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九十月,是每年手機新品上市的熱門周期。尤其是在iPhone秋季新品發布會前后的時間內,是各大品牌推陳出新的重要時段。
由于今年手機市場內外部形勢的變化,品牌之間的競爭也相比之前更加白熱化。各家為了應對市場和消費需求的改變,在產品策略層面做出了更加靈活多樣的調整和改進。
其中,影像作為智能手機近些年最重要的功能體驗部分,這種變化和升級尤為明顯。

從之前的單攝、雙攝,到后來的三攝、四攝甚至五攝……智能手機經歷了一個比拼攝像頭數量的時代。尤其是在過去兩年,市面上很多機型都搭載了四攝、五攝的相機系統。即便是一些中低端的機型,一股腦兒堆砌盡可能多的攝像頭。消費者在選購手機的時候也會以鏡頭數量的多寡,來判斷一款手機的影像能力。
為了在省成本的同時盡可能做到“多攝”,很多手機都會搭載一些“湊數鏡頭”。這些湊數鏡頭在實際成像中的表現大多只能算是“掃碼”的水平。其裝飾意義,遠遠大于實用意義。
更有甚者,在某些平臺銷售的一些劣質低端機型,假冒偽劣產品中,還存在一些“假鏡頭”的情況。這些機型看似三攝、四攝的后置鏡頭模組很多都只是裝裝樣子,拆開之后發現除了一個主攝能用之外,其他的就純粹是開孔,完全就是擺設。
這種情況在今年有所好轉。至少在主流品牌的旗艦產品上,湊數鏡頭變得越來越少。這其實是手機影像在當前階段的一次技術和體驗上的“撥亂反正”。正如之前我們預測的一樣,手機鏡頭如今越來越沒有“主副之分”。
除了常規的主攝成像能力之外,消費者也更加看重超長焦、超廣角、人像、視頻這些功能型鏡頭的成像能力。與其為了追求數量,堆砌更多的湊數鏡頭,不如用心打磨好兩三顆鏡頭相機的畫質,讓用戶獲得實實在在體驗上的收益。
在這種產品思路轉變之后,今年旗艦手機的超廣角、人像等傳統意義上的副攝的成像能力有了大幅度的升級。小米、華為、OPPO等廠商甚至在這些鏡頭上采用了主攝規格的CMOS配置。
除了副攝規格的升級之外,降級也是今年手機影像發展的一個特征。除了前面提到的各家在主攝、超廣角、人像、微距等相機能力方面的提升之外,超長焦鏡頭的“降級”是今年手機市場一大趨勢。很明顯的感覺就是,超長焦鏡頭正在變得越來越稀缺。之前行業已經比較成熟的基于潛望式方案的超長焦鏡頭,今年只有在一些大杯、超大杯旗艦上才能看到。
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基于消費者體驗和硬件成本層面的雙重考量。之前自從華為、OPPO等品牌將潛望式長焦方案帶入手機產品之后,“望月打鳥”的能力逐漸成為旗艦手機之間比拼相機功能和畫質的重要戰場。尤其是去年,超長焦幾乎是中高端機型的標配功能。
但從功能體驗上,之前的超長焦方案除了光學變焦倍率之外,所謂的100x、120x的超遠變焦能力在日常使用中的實際意義并不大,很多人批評這些所謂的百倍變焦是“座機畫質”。另一方面,潛望式方案也面臨一些固有的弊病:比如其鏡頭模組的成本較高,光路結構復雜,裝配加工困難,模組體積較大占用更多的手機內部空間等等。即便是解決了這些硬件層面的問題,混合變焦、防抖算法等軟件和算法方面的調校也是一個需要突破的難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一些中杯、大杯機型上取消超長焦鏡頭成為了一個兼顧成本和體驗的選擇。消費者如果想要獲得更強的超長焦成像能力,只有考慮超大杯的旗艦機型。
與此同時,手機的超長焦技術也在不斷的演進之中。連續光學變焦技術將會是手機超長焦方案下一個演進方向。OPPO前幾天就曾經演示過自家的連續光學變焦技術,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改進型的潛望式結構方案,能夠在85mm-200mm等效焦段都能實現無損畫質,還支持由遠及近拍攝特寫鏡頭,讓變焦更流暢順滑。
相比之前基于多顆鏡頭接力完成的混合變焦方案,連續光學變焦技術在實用性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也更加接近于相機系統上的光學變焦體驗。

從一開始解決單一的功能點或者單個場景式的應用到如今的無處不在,計算影像在手機上的應用,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和迭代的過程。在今年我們可以看到,計算影像在手機相機應用方面更加深入和廣泛。最佳的例子就是華為P50系列帶來的計算光學技術。
之前為了提升手機的畫質,手機廠商們往往通過提升硬件方案來獲得。包括增加鏡片數量、做大光圈,優化鏡組的結構以及材質等物理光學方面的努力。但還是那個問題,手機影像本身就存在物理層面的嚴格限制。在極為有限的空間和體積內,絕對硬件層面的性能提升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限制也越來越多。
新的計算影像技術給手機廠商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比如手機成像最重要的進光量提升上,華為的思路是通過了解其每一顆鏡頭的光學特性,通過光路可逆的方式去反推并最大程度地還原,獲取到原本光通過理想的鏡頭成像的效果。以華為P50 Pro的潛望模組來舉例,光線通過后的損失量大致在50%,而傳統的還原只能恢復到60%的程度,但通過計算光學,則可以提升到81%。
計算影像技術的發展,給手機影像的變革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前面的光學層面,未來計算影像技術在手機成像方面的應用會更多地深入。它將很大程度上彌補手機硬件性能的劣勢,帶來更好的手機影像水平。
而另一方面,計算影像技術的發展也對手機廠商們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頭部的品牌不約而同在影像技術層面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布局。尤其是近兩年,自研ISP+自研算法已經成為了各家追逐影像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比如小米今年在折疊屏手機MIX FOLD上首次搭載了自研的ISP芯片——澎湃C1,借助這顆自研芯片,小米MIX FOLD能夠實現更好的3A(自動對焦、自動白平衡,自動曝光)處理。
不光是小米,包括OPPO、vivo在內的手機品牌也都在進行自研ISP芯片。已經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內部代號V1的vivo自研芯片將會在即將登場的量產新旗艦X70上使用,這款產品完全是vivo自己主導研發和功能定義的芯片。而華為之所以在手機影像技術上這些年斬獲頗豐,依靠的也是獨立自主的軟硬件方案的能力。
在手機廠商有手機多年影像技術積累的前提下,未來AI算法+自研ISP,將會是各家拉開影像體驗差距的關鍵,也是提升手機廠商當下和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而基于這些能力發展而來的計算影像技術,未來的應用場景也會更加廣泛。
不管這些技術和方案如何演進,手機影像技術發展的步伐并沒有停止和放緩。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影像技術這種迭代和升級的策略正在變得更加趨于理性和優化。
未來或許能夠看到更多更具實用性和探索意義的技術出現在手機上,手機影像在未來的發展潛力或許也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