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切實增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后續跟蹤服務的針對性,提升培訓的有效性,壯大綜合性復合型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創新機制,開展“四個服務”,做實高素質農民培育“后半篇”文章,取得明顯成效。
分類建立高素質農民服務需求臺賬,按照專、兼職教師的專業特長,落實指導教師和學員“1+N”跟蹤服務機制。指導教師根據學員的實際需求和文化基礎,為學員提供線上線下“個性化”后續服務,滿足學員的不同“口味”,建立“保姆式”服務模式。依托通江高素質農民QQ群、微信群、科技扶貧在線等網絡平臺,開展互動交流,線上答疑,及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以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為單元,充分運用“云上智農”,開展網上在線課程和網絡課程的輔導學習,為學員篩選、推薦線上直播課程和“三農”政策等380篇,有效提升了學員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用好用活掌上手機“新農具”,干好“新農活”。組織專、兼職教師深入鄉村,采取分散培訓與入戶指導、田間輔導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方式,多層次、全覆蓋地開展指導,切實把高素質農民培育后續跟蹤服務工作做實做細。解決了學員反饋實際問題和技術難題560余件,送技術手冊、技術明白紙等資料3000余份。
優先將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高素質農民作為農業科技示范主體,部、省、市、縣級示范性專合社、家庭農場培育對象。以鄉鎮行政區域為單元,每個鄉鎮遴選一名農業科技指導員,每年定向指導10名高素質農民,解決農民教育培訓 “最后一公里”問題。目前,通江縣已培育農業科技示范主體540家,部、省、市、縣級示范性家庭農場9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5家。
來源:通江縣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