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

大家都知道,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商品是絲綢。古代中國的絲綢是重要的外貿產品,但是那時的中國人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口一種重要的商品,這種商品就是馬。古代中國缺馬,而且缺好馬,這件事引起了古今中外不少研究者的興趣。近年來一種新的聲音提出,中國古代缺良駒,可能是因為我國的一大片土地缺乏一種重要而稀有的元素——硒。
在古代,馬匹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比如戰車的動力系統就來自馬匹。很早以前古人就意識到了馬對戰爭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比如,《后漢書·馬援傳》中曾記載東漢軍事家馬援關于馬的軍事價值的評論:“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不過,我國古代并不產良駒,那時候國產馬的質量甚至被許多人罵。公元前2世紀時,西漢政治家晁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評論道,中國的馬沒有辦法在山丘上爬上爬下,和匈奴的馬沒得比。這種情報后來還被歐洲人掌握了。1583年,也就是明神宗萬歷十一年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學者利瑪竇曾經這樣評價明朝軍隊的馬匹質量:“明朝軍隊里有數不清的戰馬,但它們很弱,缺乏斗志,韃靼人坐騎的嘶吼都能把它們打垮,這些馬在戰斗中完全沒用。”

因為國產馬弱,進口馬就成了炙手可熱的硬通貨。實際上,從中亞和更遠地區運來的馬匹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進口商品。從宋朝開始的茶馬互市也是用茶葉換取外國良駒的貿易手段,這種貿易政策一直延續到明朝。
各朝政府也積極從國外進口好馬。漢朝就曾向費爾干納(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派出使節求良駒。因為無法繁育良駒,明洪武和永樂年間,朝廷也曾向中亞國家派遣使節,用絲綢和銀子換取良駒。關于當時官方重酬中亞和阿拉伯良駒的政策,《明史》中有許多記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不過,這些寶馬似乎過不了“胡煥庸線”,馬夫也是配套引進的外國人,并沒有滲透到華東南地區,這點引起了眾多學者的不解。芝加哥大學的漢學家顧立雅(Herlee Creel)曾這樣評價:“古代中國的馬匹和騎兵總是在西北方,而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中,馬夫常不是漢人,這點令人驚訝。”
可是,為什么我國古代的國產馬不太行?有許多學者曾嘗試解釋這個問題,傳統的意見主要分為兩派。英國漢學家魏鴻(Susan Whitfield)總結道,第一種解釋是,古代中國缺乏牧場,大量土地被用于種植糧食作物,首先保障人們的口糧;第二種解釋就是缺乏馬匹的養殖和訓練技術。不過,許多人并不同意第二種說法。因為在元朝良駒也難覓。顧立雅曾這樣記錄:“在元朝,大量蒙古人移居到中國,許多人猜想馬匹繁殖技術也會在中國生根,但事實并非如此。”

不過在近幾年有人提出,我國的大片土地缺乏硒,可能是中國古代缺乏良駒的重要原因,因為硒對于馬的健康太重要了。
硒(Se)這個元素是在1817年被發現的,它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重要的抗氧化物質,參與重要的代謝過程。在自然界中硒以兩種形式存在:無機物(如硒酸鈉),或有機物(如硒半胱氨酸)。植物可以把土壤中的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物,然后通過食物鏈傳遞給動物。不過,硒在土壤中的含量比較少,土壤中的硒含量一般少于每千克0.2毫克,在某些地區含量更低,此時就會引起人畜健康問題。
比如,養在土壤貧硒地區的牛馬羊豬雞會得一種叫做白肌病的致命畜病。白肌病的表現就是全身嬌軟無力,愛躺平,動物的肉色發白。牛、馬、羊、豬、雞都有可能患上這種病,而患有這種病的馬匹死亡率在30%-45%。比如,2017年發表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因為荷蘭許多地區的土地缺乏硒,那兒出生的馬駒容易患上白肌病。
許多人不知道,我國從西藏到黑龍江的一大片區域都是貧硒地帶。198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英國經濟學者約翰·史東(Richard Stone)曾說:“世界上還沒有什么地方的硒水平像西藏到黑龍江這一大片土地這樣低。”
實際上,一種因為土壤缺乏硒而引發的高致死率疾病就是在我國缺硒省份首先發現的。1935年,黑龍江克山縣暴發了一種原因未知的地方性心肌病,患有這種病的人心率失常、心臟功能不全。研究者們以發現地為這種病命名,這就是“克山病”,這種病在當時的致死率達到了80%。1973年,時任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教授的于維漢提出,“克山病”可能和當地土壤中的某種微量元素有關。198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者 Chen Xiaoshu 和同事明確地將硒和“克山病”聯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