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隨著農業社會的高速發展,小麥種植面積與規模不斷擴大,要求種植人員對小麥進行田間管理,進一步提升綠色小麥的整體成活率。本文針對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展開探討,結合實際情況,詳細論述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工作要點,以期為綠色小麥種植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
0? 引言
小麥的種植逐漸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精細化方向發展,要求小麥種植人員在綠色小麥管理標準的指導下,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對綠色小麥種植進行集中管理,為小麥生長營造良好的田間環境,從而提升綠色小麥質量和產量,為農業生產人員創收。
1? 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的重要性
綠色小麥種植期間,種植人員對其進行田間管理,推動小麥種植工作向精細化管理方向轉變,進一步提升小麥生長速度與質量,保證綠色小麥種植質量與產量。一方面,在現代化綠色農業生產種植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小麥種植人員采取綜合管理手段,對綠色小麥田間種植情況進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小麥產量與品質的提升,同時為精細化農業田間種植管理模式的普及與推廣提供條件;另一方面,綠色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對其進行田間管理,有利于改善綠色小麥的生長狀況,對小麥病蟲害情況進行實施觀察與預防,為綠色小麥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確保小麥生長質量,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種植工作的順利開展。
2? 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工作要點
2.1? 優選品種
小麥種植人員在開展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工作初期,需要對小麥種植品種進行優選,結合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及地理位置,選擇綠色環保、優質高產、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綠色小麥品種,根據綠色小麥的種植目標,確定早熟小麥的種植面積。同時種植人員要對綠色小麥種植時間進行控制,通過合理安排小麥早熟、晚熟品種的種植時間,實現綠色小麥種植搭配的科學規劃。當前農業市場上常見的綠色小麥品種包括西農979、豐德存麥20、百農207等,需要小麥種植人員根據不同品種,對小麥進行合理間種。
2.2? 環境選擇
綠色小麥的生長狀況,受環境影響較為嚴重,要求對小麥種植區域地理環境進行科學選擇,要求種植人員根據小麥生長習性,結合本地農業種植環境,為綠色小麥種植選擇土壤肥沃、溫度適宜、環境良好、灌溉條件優的種植位置。一方面要選擇水源充足的農業灌溉區,保證綠色小麥生長過程中對水資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對種植區域周邊環境進行調查,避免在土壤污染嚴重的區域進行種植,降低土壤結構及環境因素對綠色小麥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為小麥生長營造良好環境,確保小麥的總產量與質量。
2.3? 季節管理
種植人員需要對綠色小麥種植時間進行管理,以提升小麥整體生長質量為主,根據小麥的不同品種生長需求,選擇合適的季節進行播種。一般情況下,針對半冬性綠色小麥產品,種植人員需在十月中旬開始播種作業,將起點苗量控制在12~14萬,針對春性綠色小麥品種,需在當年秋伏時節進行適時整地,于次年2月下旬~3月上旬完成小麥播種工作,起點苗量要在17萬左右。一旦種植人員超出最適宜播種時期,每推遲一日需增加0.5萬起點苗量,方可確保綠色小麥種植產量符合預期,減少或避免農戶經濟利益受損。
2.4? 育苗管理
在綠色小麥種植后,要對小麥種植田間進行管理,通過日夜巡查的方式,及時發現小麥播種過程中出現的缺苗問題,需及時進行補苗處理,小麥種植田間補苗作業完成后,需對田間進行整體灌溉,保證后補麥苗水量充足。同時,種植人員要對麥田中小麥出芽及出苗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如發現大量弱苗,需對該區域進行施放追苗肥,一般選用尿素與氮、磷、鉀三元一體的復合肥進行追肥。若發現麥田間幼苗長勢旺盛,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小麥苗土壤情況及生長環境進行控制,保證小麥健康生長。
2.5? 合理密植
針對綠色小麥幼苗定植工作,種植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合理密植,一方面要確保小麥幼苗或植株定植位置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增強小麥生長期間所受到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要在保證小麥生長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多種植,綜合考慮當地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從土壤肥力、生產條件、品種特性等方面出發,確定綠色小麥合理密植范圍,實現小麥的科學種植。
2.6? 施肥灌溉
小麥生長期間,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較大,需要種植人員根據小麥的生長特點,結合其不同生長階段,全面落實綠色小麥田間施肥灌溉相關工作。種植人員要結合麥田的整體生長狀況,對弱苗區域進行適當追肥,針對長勢過旺的麥苗不宜追肥,避免出現小麥質量標準不一致現象。此外,還要對小麥進行科學灌溉,針對冬季種植小麥進行越冬水澆灌,在小麥返青期需要以地表5cm左右的水源對其進行灌溉,水量需控制在30~50L,避免小麥出現澇死情況。
3? 結語
綜上所述,綠色小麥種植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小麥種植人員對麥田進行科學管理,通過優選小麥品種和種植區域,為小麥營造良好生長環境,同時對小麥幼苗培育、密植情況、施肥、灌溉等問題進行集中管理,進一步提升小麥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偉.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及技術推廣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0,228(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