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華
摘要:感性素質是個體體驗和創造幸福生活的一種能力。改革開放后,廣大農民擺脫了貧窮和落后,但是農民的“獲得感”并沒有得以提升。農村環境存在臟亂差的現象,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不文明現象多發,農村的物質生活水平上去了,農民卻沒有過上幸福舒心的日子,主要原因是農民感性素質沒有提升。只有通過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和文明行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民的感受體驗能力,從而提升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新時代農民;感性素質;幸福生活;獲得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向世界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轉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不平衡”中就包括人民的感性素質的體驗能力與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讓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生活的前提是讓每個人都具有體驗幸福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由感性素質決定的。
1? 感性素質及作用機理
1.1? 感性素質的含義
素質一般指的是對人的一種綜合性概念的評價,它常常被定義為在先天生理條件的基礎上,人們通過自身學習和社會化過程,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素質。素質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先生將人的素質大體概括為三大素質:理性素質(真)、情感素質(善)和感性素質(美)。理性素質以追求科學為主,代表人對自然界的認知能力,是認識、駕馭和征服的力量。情感素質以追求道德為主,代表人在社會中的親和能力,是交往、友愛和親情的基礎。感性素質以追求藝術為主,代表人對環境的體驗能力,是美化世界、創造優秀的文化藝術、體驗人生社會生活的前提。即感性素質是個體體驗和創造幸福生活的一種能力。改革開放以來,理性素質和情感素質逐漸得到大眾認同,人們開始逐漸重視這兩項素質的培養和提升,而感性素質一詞卻鮮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1.2? 感性素質的作用機理
1.2.1? 感受與體驗
感性素質注重對藝術和美的感受和體驗,缺乏感性素質的人,往往對周圍美的事物視而不見,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也缺乏美的追求;擁有感性素質的人則反之,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審美的需求,難以容忍生活中缺乏美,甚至自己會動手去創造一些美的元素。這種看似具有主觀性和個人化的素質能力,因為人們并不覺得它是一種社會必需的素質能力,很長時間內都不被人們所關注。然而,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溫飽之后,大眾逐漸開始關注精神領域的追求,具體體現在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如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健康精致的食物、得體符合個人身份的衣衫、安全舒適順暢的交通出行、發揮自我價值的工作、充實愜意的休閑時光等,處處體現著公眾對藝術和美的追求,無處不彰顯公眾對欣賞和創造美的價值體驗。
1.2.2? 改造與創新
感性素質潛藏于人們的精神世界,又時時影響著現實世界的改造。公眾推崇和追捧的建筑設計、令人艷羨的奢侈品,多是出自具有一流感性素質的設計師之手。他們高品位的審美理念,高度的美學品味,高水平的專業設計成就了世界頂級的文化名片。如法國一直以來以時尚、浪漫著稱于世,這種典型的文化印記與符號與它的產業密不可分。每年平均有三百多場時裝發布會在巴黎召開,服裝、香水、奢侈品產業是法國的主要經濟支撐,原因就在于法國聚集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設計水準的設計師們,他們巨大的號召力使得法國成為一個具有高水平文化品位與文化魅力的國家。造就這一切的根源在于感性素質,如果離開了感性素質,時尚與浪漫將無所依存。高品質的感性素質對于人們追求美和藝術、體驗高品質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提高公眾的感性素質,無疑會提升公眾對周圍生活的體驗能力,更深層次上促進公眾高質量改進周圍生活的環境,轉變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2.3? 發展與提高
對于個人身心發展而言,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在發展過程中潛藏著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七種層次的需要按照人類價值體系分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之為低級需要或者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之為高級需要。審美需要就是在人類身心發展過程中的高級需要,體現的是一個人發展到一定認知階段,產生了對美和藝術感受和體驗的需求。中華民族歷來從不缺乏美與藝術的審視和創造,薄如蟬翼的絲織技術、活靈活現的刺繡藝術、精致巧妙的剪紙藝術、厚重綿長的茶酒文化,更別提源遠流長的詩詞文化,五千年傳統文化遺傳下來對審美和藝術創造的基因深深地在后輩子孫血脈里扎根。盡管文革十年動亂割斷了部分審美與藝術的延續,但是中華兒女骨子里對審美和藝術的需求從未改變。
對于社會發展需要而言,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就在農村,現在正值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補短板迫在眉睫,加快提升農民素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農民體驗到小康社會美好生活的獲得感是當務之急。
2? 新時代農民感性素質現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小康”這個概念并不純粹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它還包含著人們對生活幸福感的體驗。如果人們的感性體驗能力不能與經濟及生產力發展同步的話,那么很可能不會產生應有的生活幸福感,不能最終實現與經濟小康水平相應的幸福獲得感。
2.1? 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落后導致整體文化氛圍缺失
農民感性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整體文化環境的熏陶。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相對匱乏,且利用率不高。有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村莊會有一些較好的公共文化設施,但是普遍存在利用率低、管理不善的問題。農民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先進文化的熏陶,只得“就地取材”,婚喪嫁娶大型聚會,宗教及封建迷信活動,賭博惡習等等就趁機在農村隱藏,成為農民情感交流的一種手段,低俗文化占據農村文化的主流,這樣的氛圍下很難提升農民的感性素質。
2.2? 農民文化素質整體偏低導致不文明現象多發
農民中的青壯勞力進城務工,農村出現“空心化”問題,加劇了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的現象。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大多是文盲、法盲和科盲。只有一點簡單樸素的感性思維能力,對于復雜的事物缺乏科學認知和理性判斷,這就為不文明的風氣提供了土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極端個人主義在鄉鄰間橫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甚至出現天價彩禮。人們關注的是能賺到多少錢,而不在乎做什么工作,做的事情符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規范。一些農民對集體公益事業表現淡漠,公德意識缺失,隨意傾倒垃圾,隨手潑灑污水,公共環境衛生狀況堪憂。
2.3?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導致精神引領力度不夠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農村基層干部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濟發展上,重點關注物質生活,并不重視農民感性素質的培養,沒有從精神領域培養農民對美感和藝術的追求。農村基層組織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導致農民精神信仰出現盲區,無法引領農民在感性素質方面的提升。
3? 提升新時代農民感性素質能力,增強幸福生活的獲得感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多用來形容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獲得感”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含義,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生活水平方面的,也有看不見摸不著的,比如,每個人對美好生活有追求,體會得到生活的美好意義。“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不僅僅需要我們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同時也要發展繁榮農村文化,提升新時代農民的感性素質,增強幸福生活的獲得感。
3.1? 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培育農民感性素質的感受能力
擁有豐富物質基礎條件的生活不一定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需要感知,需要主觀感受。我們聽著美妙的音樂,吃著美味的佳肴,看到美麗的景色,如果不能從主觀上感受到生活的美,那么再多的物質財富也不能稱之為幸福。農村物質生活的豐富需要加強培養農民的自我感覺,激化審美感知。引導農民通過對現實世界的體驗與思考,主觀上產生對周邊物質環境的主觀判斷。逐漸培育農民的感受能力。缺乏感性素質的感受能力,多傾向于實用功利,從而缺少對生活幸福感的體驗。當他們面對城市綠化美化工程時,不但感受不到生活的美感,反而會吐槽“花錢搞什么花架子”。提升農民感性素質就是要引導農民以追求主觀感覺,而不是追求實用功利,提升對物質世界的審美和鑒別能力,從而學會感受美,表達美。
3.2?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提升農民感性素質的體驗能力
生活中的幸福是需要體驗的,體驗幸福需要用心感受。農村原本就是一個接近自然因素較多的生活環境,我們要用善于發現美的眼光去觀察周邊的物質美,才能在主觀上感受、體驗到生活中的幸福美。如果缺乏感性素質,人們便沒有對周圍生活環境提出進一步要求,也就沒有創造良好環境的要求。農村生活環境中的臟亂差不僅僅是因為經濟條件達不到,主要就是生活習慣不好,感性素質的體驗能力較低。近年來,國家花費很大力氣整頓農村人居環境,修公路,架路燈,鋪電纜,挖河道,收垃圾,除污水等,這既是鄉村振興關于人居環境的要求,更多的是通過環境的熏陶,通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提升農民感性素質中的體驗能力,從而提升農民對幸福生活感知感受,激發農民對未來生活環境的自主創造。
3.3? 培養文明的行為習慣,提升農民感性素質的創造能力
初步的認知和感受能力是農民發現美和追求美的前提。熱愛生活的人通常能夠發現美、更能創造美。他們可以使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即便是平淡的日子里,也能創造出生活的新意。所以我們要喚醒農民的感性素質,讓他們逐漸形成自我意識,自覺地為自己的生活構建幸福的意義。以文明行為為載體,創造良好的感性素質感受環境,能夠有效地提升農民的感性素質。如舉辦“最美庭院”評比、“巧媳婦”評選、“最美媽媽”評選、“幸福之家”評選等一系列文明活動的舉辦,在農村營造濃厚的干凈衛生、孝老敬親、鄰里友善等文明氛圍,讓農民在活動中培養情操,養成文明行為,感受精神文明的愉悅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提升農民感性素質,讓農民認識美,創造美的終極意義就是在社會發展中樹立創造美好生活的遠大理想,在社會生活中學會捕捉、辨別、鑒賞生活的美感,提升個人和生活的品質,增加人生的厚度。
參考文獻
[1] 呂琳,陳靜,劉暉.景觀學基礎教學中感性素質培養研究——法國波爾多國立高等建筑與景觀學院課程設計的啟示[C].2010:369-373.
[2] 唐曉育,趙艷.幸福教育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57-258.
[3] 周海宏.音樂何須“懂”[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12-15.
[4] 張偉.說感性涵養[J].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