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義 李曉明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旱糧生產現狀及改善對策,同時說明間作套種增產原因、加強復種、綜合配套以及順利自然條件等技術,采取科學套間能有效提高旱糧復種,擴增單位面積實現小麥、大米等旱糧套種,加強農民經濟收益。
關鍵詞:旱糧生產;間作套種;間作類型
0? 引言
旱糧生產在湖南省總省糧食生產中較為重要,為此應利用間作套種模式提高旱糧產量,并合理運用耕種制度,提高旱糧耕種效果,加強社會效益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1? 旱糧生產
1.1? 旱糧生產現狀
湖南省旱糧作物通常以薯類為主,或是大豆、小麥等作物。旱糧種植面積較小且產量低,極易出現萎縮現象。春糧占比較小,每年產量能達到4億kg左右,偶爾會出現5億kg產量,通常春糧數額僅占總旱糧產量的25%左右[1]。
1.2? 旱糧生產改善對策
應逐步完善稻田耕作體系,擴增春糧耕種面積。稻田冬種某季農作物時,能利用旱輪作復種推動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提高旱糧經濟收益。稻田增耕作體系能有效提高旱糧生產,為此應擴增春糧耕種規模加大宣傳力度,發揮間作套種模式左右,加強湖南旱糧產量,有效提高當地農業經濟收益。農村是旱糧產品銷售主要市場,應利用種植產業發展帶動旱糧產品加工業和養殖業發展,強化旱糧產品在農村經濟收益的同時,開辟更多旱糧產品銷售途徑。提高旱糧生產應強化服務工作,逐步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提高資金支持加強優惠政策,為旱糧生產提供有利的條件[2]。
2? 間作套種
2.1? 增產原因
間作套種屬于傳統農業生產種植技術,間作套種技術正隨市場農業發展逐步完善,耕作制度上的間、套、復種等方面也隨之提高,尤其在“九五”以來,旱糧的間套模式、栽培規格、輪作換茬以及群體結構等方面都有極大提高,權威人員將其稱為“旱地立體多熟制高產高效栽培”,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能有效增強旱糧經濟效益。全體結構、光能利用率、密植效益及邊行優勢等因素,皆是實施間作套種增產的重要因素。實施馬鈴薯套玉米工作時,需在各占地50%的面積上,將玉米種植密度控制在凈種3500株/667m2的80%左右,馬鈴薯凈種密度則需要超過50%,合計數額控制在140%,并確保玉米邊行比中行增產35%。高密度復合群體中可利用高矮搭配法,將高矮不同的農作依次排序,有效提高田間通風性及透光性,以確保作物能進行正常光合作用,加強光合效益實現間套作物增產的目的,在提高農民經濟收益的同時,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根據數據可知,間套玉米行間光照比凈種玉米行間光高效果強,生產效果提高顯著,能有效提高二氧化碳供應率、風速以及光和效率實現旱糧增產。
2.2? 加強復種
科學利用間作套種模式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提高湖南旱糧產量。湖南許多地區仍處于“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狀態,大春及小春的種植矛盾明顯突出,最終導致旱糧產量降低,人口糧食短缺問題加劇降低社會經濟效益。為此需利用間作套種模式爭取節令,增加湖南旱糧復種,擴增單位種植規模及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旱糧總產量,并根據種植需求適當調整,實現小麥與玉米套種,或大麥與綠肥的間作套種玉米,但在種植玉米作物前,需翻挖青綠肥套種玉米,發揮間作套種技術優勢,為旱糧生產創設有利的環境,并合理運用耕種制度提高旱糧產量,有效改善耕種土壤環境,加強農民經濟收益提高社會收益。
2.3? 綜合配套
湖南土地面積廣闊且旱糧產量相對較低,平均單產量仍然無法到200kg,提升空間廣闊。為此需利用間作套種技術,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及需求,依照因勢利導理念,實施綜合配套措施,強化間作套種技術及有效果措施的應用,以改土治水為基礎運用間作套種,加強地膜覆蓋、擴種綠肥、增種晚秋農作物工作,做好旱糧種植管理工作,并根據旱糧生長需求適當調整。或實施輪作換茬技術提高旱糧產量,加強旱糧生產效率,擴增地區旱糧種植面積,提高農民經濟收益及社會效益。同時應加大以間作套種為主的綜合配套措施宣傳,做好綜合配套措施推廣工作,明確綜合配套措施優勢,推動間作套種模式發展提高農業經濟發展,加強地方人民農作物質量,妥善解決湖南人民糧食不足問題。
2.4? 順應自然變化
湖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春溫多變且夏秋多旱,實施旱糧種植時需順自然變化,并根據夏秋多旱少雨特點,適當壓縮旱地小麥等作物,以確保大春時旱糧的增產,強化當地農作業產量,以免因氣候惡劣降低旱糧生產量造成經濟損失。部分地區溫度較低且土壤環境惡劣,土質貧瘠澆灌條件較差,致使小春旱糧產量較低。小春旱糧成熟期較晚影響玉米早播,應利用間作套種延長旱糧作物成熟期提高玉米產量,加強馬鈴薯與玉米、馬鈴薯與白蕓豆種植,提高湖南旱糧產量,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旱糧產量增加不僅能提高經濟收益,還能妥善解決人民糧食短缺問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并根據湖南氣候及環境特點,發揮間作套種模式的作用,有效提高旱糧產量。
參考文獻
[1] 陳紅玲.農作物間作套種原則及技術要點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9):24-25.
[2] 高應平,李文彬,李春陽,等.旱地玉米套種拉巴豆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20,536(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