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華
摘要: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國家出臺了諸多扶持政策,支持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這些政策的執行使農業規模經營的效益得到顯著提升,但還存在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本文從七個側面,提出當前農業政策與農業規模經營的不協調關系,希望引起適當關注,進行相關優化調整,以期為更快更好地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幫助。
關鍵詞:農業;規模經營;政策;補貼
1? 國家惠農補貼資金的作用提高了規模經營的成本
在諸多農業支持政策中,有一項重大支持政策是:土地流轉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國家將給予土地流入者一定的補貼資金支持,其目的在于激勵經營主體投入更多資金、技術與管理,實現更高的土地產出收益,更快地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但這些政策實施的結果是:廣大土地承包者依據國家補貼資金的水平來相應提升土地租出價格,變相地把國家的補貼資金轉移到自已手中,這種水漲船高,使得土地經營者沒得到一點實質性的補貼。這種針對種植大戶的補貼,事實上變成了普遍的分配式補貼,起不到支持大戶的真正作用。
2? 政策頻繁變動給生產主體帶來重大損失
農業投資是一項投資周期長的生產,少則一年,多則十數年,國家政策當然也比較穩定,但由于經濟發展迅速,國家的發展管理重點在隨時調整,而這種調整往往會給經營者帶來重大損傷,而其責任卻需要經營者自已承擔,顯失公平。比如:上年推行農業觀光,國家激勵投資搞休閑農業,而休閑農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并需要建設固定設施。但隨著大城市周邊“大棚房”的出現,國家打擊農地的非農化,結果,許多真正合規經營的休閑觀光農業經營者受到了傷害;再比如上些年推行經果林種植,果農投資建成果園,歷經幾年辛勤勞作,剛能收獲,卻又出臺政策,強調耕地不能非糧化,雖然國家會給果農以經濟補償,但對于國家與社會來說,這無疑是重大損失,也損傷了果農的積極性。在養殖用地上也是如此,由于環境保護的需要,許多地區劃定為禁養區,但養殖規模已經形成,拆除既有的養殖場,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損失。
3? 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名不符實
自從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以來,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地注冊成立,數量急劇膨脹,但其中真正能起到實質性的“合作”效果的微乎其微,大多數合作社的成立與運行,與立法精神相去甚遠。國家出臺合作社法的初衷是引導廣大農民聯合起來,成立民間經濟組織,讓農民擺脫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局面,與工業、商業的巨大資本進行競爭,以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社會。但操作中往往做成這樣:一個農業投資者,他個人進行全部農業經營投資,一個人負擔盈虧,他注冊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已是發起人,但合作社的其他成員,則是他根據注冊標準要求,臨時找來的幾個打醬油的熟人。這種合作社,完全享受不到合作社法給予的任何支持,其經營實力、競爭實力、抗風險能力完全沒有改變。在實際生產中發現,更多的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還是家庭農場,這種農庭農場的數量規模巨大,他們的基本特點是:家庭成員為勞動主體,特別時段,雇傭幾個本村民工或親友,經營規模上在0.67~6.67hm2之間,這樣的經營規模,對管理要求較小,經營管理不需分層,依賴人情約束,風險較小,容易持續經營,在能夠持續生存達到5年的農業經營主體中,這類小微型的農業實體占比更高。他們在法律形式上,可能是種養大戶,或者屬于家庭農場,也可能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在實際經營管理、投資管理、風險防控、利益分配中,都是傳統意義上家庭農場,無論他是否取得注冊,都不影響這個本質。無論他是不注冊成立專業合作社,都不是事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這方面,國家當進一步調查研究,優化相應的法律制度,給予規模經營者更切實的保護與管理。
4? 中低層的政策制定失誤給經營實體帶來重挫
比如,有的縣市,制定蔬菜獎補政策,種植規模達到一定規模的,每畝可向國家申請獎補資金數百元,但卻規定西瓜不能享受補貼,制定這種特別規定的原因是:西瓜在本地種植規格較大,即使不補貼,西瓜種植產業也不會萎縮,況且,有如果繼續支持西瓜種植,那么,有限的資金會被西瓜種植戶拿走相當的一大部分,僧多粥少,其他種類蔬菜種植上得到的補貼就微乎其微了。這種思路明顯以屬于殺富濟貧的思想,也是一種歧視政策。其實,作為一個縣級經濟區,區區幾千畝種西瓜,只能在本縣叫做小有名氣,在全省、全國、全球根本沒有地位,政策的制定只實現了小而全,卻沒有把產業做大做強的真正度量,效益更好的支持政策是把有限的資金扶持更有發展前景的產業,應該把獎補資金投入到更能產生經濟效益的產業,而那種只支持新鮮產業,支持小微產業的政策,必然會導致 支柱產業日漸萎縮和垮塌。
5? 破產清算制度不能在種養實體中得到完善
在當前,存在許多農業經營主體破產后社會遺留問題處理困難的問題:一般來說,農業經營主體轉租了承包人的耕地進行農業經營,如果經營順利進行,則農民穩妥地收取土地租金,而一旦經營失敗,則會先拖欠租金,繼而確認破產,無法支付租金。這時,農民大略會強制扣押經營者資產,或集體上訪,請求政府出面解決問題。由于農業經營風險很大,而且經營者大多抗風險意識較差,這種破產后的無序處理情況幾乎每年、在每個鄉鎮都會發生,地方政府為了息事寧人,只能自想辦法,協調解決,有些實在沒辦法,只是由政府兜底買單。這種處理,不僅增加了政策負擔,對經營成功者顯失公平,而如果政府不買單,則又會出現群體性的惡性事件。其原因在于,國家沒有相關的農業企業破產制度,作為農民,也不會和經營戶簽訂經營失敗情況下的租金減免條款,在這方面,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完備:一是國家出臺相關法規條件,規范農業企業破產清算制度;二是豐富、完善農業經營保險,轉移破產風險損失,;三是引導企業和農民簽訂破產狀態下的租金減免條款,讓群眾接受農業經營風險,公允地簽訂租地合同。
6? 城市資本進入三農,不必要進行過度擔憂
過去,為了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制定相關措施,阻止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其立法宗旨意在以此來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防止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對農村資本進行過度沖擊,但操作中發現,這是多慮的,也是無效的。首先,資本是難以劃定界限的,特別是在國界以內,難以確定其屬性:在農村,如果農民需要用土地出租來換取收益時,他不會考慮資本的性質,城市工商資本想進入農村,完全可以很容易地在農村找到代理人,由代理人注冊公司,代為經營。從實際影響來看,城市資本進入農村,根本不會對農村造成許多負面影響,而更多地會帶來正面影響:一方面,隨著資本的流入,會把城市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城市管理方法等先進元素帶進農村;另一方面,會補充農業資本的不足。單從農民利益上來看,也符合農民的意愿:城市雄厚的資本進入農村,可以更快地實現土地大規模的流轉,農民可能通過租出土地、參與代理管理、參與技術服務、參與勞動等多種途徑,獲取收益,更柔性地實現以工補農,讓城市反哺農業,也可以更靈活地盤活城市資本。所以說,在這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再開放一些,少一些保守,讓城市資本更多地進入農村,我們只需要在耕地保護這一核心要素上做好文章,防止耕地非農化,防止糧地非糧化,保證耕地紅線不補突破,在這方面加強管理,毫不手軟就可以了。
7? 大規模種植中生產產品有受到本地群眾的瓜分危險
農業規模生產在當前存在這樣的一種潛規則,雖然似乎沒道理,但現實確是如此,危害巨大:如果本自然村某人承包幾公頃地,搞種植或養殖,只要對經營場地進行適當圍護,一般不會受到村民的滋擾,他們認為這是老少爺們的東西,損害其經營,會受到本村人的鄙視,這是一種感情在作用;而如果某人經營數百公頃,或者是本村外的人來經營,或者是以集體的名義投資經營的,無論怎么加強管理,都無濟于事,因為村民會認為這是外來財物,是公共的財物,可以無償占有,非法占有的成本很低。因為本地村民會運用集體的力量,對生產者進行群集性侵犯,這種哄搶規模經營企業的案例在各地屢見不鮮,當地政府或基層干部出于地方保護思想,也不會盡職盡責地保護經營戶的利益,法不治眾的卑劣思想在這種環境下還很頑固,這種欺生、欺公的習俗雖然毫無理由,但卻反映了血淋淋的現實。為了切實保護規模經營戶的合法權益,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法規,嚴厲打擊這種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 楊國錄.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探討[J].農家參謀,2018(1):49.
[2] 夏蘭.農業政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