“父母種著兩畝茶園、幾畝包谷,一年到頭也沒有多少收入。”陶艷說,2012年,央龍村成立九龍山茶葉有限公司,父母也跟著擴大了種植規模,茶園面積從兩畝慢慢擴大到8畝。“開始幾年有茶葉公司引領種植,銷路還勉強,可隨著大家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產量上來了,銷路卻成了難題。”2014年前后,全國各地大面積推廣茶葉種植,本來名氣就不大的央龍茶因此受到波及,“茶種出來了卻賣不出去”。九龍山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韋明青回想起當年的場景,仍舊唏噓不已。
2018年,來掛職的李賢楚了解到茶葉滯銷難題后,向中國能建及時反映了這一問題,得到集團的重視。很快,集團通過組織“消費扶貧”、電商直播帶貨、電商平臺銷售等形式,解決了當年和此后的茶葉銷售難題。為增加村集體收入,中國能建還投入120多萬元,從農戶手中購買下100畝茶園,再將茶園承包給九龍山茶葉有限公司,每年村集體可從承包商那里獲得12萬元的收益。“這些收益一部分用于村子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部分用于沒有勞動能力家庭的救濟。”何剛介紹說。
村里的茶產業蓬勃發展,讓在外打工的陶艷和其他村民看到了商機。陶艷回村接管了父母手中的茶園,還開起了直播。“我們不光賣茶,還在直播間里賣央龍村的好風景和好空氣。”
如今,更多的年輕人回到村里種茶、采茶、賣茶,發展茶經濟。2020年,九龍山茶園被評為西林縣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僅靠種茶采茶,每年茶農戶均增收超過兩萬元,3200畝茶園成了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布,中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但脫貧不是終極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成為新的鄉村建設的目標。而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仍然需要第一書記這樣的優秀人才。何剛正是在此背景下,被中國能建選派“接棒”央龍村的第一書記。
“前幾任第一書記讓央龍村徹底脫貧,發展產業,提升經濟。”何剛說,雖然自己剛來幾個月,但也一刻不能放松,如何在前任基礎上再接再厲振興鄉村,是他要思考和實踐的大主題。
種植茶園已經給央龍村民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但考慮到每年采茶只有兩三季,何剛的突破口選在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利用村民的閑余時間,發展幾項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經過半個多月挨家挨戶走訪調研,何剛了解到,央龍村有大面積的山場,村民有養殖牛羊的傳統,并且很多農戶有發展養殖業的意愿。這下,他“心里有了譜”。
在何剛的積極籌措下,50萬元啟動資金很快到位,村里從外地引進了適合央龍村養殖的牛羊良種,改造了原來的牛羊圈舍,改散養為圈養,不僅節約了人力成本,還可以適時育肥,發展特色種植。“原來黃牛一年一賣,引進新品種后可以一年兩賣,縮短了養殖周期,村民獲利快。”何剛說,目前村里黃牛養殖已經達到400多頭,“這可是幾百萬的收入”。
夕陽西下,李賢楚和何剛一起走在茶園的觀光棧道上,他們在接力描繪同一幅美好的畫卷,那就是央龍村不斷振興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