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來華
摘要:水稻病蟲害的頻發,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直接降低稻民的經濟收入。新時期,為穩定稻米市場,確保水稻高產優產,做好病蟲害防治最為重要和關鍵。文下分析影響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因素,以盡量少用或不用化學藥劑為出發點,就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分別自多推廣非化學藥劑防治、推廣使用生物制藥替代化學藥劑為論述出發點進行概述,為保障稻米生產安全,確保稻米產出質量提供技術指導和理論借鑒。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防治效率
0? 引言
水稻是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穩產對穩定國內糧食安全舉足輕重。這些年,隨水稻種植規模的擴大,病蟲害問題頻發,嚴重威脅水稻產量和品質。當前,重視水稻病蟲害防治,著力于提升病蟲害防治效率,對穩定水稻產量,推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2? 影響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因素
2.1? 早期控病蟲害意識差
個別稻農錯誤的認為,前期通過增加分蘗,能彌補當前病蟲害的危害程度。病蟲害防治思想保守,前期輕防,久而久之,導致后期病蟲害肆虐嚴重,一旦爆險情處理難上加難,使病蟲害防治呈現復雜化。
2.2? 綜合性控病理念較差
當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稻民更多依賴化學藥劑。由此,一旦出現病蟲害疫情,噴施化學藥劑成為首選。而實際上,只要是藥防,難免會形成藥物殘留,對人體就有危害。由此,這種方法往往是不可取的。而實際上,早期遴選耐抗品種、加強水田管理、推廣生物防治等綜合措施,往往較化學防治效果要來得好很多,更值得我們去推廣實踐。
3? 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
針對上述影響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因素,提升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措施,一方面要增強水稻病蟲害日常防治意識,另一方面應綜合多種防治措施,達到聯防聯治,以確保防控效果。
3.1? 多推廣非化學藥劑防治
3.1.1? 選栽耐抗品種
針對本地多見流行病蟲害種類,選種相應耐抗的水稻品種。遴選不同遺傳背景的水稻品種,減少高易感水稻品種的覆蓋面。
3.1.2? 加強農藝管理
前期種子處理,播種前,以藥物浸種,降低病蟲害威脅。翻耕灌水,螟蟲化蛹抗逆性差,就此,越冬代螟蟲化蛹時,對閑田統一深翻,灌深水,至少1周,能大大降低蟲源基數。
改善肥水條件,平衡施肥,滿足水稻生長不同期營養。建議適時曬田,合理用氮肥,禁重施、偏施、遲施,適量增加磷鉀肥,以增強水稻抗逆性。合理灌溉,推廣薄露灌溉、干濕交替灌溉等水漿管理,合理灌溉,以增強水稻耐抗性,改善水稻小氣候環境。
3.1.3? 改善稻田環境
田埂處,多留草,培育益蟲棲息地。多種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顯花植物,保護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等天敵。道路兩邊,多栽植香根草等誘集植物,降低二化螟、螟蟲等基數。
3.1.4? 多用性誘劑
多用性誘劑,以干擾交配,控制蟲害基數。具體方法,越冬代二螟、大螟始蛾期,用性誘劑。使用誘芯、飛蛾誘捕器,有效期60d以上。放置密度,每畝1個,高度以底部距地面80cm左右適宜。
3.1.5? 多用赤眼蜂控蟲害
蟲害始盛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2~3次。間隔3~5d,用1次。每次放蜂量,在1萬頭/667m2。設置
5~8個/667m2放蜂點,放蜂高度以高出植株頂端5~20cm為最佳。
3.1.6? 推廣稻鴨共育模式
水稻分蘗初期,稻田中放育3周的鴨苗,每667㎡用20~30只。待到水稻齊穗時,收鴨苗。鴨群在稻田活動,通過取食降低蟲害、雜草等的為害。
3.1.7? 嘗試物理阻隔
育秧期,用防蟲網20~40目或無紡布20g/m2,全程覆蓋,以控制稻飛虱,降低病毒病感染幾率。3還可以用電流、光譜等,直接驅趕、誘殺會蟲害。或者,嘗試播種前,溫水浸種,均有利于病蟲害防治。
3.2? 推廣使用生物制藥替代化學藥劑
優先使用生物藥劑替代化學藥劑,以降低藥物殘留,增強藥物耐抗性,提升用藥防控的效果。防治二化螟、大螟,優先采用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防治稻飛虱,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應用吡蟲啉、噻蟲嗪(不選用吡蚜酮,延緩其抗性發展);噴霧選用金龜子綠僵菌、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防治稻縱卷葉螟,優先選用蘇云金桿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防治稻瘟病,采用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井岡·蠟芽菌、申嗪霉素等生物農藥或三環唑、丙硫唑等化學藥劑。防治紋枯病、稻曲病,采用井岡·蠟芽菌、井岡霉素A(24%A高含量制劑)、申嗪霉素等生物藥劑。預防細菌性基腐病、白葉枯病等細菌性病害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噻霉酮、噻唑鋅。預防病毒病,選用毒氟磷、寧南霉素。
生物制劑使用期間,注意的問題:
(1)用昆蟲信息素誘殺,建議大規模連片施用。
(2)施用生物制劑,建議提前使用,以保證用藥藥效。
(3)有生態種養區,或者臨近桑養區,務必謹慎施用農藥。在水稻敏感期,比如揚花期,要謹慎用新煙堿類滅蟲劑——吡蟲啉、啶蟲脒等等,以免影響授粉昆蟲的活動。在破口抽穗期,謹慎施用三唑類殺菌劑,降低病害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禁長期、單一用某一藥劑,嘗試不同藥理藥劑混用。規范用藥規程,嚴格用藥間隔期,降低稻米藥物殘留。多用高含量單一藥劑,禁用低含量復配藥劑。慎用含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有機磷類農藥,以免影響稻米品質。
參考文獻
[1] 吳建明.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防止對策[J].上海農業科技2008(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