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校麗
摘要:綠色種植技術應用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和環境效益的核心環節。綠色種植技術落實后,科學促進增產增收,提升環境效益,保證農民利益,兼具社會效益。本文分析了推廣此技術的作用,并積極探討了綠色種植技術應用推廣策略,力求使農業、農村、農民受益,發展生態文明。
關鍵詞:種植技術;綠色農業;技術推廣
綠色農業即在農業發展中協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協同的發展,保證環境效益,立足可持續發展視角規避農業活動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促進農業生產增強環境效益,生產綠色農產品,促進增產增收。發展綠色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在此過程中重點在于推廣綠色種植技術。
1? 技術推廣必要性
綠色種植技術是對農民、社會、國家和環境皆有正向影響的農業技術。生態文明是現階段我國發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其實踐中需要重點解決環境污染。應用傳統技術種植時,農藥等使用污染土壤、水質,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環境。農業為基礎產業,是國之根本,農業活動無法杜絕。種植技術發展后,綠色種植技術日趨成熟,可應用技術手段完善農業種植,改變種植模式,兼顧環境效益與農業生產效益。此種該技術,可促使國內農產品從數量優勢拓展至質量、數量雙重優勢,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優化農業產業鏈,改善自然環境,減少人類活動污染,發展農村經濟。
2? 技術推廣策略
2.1? 策略性宣傳
在技術推廣中需要應用戰略性手段。我國農業種植技術成熟,種植者對現有種植技術依賴度較高,綠色種植技術為新理念新技術,在推廣中農民因擔心應用效果存在疑慮,一次性推廣難以有效實施。應將綠色種植技術作為新理念進行宣傳,建設試驗田,邀請種植者實際考察,利用真實種植場景、農作物生長態勢等打動農民,使農民認識到新技術應用的實效性優勢。分析既往新技術應用成就,分析宏觀農業局勢,以大數據說話,對比傳統技術和綠色技術在種植應用中所產生的糧食產量和收益差異。樹立綠色種植模范典型,宣傳綠色種植生產先進個人,加大宣傳力度,促進入村巡回演講。加強政策引導,對積極踐行綠色種植的農戶發放證書,提供技術支持和政策支持。定期組織先進個人接受先進農業知識培訓,在作物生長節點組織技術人員入村入戶,實際解決種植問題,完善田間管理,指導科學使用生物手段和物理手段,借助紫外線消殺、生物生存機制等控制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科學降低種植成本,升級糧食品質。在推廣中,應保證技術、資金投入。綠色種植技術是新技術,推廣需要長期進行,在此過程中技術保障可促進科學種植、提高種植品質,資金保障可促進產業鏈建設和綠色農業配套水利建設,聘請農業專家、組織專業學習以及對優秀農戶予以獎金鼓勵都需要前期投入。
2.2? 加強品質保證
在推廣初期,應從試點開始,小面積種植,農民技術成熟后逐步擴大種植面積。由點到面,最終實現村、鎮、市、省和全國綠色農業種植。從小范圍開始推廣不僅可降低農民抵觸心理,提高接受度,而且可促進農業風險控制,使農民不必過度擔心種植風險。推廣宣傳環節,可組織試驗田參觀和農業專家講座,播放視頻資料,配合宣傳板、順口溜,使農民先接受后行動,逐步完成推廣。綠色農產品與常規農產品不同,其種植難度和種植要求更高,有嚴格的品質標準,應完善標準宣傳,說明不同農作物相對應的品質要求和種植要求,由技術人員指導規范種植,組建專業監督管理團隊,促進科學種植,保證產出質量。農業調查顯示,在新技術推廣中銷售渠道是農民最擔心的問題,綠色農產品的種植目的是在建設生態農業同時促進農民增收,也可正向改變市場食品構成。相關數據表明,市場對綠色農產品接受度高,物質條件改善后健康成為群眾食品采購的重要參考維度。
2.3? 完善產業鏈
綠色種植的預期是生產綠色農產品,應完善銷售渠道,不但保證綠色農產品“種起來”,還應保證產品順利“賣出去”,獲取優質收益。綠色農產品在城市中具有廣泛接受度,售價較之常規食品更高。不僅如此,綠色農產品還可深度加工,發展綠色農產品產業鏈。以綠色大豆種植為例,鮮豆莢可在夏季上市,鮮豆莢可通過簡單水煮即可使用,減少油脂攝入,蛋白質豐富,不僅是時令性餐桌鮮蔬,口感老少皆宜,而且促進機體健康。成熟的大豆可加工為豆奶粉、豆腐等豆制品。在國內,豆制品在群眾中接受度高,不受地域限制,有廣泛銷路。豆奶、豆奶粉存儲期較長,不易變質,降低銷售風險。應與經營規范成熟的大型生鮮連鎖超市合作,促進產銷結盟,保證農產品經由正規渠道保質保量銷售,為種植戶解決銷路問題,減少后顧之憂。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綠色農業建設中,綠色種植技術具有核心影響,開展綠色農業種植是時代趨勢也是生態發展必要環節。應從現有農業種植環境缺陷出發,促進人才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協調環境保護、增強抗災能力、重視技術宣傳,加速綠色種植技術全面覆蓋。
參考文獻
[1] 董建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及推廣對策[J].河南農業,2020(14):121.
[2] 陳志剛.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概念以及推廣對策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7):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