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媒體具備了便攜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特點,此類特點雖然在傳統(tǒng)媒體中也可找到,但表現(xiàn)不明顯,具體的作用形式也比較單調,不符合新時代新聞媒體發(fā)展的新要求。面對新型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沖擊,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工作者應在明確新媒體環(huán)境下時政新聞基本特點的基礎上,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優(yōu)化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做好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轉型工作。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的基本特點
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客觀性
時政新聞的內容往往比較簡短,語言簡潔干練,對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比較客觀和具體,且注重客觀事實,不會摻雜個人評論情感,對事件緣由的分析也比較透徹。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日漸頻繁,網絡為人們關心國內外政治動向提供了優(yōu)質平臺,但同時也放大了網絡評論的潛在危險性。在此背景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尤為重要,是否可使用科學嚴謹?shù)膱蟮婪绞綔蚀_播報國內外時政新聞也是衡量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是否符合新媒體環(huán)境特點的一般標準。相較于一般新聞,電視時政新聞的報道時效性往往更高,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也比較清晰,社會大眾群體對時政新聞準確性的要求也比較高,并且在各類新型媒體平臺的支持下,社會大眾群體可在對比中全面了解相關時政事件,對事件的看法也更多元、更廣泛。
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
時政新聞的內容一般基于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或者國家頒布的新政策、新法規(guī),其內容的政治色彩比較強烈。在電視時政新聞的報道過程中,主持人在報道此類新聞時,往往以某類時政事件名稱開頭,并且其一般會與我國政策變動、領導講話等內容相關,涉及民生大計以及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等。主持人在報道此類新聞時,對報道內容準確性的要求也比較高,甚至對播報時長有相關要求。為了表達時政新聞的政治色彩,主持人在報道時政新聞時,一般會在報道語氣和氣勢上做出一些調整和變化,或康慨激昂,或跌宕起伏,或暗潮涌動,進而符合相關時政新聞的政治特點,透露出國家對相關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
新聞報道更具嚴謹性
電視時政新聞的報道嚴謹性特點突出,導致此類新聞報道的過程缺乏趣味性,人們的收聽興趣不高,收看意愿不強。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分析,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更多,對新聞進行解讀的角度更豐富,促使人們對各類新聞事件的認識程度也不斷加深。
此外,人們還可通過社交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表達自身的看法,具有較為突出的嚴謹性特點的時政新聞報道似乎與此情此景格格不入。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若要實現(xiàn)轉型,應在此方面做出一些改變,在不失新聞播報嚴謹性和準確性的基礎上,增加時政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從而使新聞播報的形式或者內容更符合新時期新媒體的特點,也契合社會大眾收看電視新聞的實際訴求。
新聞報道要求更高,觀點更新穎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群眾在社交媒體中瀏覽相關內容時,往往可更及時地了解到相關時政新聞消息,對新聞內容和其背后的關注焦點也可做出進一步的分析。在觀看電視時政新聞時,很多人對新聞內容已經比較熟悉,甚至對新聞中出現(xiàn)的觀點和相關關鍵詞也比較熟悉,這就導致人們在觀看電視時政新聞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一種“亡羊補牢”的態(tài)度,對新聞中的事件或者觀點存在一定的“挑剔”感。這就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可在報道時更有新意或者提供更獨立、客觀的角度,吸引廣大群眾的收看興趣,從而使社會群眾收看電視時政新聞時,可體會到不一樣的感覺,增加電視時政新聞播報的整體趣味性。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轉型方法
豐富時政新聞的報道形式,優(yōu)化報道內容
首先,新聞工作者可依據(jù)時政新聞的內容長短,選擇新聞的核心事件,并依據(jù)新聞事件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報道語氣和報道節(jié)奏,使觀眾可隨著主持人的語氣變化明確新聞事件中的重點內容,從而增加收看新聞事件的方向感和目標感;其次,電視時政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時政新聞事件時,應發(fā)揮引導作用,而不應對新聞內容的主體做出過多主觀評判,應為觀眾留下自行探究的渠道,引導觀眾自行探索新聞事件的邊界,突出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再者,在安排時政新聞的報道順序時,新聞媒體工作者也應兼顧社會群眾的興趣愛好特點,首先報道與群眾利益相關性比較大的時政新聞,再報道國外時政新聞,這樣“由近及遠”的時政新聞報道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時政新聞報道的轉型效果。
轉變時政新聞報道思路,做好輿論導向
在解讀時政新聞時,主持人應結合新聞的具體內容,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解讀時政新聞內容對社會群眾日常生活的影響,并使用貼近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平民化語言,為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增加一抹生活色彩,拉近社會普通群眾與時政新聞事件之間的距離,從而提升電視時政新聞的收看體驗感。
合理利用信息共享技術,提升新聞報道實效性
為了做好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轉型工作,提升電視時政新聞的報道質量,首先,電視時政新聞媒體工作者應合理利用信息共享技術,指導相關技術部門開發(fā)網絡新聞客戶端,強化客戶端新聞直播間功能,吸引廣大社會群眾在直播間中,參與時政新聞的討論;其次,電視時政新聞媒體工作者在處理時政新聞信息,對時政新聞內容進行解釋分析時,可結合社會大眾的共享信息,明確社會大眾群體的現(xiàn)實訴求,從而以滿足社會大眾群體的訴求為解讀時政新聞的方向,突出時政新聞重點,分析時政新聞關鍵點,進而在發(fā)揮信息共享技術優(yōu)勢的同時,提升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實效性。
科學安排視聽語言比例,優(yōu)化電視新聞觀看體驗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媒體工作者應科學安排視聽語言比例,利用電視新聞的可視化特點,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合適的畫面,突出時政新聞的可視化特點,進而優(yōu)化電視新聞的觀看體驗。具體而言,在報道過程中,電視新聞媒體工作者可結合時政新聞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實際,切換電視畫面,通過畫面顯示時政新聞內容的核心事件,并利用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生活類畫面,調動人民群眾的情緒,改善電視時政新聞的收看體驗。為了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實效性,激發(fā)群眾的收看興趣,電視時政新聞媒體工作者可借助時政新聞的地域化優(yōu)勢,結合當?shù)氐纳a生活畫面,突出電視時政新聞內容的針對性。止的卜,電視時政新聞媒體工作者還應利用好各類新型視頻平臺,通過變化新聞報道的形式,選擇適合短視頻平臺報道的內容,將短視頻平臺作為電視時政新聞播報平臺的拓展和延伸,豐富時政新聞播報的形式和內容,提高時政新聞播報的普適性,并使人民群眾在較為立體的視聽語言引導下,更積極地關注時政新聞事件,更主動地分析時政新聞事件,更深入地了解時政新聞事件。
總之,本文在分析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基本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轉型方法,主要包括:第一,豐富時政新聞的報道形式,優(yōu)化報道內容;第二,轉變時政新聞報道思路,做好輿論導向;第三,合理利用信息共享技術,提升新聞報道實效性;第四,科學安排視聽語言比例,優(yōu)化電視新聞觀看體驗。希望廣大電視時政新聞媒體工作者可結合新媒體環(huán)境下時政新聞報道的特點,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情況和要求,合理選擇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形式,優(yōu)化時政新聞內容,本著客觀、嚴謹?shù)膽B(tài)度報道時政新聞,進而切實提升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質量,促使其可順利轉型。
(作者單位:荊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