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凰
網絡傳播的形式非常多,但依據主流形式,可總結為圖文、音頻以及視頻,并且此類形式的新聞載體均可傳載于手機APP、平板電腦客戶端以及電腦軟件應用中,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了比較便利的條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通過使用手機APP或者觀看電視等,了解新聞信息,并且可依據興趣愛好,選擇感興趣的新聞信息,關注感興趣的人物或者事件,并且還可以自由安排瀏覽時間。網絡傳播的這種“自由度”是傳統新聞媒體不具備的,但網絡傳播形式也不具備傳統新聞媒體的“莊重感”。為此,新聞傳媒工作者應使用合理有效的辦法,在提高網絡傳播技術應用效能的同時,也提高新時期新聞傳媒的質量,進而可合理面對網絡傳播的影響,促使新聞傳媒高效高質發展。
網絡傳播對新聞傳媒的影響
改變了新聞傳媒的形式
傳統的新聞傳媒形式常見的有報紙、廣播以及電視或者公告牌,但在網絡技術發展新時期,人們可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隨時隨地了解時事新聞,并可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目標信息,突破了瀏覽新聞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另外,人們可通過在微博、B站以及人民日報等平臺上,關注喜歡的博主或者媒體工作室,觀看個性化更為突出的新聞信息,并且在聲音、影像以及彈幕的互動下,可獲得新聞收聽的立體感,并可對新聞內容產生進一步的理解。網絡傳播的時效性比較好,人們可通過網絡獲得更全面、更具時效性的新聞信息,借助多元的新聞傳播形式,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人們的新聞體驗感更好。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傳統的新聞傳媒處于瀏覽量少、傳播形式刻板的“尷尬”境地,甚至會丟失大量受眾群體。
提高了新聞媒體的辨識度和針對性
通過網絡傳播的新聞內容針對性更強,辨識度也更高。人們在瀏覽網絡新聞內容時,往往可通過繼續瀏覽新聞評論內容或者網友的留言,更深入地了解新聞內容背后的真相,并對新聞的內容屬性進行個性化定位。長此以往,人們在看到新聞時,馬上會對新聞進行歸類,劃分成時政類、生活類、娛樂類或軍事類等,從而提高了新聞的辨識度,并且此過程非常快,時間成本比較低。
另外,人們在瀏覽此類新聞時,在網絡新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可通過觀看各平臺的評論員文章或者視頻,更全面地了解新聞中蘊含的社會價值或者國際動向,從而借助網絡平臺,進一步拓展新聞視野,擺正評論新聞的態度,避免盲目站隊。
改變了新聞傳媒的產品產出過程
在網絡信息時代,新聞傳媒平臺組織新聞內容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傳播新聞內容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組織新聞內容的角度分析,一些新聞傳媒工作者“足不出戶”,即可網羅各類新鮮的時事信息,并可依據社會大眾的愛好,提高新聞信息投放的精準性。但新聞傳媒工作者必須要看到的是,由于網絡新聞信息的真實度一般,真假有時很難辨別,很可能導致自家平臺發布的信息質量也較差。
新時期新聞傳媒的發展對策
扎根社區文化,建立多視頻平臺
新聞傳媒在發展過程中,應結合新時期網絡傳播的特點,扎根社區文化,提高新聞內容的適應性,并借助多類視頻平臺,建立官方賬號,優化新聞內容,同時,還要結合粉絲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優化和調整視頻新聞的播報方式,促使新聞傳媒在網絡傳播途徑的影響下,可進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知名度,收獲更多的受眾群體。從此角度分析,首先,新聞傳媒企業可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和企業新聞傳媒特點,選擇抖音、快手以及B站等視頻平臺發布新聞內容。此間,必須要注意的是,此類視頻平臺的受眾群體差異性較大,并且視頻播放的機制也不盡相同。類如快手和抖音多為短視頻,但B站這類視頻平臺的內容非常繁雜,分類非常多也非常細致,新聞內容的投放要求比較高,對新聞內容質量的要求也比較高。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在各視視頻平臺投放新聞內容時,應全面考察不同平臺的受眾的特點和視頻投放要求,盡量在投放新聞視頻時,受眾定位更準確,內容制作更精良。在網絡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工作者應深刻了解社區文化的基本屬性,讓“小人物”發聲,而不是只有“大V”級的用戶才有發言權。從新聞信息傳播的角度分析,普通群眾看待新聞事件的角度更有參考性,對新聞內容的評價也更具參考價值,所謂“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在建立平臺賬號時,也應秉持此理念,允許網友發聲,通過留言評論、私信或者彈幕的形式,收集、分析和總結網友的意見,進而在避免出現網絡“暴力”的同時,提高新聞播報的質量。
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或者小程序,提高新聞推送實效性
微信的用戶總量在我國已經達到10億,可謂是“國民”軟件了,幾乎“人手一個”,其傳播效益非常強。鑒于此,新聞傳媒工作者可利用微信的公眾號或者小程序功能,為用戶推送相關的新聞信息,并結合用戶的興趣爰好和作息時間,選擇合適的新聞內容和消息推送時間。具體而言,首先,新聞傳媒工作者可結合本企業的新聞內容特點(如時政類要求內容嚴肅準確、生活類要求內容具有一定趣味性等),選擇合適的公眾號新聞推送條目數量,并為每次公眾號推送的新聞選擇合適的“抬頭文”,也就是所謂的封面圖片。此圖片應與本次新聞主題內容相關,進而可在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同時,也可概括本次新聞內容的主要特點。在推送公眾號新聞評論文章時,新聞傳媒工作者可利用大數據技術,統計不同新聞內容的閱讀量,同時還要統計“點贊”數量,進而分析出人們對不同新聞內容的興趣取向特點,從而在下次推送新聞內容時有所側重,提升新聞內容的針對性。
另外,新聞媒體工作者也可利用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中加入視頻觀看區或者留言區等,從而拓展微信新聞傳播的形式,豐富微信新聞傳播的內容。更為關鍵的是,新聞傳媒工作者應合理選擇推動公眾號文章的時間。如果公眾號新聞內容多為科技類新聞,由于此類新聞內容的受眾群體年齡普遍不高,此類群體瀏覽網絡新聞信息的高峰期在晚上9點左右,因此,新聞傳媒工作者可選擇在此時間段推送科技類新聞內容,進而提高新聞推送的實效性;如果公眾號新聞信息與生活或者民生相關,由于此類新聞內容的受眾群體非常廣泛,因此,新聞傳媒工作者可選擇在下午下班時間段內推送此類文章,使人們可利用上下班的碎片化時間閱讀新聞消息。
重視現場采訪,新聞制作要用事實“說話”
現場采訪工作是制作新聞必不可少的環節,雖然通過網絡平臺,新聞傳媒工作者可結合新聞內容,分析和總結不同的新聞內容,并結合網友的評論,發掘新聞背后的“真相”。但此類信息的準確度著實一般,并且人們在網絡上傳播此類消息時,總會對此類消息“添油加醋”,加上其自身的“主觀感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信息的準確性。為此,在網路時代,新聞媒體工作者在制作新聞內容或者傳播新聞消息時,應重視現場采訪和實地考察,用事實“說話”,借助現實中已經發生過的實際情況,組織新聞內容,發布更具真實性的新聞消息。另外,在組織新聞內容時,新聞媒體工作者更應秉持新聞制作的客觀性原則,除非必要(在評論一些社會公認的行為時),均不能過度摻雜媒體平臺的主觀意識,減少輿論導向作用,避免錯誤的輿論導向行為。在制作新聞內容時,新聞媒體工作者也不能“閉門造車”,應借助網絡媒體的技術優勢,多聯動,多角度分析。
在網絡傳播新形勢下,新聞傳媒企業應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產品,此類產品可為圖文類新聞,也可為音頻或者視頻類新聞,但無論是何種新聞形式或者內容,均應避免內容上的同質化,應進行做到“標新立異”,從而可在各類新聞傳媒平臺中脫穎而出,創造更大的新聞媒體價值和企業發展經濟效益。
總之,本文在分析了網絡傳播對新聞傳媒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新時期新聞傳媒的發展對策,主要包括:第一,扎根社區文化,建立多視頻平臺;第二,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或者小程序,提高新聞推送實效性;第三,重視現場采訪,新聞制作要用事實“說話”。希望廣大新聞媒體工作者結合企業發展要求,合理選擇新聞媒體傳播辦法,科學應對網絡傳播對新聞媒體的影響,進而切實提升新聞媒體工作的整體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