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



2019年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由農業農村部代管,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2020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行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這一系列政策和工作的部署,充分說明了鄉村振興已經成為下一階段國家農村工作的重點。回顧歷史,新世紀后,我國對于鄉村振興的探索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0階段,主要是以政府為主體,進行了“美麗鄉村”的探索,“美麗鄉村”主要是解決了鄉村的生態生活環境問題,并沒有考慮到鄉村自身的造血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2.0階段,主要是以政府和部分地產企業為主體,推進了“田園綜合體”的開發建設,但實際上這還是一個地產發展的邏輯,雖然最后政府通過部門項目的建設實施有效地推動了脫貧攻堅,但是這個階段依然沒有解決核心的產業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問題。
3.0階段,這是未來將要推進的“產業升級驅動”階段,這需要以鄉村特色產業為突破,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城鄉互動要素、科技成果轉化來為鄉村創造出新的產業升級引擎,解決鄉村產業生態的自我循環。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所以在“十四五”后國家發展重心在向農業和農村傾斜,背后是城鄉關系的重大戰略性轉折,從過去依靠城市輻射被動發展到探尋可持續的鄉村內生增長模式是國家戰略的巨大轉變。而另一方面,我國當前已經完成了鄉村產業振興所必備的幾個條件:
高素質的流動人口,是鄉村產業升級的人才保障
2020年,我國的登記城鎮化率是60%,戶籍城鎮化率是45%,這兩者之間有15%的差異,這部分差異就是居住工作在城市,但是戶籍還在鄉村的流動人口,15%大約就是2億人。
這部分人既然能夠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其人口整體素質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如果能夠通過鄉村產業的升級和服務配套的改善,讓這些人中的一部分能夠回得去鄉村,通過這些人把資金和技術帶下鄉,那么將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及相應項目的落地。
集體土地產權改革,是鄉村產業升級的制度保障
2018年,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農村土地的登記確權頒證工作,2020年農村宅基地的確權工作也已完成,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離也已明確,為農村土地的流轉和創新使用奠定了政策基礎。
在貴州全面探索的“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未來村集體用地的相關抵押貸款等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說集體土地產權的深化改革,為鄉村產業升級創造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是鄉村產業升級的技術保障
現代農業的實質就是科技型產業,涉及到品種、土肥、植保、加工、貯運等跨學科領域,其科技化程度非常高,當前我國科學技術的全方面發展,可以說已經為農業科技的應用完成了科研的準備工作,難點在于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化利用。
互聯網和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也為農業科技化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機遇,通過互聯網已經有效地建立起了農村與城市的聯系紐帶,讓鄉村的特色產品能夠方便快捷地進入城市,促進了城鄉生產和消費要素的有效流動。
同時一些地方通過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建立的農產品溯源體系和實時監控體系等產業應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鄉村振興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如何才能把人吸引過來,把人留下來,是鄉村振興破題的根本。那么究竟要怎樣才能讓高素質人才進入農村、讓城鄉生產要素高效流動、讓科技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真正長久振興呢?
還是需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依據鄉村所處的區位和自身的資源條件特色來采取不用的發展方式,走出鄉村振興發展的“精、專、特”,來讓城里人能夠下得了鄉、農村人能夠回得了家。
基于相關探索,我們認為未來的鄉村振興將會有以下三個重要的發展模式:
旅游+時尚化升級模式
對于一些區域地理條件相對偏遠,但是生態風景及人文景觀等文化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甚至已經進行了部分旅游資源開發的鄉村來說,需要從自身資源特色出發,在傳統的旅游開發的功能基礎上,對接網絡流行文化和年輕群體的消費趨勢,挖掘出能和鄉村自身形成良好結合的時尚化元素,為鄉村旅游嫁接時尚化的新元素,以一種“潮流+”的創新方式來為傳統的鄉村文旅插上新的翅膀。(見圖1)
從鄉村旅游的角度,鄉村的誘惑力在于與城市不同的環境特質、不同的文化元素。但是客觀上來說,在經歷過數十年的開發之后,絕版的旅游資源基本已被開發殆盡,遺留下來的具有文旅開發潛力的鄉村要么是資源相對普通要么是前期的開發運營已經陷入瓶頸之中的。
那么如何讓鄉村旅游產業通過時尚化元素的引入,來讓產品開發更有精度、深度和高度呢?
以2020年對貴州省玉屏縣田坪鎮的深入探索為例,這里緊鄰高速出入口,交通便捷,前期已經開發有侗鄉風情園、全國首個鄉村奧特萊斯等項目,但由于缺乏整體的打通與特色吸引,導致與周邊同類型項目陷入同質化競爭。
以銅仁市第九屆旅游發展大會的舉辦為契機,從玉屏縣傳統的簫笛文化出發,對接當下流行的國潮熱、漢服熱等新興文化消費特征,策劃了“時尚侗鄉,煙火鄉愁”的主題定位,打造具有時尚感、藝術感、體驗感的藝術鄉村時尚文旅綜合體項目。
項目以國樂藝術文化為核心,以侗鄉民族風情為背景,通過不散的鄉場、藝術商業街區、藝術創客聚落、藝術大講堂等一系列具有藝術特色的引擎項目來為鄉村引入時尚化年輕化的元素,再與吃住行游購娛等傳統旅游要素相結合,營造出具有良好人間煙火氣息的美好生活與鄉愁體驗。藝術鄉村的落地是個長期的運營過程,比項目開發更重要的是設計出可長期執行的核心操作策略。
我們從玉屏的簫笛文化出發,對玉屏的簫笛文化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遴選了若干位簫笛制作和簫笛演奏的青年藝術家,以這些青年藝術家為核心力量,同時與上海音樂學院及貴州本地音樂院校進行積極合作,成立青年藝術家的交流活動中心,并且在項目內設計青年藝術家創客基地,為有志于民族音樂及相關藝術領域的創作愛好群體搭建創新創業的孵化平臺。
在鄉村文旅進行新一輪升級的背景下,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式旅游要素的簡單疊加已經不足以帶動鄉村的再一次升級發展了,必須要把鄉村的生產要素與城市的時尚文化產業結合起來。
以玉屏為例,就是將國樂藝術放大,通過一系列內容和措施的落地,將藝術鄉村的時尚化體驗內容豐富起來,形成傳統文旅型鄉村的新的時尚化吸引內核,以點帶面,打造一種基于文化旅游+時尚化的鄉村振興之路。
綜合產業進化模式
還有一部分的鄉村地處城鄉結合部,這些地方一般交通條件優越,部分鄉村已經享受到了城市化帶來的紅利,甚至有些鄉村依托周邊城市的發展其自身還已經形成了一部分或大或小的產業基礎。
這類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要盤活農村以土地為核心的可利用資產,對于這些地處城鄉結合部的鄉村來說,其土地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價值了,那么如何把這些土地的資源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是這類鄉村振興的關鍵。
對于這類鄉村,我們認為可以采用一種綜合產業進化的發展模式,按照一個現代產業綜合園區的模式來構建鄉村的發展之路。
現代產業綜合園區首先需要建立一個集體化的發展平臺,以“鄉村公司化”的方式來進行鄉村的整體開發。在集體開發平臺利用土地流轉或其他渠道獲得第一桶金,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資金和資源來撬動產業的發展。(見圖2)
在產業的規劃布局上,需要專業機構通過敏銳的市場眼光和對政策的正確理解把握,把準方向,走現代農業的道路,并不斷將產業向橫向、縱向延伸拓展,將種植產業、旅游產業、商貿產業集合形成一個綜合的小鎮中心型鄉村來進行長期的打造。
例如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的代村,通過集體化運營的方式將村里的土地重新收歸村集體,村集體企業聘請專業機構為村集體制定長期的發展戰略,對村域土地進行統一的開發利用,制定了“五區一網”“五園一帶”“五場一站”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產業及空間規劃體系。
然后通過集體企業進行集約化運營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培養出了一些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橫向和縱向上的拓展,把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形成集規模化種植、農業科技展覽、種苗組培、產業孵化、休閑旅游等于一體的綜合產業進化模式,有效的帶動了村集體的經濟發展。
代村以這樣的一種發展模式和路徑,在2019年實現了村集體各業總產值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3億元的良好經濟效益。村集體同時也一直在用發展給村民帶來越來越多的福利,包括配套完善現代的公共服務設施等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吸引了人才回流和大學生人才引進,形成了人才梯隊的良性循環,保障了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鄉村的長久振興。
科技共同體升級模式
還有一種鄉村雖然離大中城市有一定距離,但是自身已經建立起了一定的消費渠道(或者有相關方面的合作渠道資源),未來有著農業規模化種植需求,這部分的鄉村可以通過科技化的手段來進行鄉村產業的升級,實現鄉村振興。
所謂的科技化升級,就是指利用科技化的技術手段來進行農業的種植、管理等,通過云技術、智能噴灌、大棚種植、自動控溫等技術手段來等實現農業的科技化發展,尤其是新興的5G和物聯網技術,將有望在農業生產中進行逐步應用,鄉村農業的科技化升級將有著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
農業科技化的難點主要在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現代科技農業設施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等特征,傳統的獨家獨戶難以實現技術積累和深入發展,各項支持資金之間也難以形成合力,究竟如何來進行破題?
我們認為農業科技共同體有可能是個極佳的解決方案。
具體來說,就是農民通過“三變”入股村集體企業,村集體企業、國有企業、農業科技機構及社會機構等多方共同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合作社可將土地、基礎設施等折算入股,國有企業則可把原先各級下撥的公益惠農資金整合入股,農業科技機構以技術入股,社會機構則可以資金入股(同時帶來開發和管理運營經驗)。將多方的資源、政策、資金等優勢集合起來共同搭建一個鄉村開發平臺,由這個平臺公司來負責鄉村整體的開發運營。
通過這樣一種科技共同體的發展模式,將資金、技術、市場等生產要素資源整合起來,通過鄉村開發平臺來發展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物流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打通鄉村的科技化振興之路。
例如以色列的科技農業世界聞名,其農業產量幾乎每十年翻一番,許多農產品的單產量和加工技術都已領先世界先進水平,但是以色列的科技農業成功的原因中除了大量應用的自動滴灌、優質育種、大棚溫控等先進科技手段外,更為重要的是以色列農業的經營模式。
以色列年農業的經營模式的突出特點就是“公司+農戶”,公司與農戶建立股份制關系,由公司為農戶提供資金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并負責農產品的收購,同時公司還為農民提供長期的技術指導,再從每年付給農戶的收益中分成,形成了公司與農戶之間的良好互動機制,使得了前沿的農業科技能夠方便快捷地應用于農業生產,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摘自微信公眾號“智綱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