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摘要:在我國,小麥與水稻一樣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因此,探究其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很關鍵。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對種植技術進行優化,提高小麥的生產產量。本文圍繞相關的種植技術進行分析,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對病蟲害防治的措施,希望能為相關的種植工作提供可供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小麥;選種;栽培;病蟲害防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種植技術也越來越先進,步入現代化農業的進程。特別是小麥的種植規模越大越大,需要對種植技術進行優化,對品種選擇方案進行科學的制定,對氣候、土質進行全面分析;同時,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降低病蟲害的影響,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益。
1? 小麥種植技術優化措施
1.1? 品種的選擇要科學
目前,市場上有許多的優良的小麥品種,包括大穗多抗高產的魯原 502、中熟多穗型的新麥 26以及半冬性中熟品種周麥 27 號等[1]。在選種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種植環境的差異性,要對區域內的降水量、土壤的溫度等自然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同時還需要考慮種子的抗病害能力。綜合以上因素,選擇出合適種植的品種。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種子時顆粒要飽滿,并且盡量避免有殘缺的種子。
1.2? 播種、耕種要科學
首先,在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浸泡。其次,為了達到出苗齊整的效果,要采取拌種的方法。一般是使用 20%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對種子進行集中攪拌。第三,要對播種時間進行很好的把握。如果播種的時間選擇正確,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小麥的產量得到提高。一般而言,3~4月份是進行春小麥的播種,冬小麥的播種時間在8~11月份。但是,具體的播種時間要根據地域環境而定,再結合當年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不能一概而論。
1.3? 合理的進行施肥與灌溉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需要為其提供足夠的營養成分,就需要進行施肥。土壤肥沃,就能夠為小麥的根系發育提供足夠的條件,確保小麥的生長環境良好。一般使用的是復合肥或者腐熟的糞肥。在施肥的過程中,要根據小麥生長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追加肥,特別是在抽穗期,要在雨天進行追加肥[3]。小麥的葉片發黃或者是生長比較慢的時候要進行追加肥,確保小麥生長的養分。
雖然小麥需要的水分要求不高,但是如果遇見干旱期,也需要對其進行灌溉,確保其水分充足。一旦出現水分不足的現象,會出現干苗,影響到小麥的后期生長。一般采取的是人工灌溉,包括開挖畦、噴灌等[4]。在灌溉的過程中對灌溉的時間要把握好,一般是開花前、收獲前七天進行灌溉。如果是冬小麥,在冬至的前后階段進行灌溉。需要注意的是,在灌溉時不能大水漫灌,以免水分過多,影響到小麥根系的發展。
2? 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侵害幾率很大,包括黑穗病、全蝕病以及白粉病、麥芽蟲、地下害蟲以及小麥吸漿蟲等。因此,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很重要,要從根本上使病蟲害得到解決,確保小麥能夠健康生長。并且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降低根腐病發病的可能性。
2.1? 做好播種期的防治
為了促使地下害蟲、根腐病以及黑穗病減少,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拌種時需要加入殺蟲劑,之后進行攪拌。這樣做不僅能夠對蟲害的傳播速度進行很好的控制,而且種植成本也能夠相對減少。需要注意的是,殺蟲劑的劑量要掌握好,如果劑量太少,達不到殺蟲的效果,劑量太多,會對種子本身造成損害。為了減少小麥的病害,可以使用蕓苔素內酯、用氨基寡糖素。
2.2? 做好返青期和拔節期的防治
麥田雜草、白粉病、紋枯病以及根腐病是這一時期比較常見的病害,殺蟲菌和除草劑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并且防治效果也較好。需要注意的是噴藥的過程中要結合環境進行分析,為了確保藥效達到最好,最好的溫度是在 10℃以上[5]。同時,為了避免藥物的殘留,對藥物的劑量也要把握好。
2.3? 做好抽穗期的防治
紋銹病、麥蜘蛛以及白粉病是抽穗期常見的病害,主要用殺蟲劑和殺菌劑進行噴灑,噴藥的時間應在小麥抽穗20%~70%這一時段。如果防治效果好,小麥的粒重會提升。防控的措施主要是三唑酮乳油、植物生長調節劑。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減少抗藥性產生以及真菌毒素污染,需要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品種。
3? 結語
為了提高小麥的總體生產產量,需要在小麥各個生長時期采取科學的種植措施,不斷總結優化技術,對各種病蟲害提前防治。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時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藥劑,實現綠色種植,為人們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參考文獻
[1] 李琴.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在小麥種植中的應用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6):114-115.
[2] 王海霞.小麥的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20(13):70.
[3] 耿問好.試論小麥病蟲害防控中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J].農家參謀,2020(10):95.
[4] 祁立新.小麥高產種植過程中全程植保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119,122.
[5] 欒兆木.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家參謀,202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