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娜
摘要:近些年,農業生產實踐中發現,農作物病毒病的發生呈現越來越重的趨勢,無論在病害種類上,還是在單一病害危害強度上都是如此,這種發病趨勢,使得病毒病越來越成為農業病害防控的重點區域,使得以真菌病害為主的農業病害,轉變為以病毒病害為主的農業病害防治。
關鍵詞:病毒病;農業病害;變動趨勢; 病害分類
長期持續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在不停地同作物病害作斗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病害防治經驗與數據,過往的數據發現:在已知病害種類中真菌性病害一直以來是最多的一種病害,約占病害種類的80%~90%,細菌性病害約占10%左右,而病毒性病害僅占5%左右。
但近些年的生產實踐發現,病毒病的危害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所占比例顯著上升,比如比較典型的有玉米粗縮病、小麥黃花葉病、小麥赤霉病和、香蕉病毒病及多種蔬菜病毒病。這些病害并不一定是新品種,以前也時有發生,但近卻呈現暴發式的危害,治療措施基本沒有,基本是依靠事前預防,一旦發病,幾乎是滅頂之災,對這些病毒病的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某一暴發年份,其上年并沒有明顯的病害小規模發生,無法從病原物基礎上推定下年病害發生狀況。綜合來說,病毒病的危害有下列特點:形成實質性危害,達到防治指標的病病毒性病害種類仍不多,但一旦形成實質性危害,則危害規模巨大,并且危害分布范圍廣泛,并且防治困難,基本沒有特效藥劑。
呈現這種病毒病發生加劇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項:
1? 藥劑應用復雜化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藥的化學結構復雜程度越來越高,種類越來越多,這種復雜藥劑在殺滅即有病原物的同時,也會誘發病原物發生變異,形成新的變種,以適應新的環境,在這種誘發變化中,作為相對體積龐大的真菌和細菌,其應對方式是產生抗藥性,而作為體積微小的病毒,多會用變異的辦法來應對,應該說,絕大部分變異形成的新病毒都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無法進入人們的視線,而極小部分則會呈現瘋狂的危害狀態,實踐中發現,傳統的造成作物病害的病毒,一般不會呈現明顯的抗藥性,至少不會像真菌病害那樣明顯,而危害明顯劇烈的病毒病,往往是傳統認知中,認為并不很“重要”的病毒,這種結果產生的原因和人類社會中近些年發生危害劇烈的非典、禽流感、新冠有類似性,其發生原因也有共通性,人類的由病原體形成的疾病以病毒為主,真菌與細菌造成的疾病比例較小,從人類認知到病毒到現在一真是這樣的,可以想像,在未來,農業種植物中,病毒病也將會人類的疾病一樣,漸漸轉化為以病毒病為主體。
2? 病毒病的生存條件相對其他病原物來說相對寬松
在人們近些年的農業生產中,農藥的大量應用,殺滅了大量的害蟲、雜草、和病原物,這種大規模的化學藥物應用,會導致大量的物種減少,同時造成另外某些物種規模巨大,因為這些“優選”出來的物種占據了更優越的生存條件。在被滅絕的物種中,呈現一個這樣的規律:體型越大的物種,其滅絕可能性就越高,一般來說,體型更大的物種,其結構越復雜,因此也可以說,結構越復雜的物種更易于滅絕。這也很好理解:牛與羊在貧瘠的草原上,牛會先于羊餓死,智能手機比老年手機更易于被淘汰或損壞。在農業病害源中,細菌或真菌結構更復雜,體積更大,而其種類也相對較少,更易于被人類殺滅,而病毒體積極小,只要極小的空間就可生存,農藥的施用空檔可能不足以留下細菌或真菌,但可能容易給病毒留下生存空間,使其得以成為“優選”的物種。
3? 病毒的傳播條件更為復雜優越
病毒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昆蟲攜毒傳播、種子傳播、土壤傳播和機械傳播。
3.1? 攜毒昆害蟲傳播方面
一般以刺吸口器的害蟲為主,比如蚜蟲、粉虱等;這些昆蟲個體較小,群體規模巨大,規避農藥的作用能力更強,其繁殖方式更為簡單,繁殖速度更快,這種適應能力導致其種族本身的規模越來越壯大,同時,其傳毒作用導致病毒病變得更為嚴重。另外 ,一般的傳毒昆蟲具有傳毒?;裕ㄋ椎恼f就是這種昆蟲只會傳播這種病毒,這種?;允沟酶鞣N病毒在特定區域中,受制于傳毒昆蟲的類別與規模,這樣會導致在某一傳毒昆蟲規模達到一定規模時,會同時造成某一特定病毒毒株的規模達到很大的強度,這是導致病毒病發生單一,而危害巨大的原因。
3.2? 在種子傳播方面
種子傳毒主要是種皮會帶上病毒,從而在生長后傳染開來。傳統的種子傳染性病害的防治會考慮使用拌種劑進行拌種處理,但市場上流行的種子拌種劑基本成份都是針對真菌性病害的防控藥劑,針對病毒性病害的拌種藥劑占比很少,真菌性病害的防控藥劑對于病毒防效極小,這是當前我們生產者的認知與操作所導致的結果。
3.3? 在土壤傳播方面
比如近年發生的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就是土壤帶菌傳播的,另外,在蔬菜種植中,由于菜農所持有的菜田面積有限,必須進行連續重茬種植,這也會有利于蔬菜病毒病發生與傳播。值得注意的是,重茬種植導致病毒病的嚴重發生,與作物殘體帶菌關系不大,而與土壤帶菌關系重大,換句話說:上茬作物地上殘體不會導致病毒病傳播給下季作物,而土壤中的病毒源則會導致下茬作物發生較生病毒病。
3.4? 在機械傳播方面
主要是農事操作傳播,為了實現高產優質等目標,人們對作物的機械處理技術越來越復雜多樣:嫁接、整枝打葉、打頭綁蔓等等,這些操作會導致植株產生嚴重創傷,從而利于病毒病的入侵。比如嫁接時從帶病毒病的母株接穗,造成嫁接傳毒。這種高效栽培技術抑制了某類病毒病的發生與發展,卻會因為傷害了作物本身的非特異性免役系統,使得其他某一病毒乘虛而入,發生大規模擴展,在這種傳播方式中,人們對機械傳毒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不夠。
參考文獻
[1] 徐靜.溫州蔬菜病毒病的發生現狀及防治探討[J].溫州農業科技,1994(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