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志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長沙 410000)
(1)項目簡介
徐州市某地鐵車站鄰近市政府,周邊為商務區,高樓林立,環境敏感。1號出入口需下穿市政主干道,出入口過路通道段采用土壓平衡矩形頂管法施工。通道長52.5 m,預制鋼筋混凝土矩形管節外輪廓為7×5 m,壁厚0.5 m,每段管節長1.5 m,共設35段,如圖1所示。

圖1 縱斷面示意(單位:cm)
(2)地質水文條件
現場位于黃、淮河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通道管頂覆土厚度3.76~4.37 m,頂管處于地下3.76~9.37 m之間,地層自上而下主要為1-1層雜填土、2-4-2層粉質黏土、2-5-3層粉土、2-5-4層粉土、2-6-3層粉砂。頂管穿越的地層主要為粉土層,少部分穿越粉質黏土和粉砂層。地層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巖土力學參數
地下水分別為上層滯水和潛水。上層滯水水位埋深2.0~5.5 m,潛水水位埋深5.5~8.5 m,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動態季節性變化顯著。
(3)管線情況
對頂管影響較大的主要地下管線:道路中央分隔帶內有1根φ120 cm承插型鋼筋混凝土污水管,與頂管垂直,距頂管頂凈距約40 cm;沿頂管上方縱向有1根φ30 cm中壓燃氣鋼管,與頂管頂凈距約190 cm。
(1)計算模型和參數
通過數值假定和力學模擬建立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其中,1為頂管隧道,2、3分別為污水管和燃氣管道。模型物理力學參數見表2。

圖2 土體管節模型(單位:m)

表2 模型力學參數
(2)地層變形計算
頂管施作完成后地表沉降云圖見圖3,各特征斷面地表沉降見圖4。沉降最大值出現在距離始發井0 m的斷面,沉降峰值-9.61 mm;在頂管施工前10 m、后15 m范圍內,地表沉隆值變化較大,且頂管經過時不同斷面隆起峰值基本穩定在3 mm以內,小于規范值10 mm。

圖3 豎向變形云圖

圖4 特征斷面地表沉降曲線
(3)管線位移分析
管線豎向位移和地表變形規律基本一致。在頂進至管道斷面前污水管道產生隆起,最大值1.98 mm,通過后管道緩慢沉降,最大值-3.92 mm。燃氣管道隆起極值2.19 mm,沉降極值-5.93 mm。變形最大值均小于設計值10 mm;差異沉降量分別為0.002 9%與0.008 5%,亦小于規范設計值0.25%。
(4)結果分析
基于各種邊界條件和數值假定建模分析得出的結果偏于安全。實際上,開挖面完全的壓力平衡很難達到,同時背土效應的存在,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施工中,更需要總結經驗、貼合實際,分析可導致沉降的各種原因,借助監測手段,針對性采取各種綜合措施,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和管線變形。
矩形頂管機頭、管節上表面為水平面,上部土體的卸載拱作用不明顯,部分土體坍塌覆于頂管機或管節上表面,在摩阻力作用下向頂進方向發生壓縮變形或移動,為矩形頂管特有的“背土效應”[1]。根據以往工程經驗,背土最容易在機頭前端產生,若處理不及時,或泥漿套失效,可延伸至管節,導致連續、繼發性背土產生。背土前方隆起,后方沉降,并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按照Peck公式的假定,在不考慮排水固結和地層時間效應的前提下,地表沉降槽體積等于地層損失的體積。地層損失主要體現在開挖面、機頭后方、始發與接收端。
(1)開挖面破壞了地層原有平衡狀態,引起地層損失和擾動周邊土體、地下水位變化,土體剪切破壞、重塑、再固結。地層損失與土艙壓力、頂進速度、出土量等有關。
(2)機頭后方開挖土體與管節之間存在2 cm間隙,通過注入觸變泥漿填充。若泥漿注入不及時,或膠體性能、觸變性能差,水分快速散失而發生聚沉和離析,無法起到支撐地層的作用,則機頭后方發生急劇沉降。
(3)始發與接收端,一方面易因洞口密封不嚴發生滲漏,導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始發或接收狀態未及時建立土壓平衡或土壓平衡失效。二者均可導致地層損失。
本工程穿越的飽和粉土、粉砂層,液化等級中等,頂管導致周邊土體不可避免地經歷液化-再固結循環。液化后重固結的體積變化也會直觀反映到地面的沉降;每段管節頂進到位,需安裝新的管節,退回主油缸,若已頂進機頭、管節與土體摩阻力不足以平衡開挖面土壓力,則會導致機頭和管節后退,前方土體變形下沉;現場施工中,頂進是否連貫、工序銜接是否緊密,甚至作業人員技術水平,均影響沉降控制效果。
(1)圍護結構及端頭加固
為降低始發、接收風險,降低水土流失,將始發、接收端基坑圍護結構鉆孔灌注樁加止水帷幕的設計優化成φ850@600SMW工法樁,并采用縱、橫向搭接的滿堂三軸攪拌樁進行端頭加固,見圖5。

圖5 圍護結構優化及端頭加固(單位:mm)
始發階段,無需破除洞門圍護結構,刀盤頂到SMW工法樁,拔除H型鋼,啟動掘進,可快速建立土壓平衡;接收階段,刀盤頂到接收端SMW工法樁,拔除H型鋼,前殼體快速到達接收洞門橡膠簾布,達到保壓的目的,降低施工風險。
(2)管底加密注漿孔
根據本工程易液化地層特點,在每段管節底部增設2排,共16個半透注漿孔,見圖6。

圖6 管節底部注漿(單位:mm)
在頂進過程中,根據監測數據反饋,可及時打穿半透孔,加密壓注濃稠的膨潤土漿液,提高土體黏粒含量,降低可液化性能。若液化、管節整體下沉趨勢較為嚴重,則將半透孔作為洞內地基加固的孔道,往土體內注入半惰性漿液,提高地基承載力,消除液化。
頂進完成后,通過半透孔向下打入花管,壓注水泥漿液,整體加固地層,控制工后沉降。
投入到本工程的頂管主機及主推進系統,制造費用約1 400萬元。兼顧對本工程的適應性和類似工程的通用性,采用模塊化、信息化設計。
(1)刀盤和攪拌棒
采用國內相對成熟的圓形刀盤,6刀盤組合,開挖面積34.81 m2,切削面積31.85 m2,切削率91.5%。殼體前端均布斗齒110個,起輔助切削作用。刀盤結構采用輻條式,對刀具、刀盤進行加強,應對可能存在的建筑垃圾、漂石等異常地質,見圖7。

圖7 刀盤配置
在刀盤背面、隔倉面板設置主動和被動攪拌棒共48支,總攪拌面積29.07 m2,攪拌率83.5%,可起到較好渣土攪拌和土體改良效果。
每個刀盤均采用3臺30 kW變頻電機驅動,可實現帶載啟動,無級調速。通過PLC實現每個刀盤轉向及轉速單獨、靈活控制。通過不同的刀盤轉向、轉速組合,能輔助實現機頭姿態微調功能。
(2)螺旋出土器
整機設置2個直徑550 mm螺旋出土器,理論出土量可達80 m3/h。出土器尾端設置液壓平板閘,中部設泥漿注入管路,防止噴涌。
(3)PLC 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是頂管設備的中樞,由人機界面、控制單元、執行部件、傳感器等部分組成。PLC系統采用分布式IO控制網絡,主控室設置于地面。土艙壓力、刀盤轉速和方向、機頭姿態等參數及主頂推系統油缸行程及頂力,均實時反饋至主控室。操作司機根據各種數據和姿態的反饋,可快速響應、及時調整掘進參數。
(4)防背土設計
前殼體頂部,增設橫向通長注入槽,保證觸變泥漿連續、均勻分布于殼體頂部。
沉降監測是判斷頂進技術措施是否合理、優化施工參數、采取各項控制措施的科學依據。因本工程埋深淺、地層自穩性差,監測斷面沿頂進軸線5 m間距加密布置,燃氣、污水管線加密設置深層監測點;加大監測頻率,及時將監測結果反饋給操作人員動態調整掘進參數,并指導各部位注漿。
觸變泥漿在頂管施工中起到潤滑減阻、填補和支撐地層的作用。根據高毅等[2]“整體背土效應”概念和預判理論,在工程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減摩措施的實際性能是影響整體背土效應的關鍵因素。
在不同的地層、部位、工況下,靈活調整觸變泥漿水、膨潤土、CMC、純堿、PHP等材料配比,以達到理想性能,并掌控好注入量和注入時機[3-5]。
(1)前殼體頂部防背土泥漿,殼體與地層間無空隙,小流量、持續注入,主要保證較好的流動、分散、減阻性能。
(2)后殼體與第一管節連接處,隨著管節頂進,管節與土體間形成約2 cm間隙,需持續注入泥漿填充。注入速率在理論注入速率的2.1~2.8倍為宜,泥漿性能以滿足快速填充、支撐地層為主,粘度大于25 s,比重大于1.2。
Across the Atlantic,Dr.Donald Ross,who trained under Lord Russell Brock,performed the first heart transplant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patient,a 45-year-old man,survived for 46 days before succumbing to infection.He performed 2 more unsuccessful transplants before a moratorium was declared[53].
(3)頂進過程中管節壁后注漿采取壓力與注入量雙控,確保觸變泥漿保持一定壓力降低地表沉降,同時避免引起背土效應。
4.5.1 設定原則
掘進參數設定原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掘進過程中地層豎向位移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二是保證既有管線安全;三是提升掘進效率[6-8]。
4.5.2 參數設定
(1)土艙壓力值設定
土艙控制壓力包括土壓力、水壓力、預備壓力。
①土壓力:采用朗金理論計算土壓力,根據地表監測情況在限值內動態調整。
靜止土壓力:σx=k0×σz=k0×γh
被動土壓力:σp=σz×tan2(45°+φ/2)+2ctan(45°+φ/2)
式中:σz為深度z處的地層自重應力;c為土粘著力;φ為地層內摩擦角。
②水壓力:σw=qγh
式中:q為經驗數值,砂土 q取0.8~1.0,黏性土 q取0.3 ~0.5;γ 為水容重;h為地下水位距離刀盤頂部高度。
③預備壓力:按施工經驗,在理論計算的基礎上再考慮0.1~0.2 kPa預備壓力。
(2)推進系統與出土系統參數設定
地層敏感,原則上采用滿艙建壓掘進模式維持開挖面壓力平衡,主要掘進參數設定:推進速度20~25 mm/min,出土量38 m3/m,刀盤轉速0~1.5 r/min,刀盤最大扭矩570 kN·m。推進速度、推力值聯合控制。
(3)姿態控制與糾偏
矩形斷面糾偏困難,過程中頂進姿態控制尤為重要。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頂管機前重后輕,有栽頭的趨勢,需根據地層抬頭始發;二是勤糾偏、緩糾偏,以免造成管節破壞和過度的地層擾動;三是定期校核激光導向精度。
頂管機主要控制前后殼體之間的糾偏油缸進行糾偏。前殼體重量遠超后殼體,糾偏時容易出現前殼體未動而后殼體向相反方向位移的情況。為解決該問題,將后殼體和相鄰幾節管節用型鋼縱向連接成整體,增加后殼體配重,保證糾偏精準控制[9-11]。
4.5.3 參數修正
掘進參數動態調整,根據推進速度、出土情況、頂進姿態、監測成果及時進行相應調整,確保成形通道質量、地表沉降及管線安全[12]。
由于各種因素,局部沉降超限無法完全避免。對應超限地層損失,提出“地層補償”概念,其原理是結合監測值,利用土砂泵將流塑狀濃泥通過管節預留孔強制注入沉降土體,補償地層損失,將沉降部位抬起。
(1)機頭及管節止退
在始發托架上安裝止退架,防止管節安裝過程中機頭在掌子面水土壓力作用下回縮,進而造成地表沉降。
(2)管節承口鋼套環防滲
管節制作完成后在鋼套環與砼接口處涂刷環氧樹脂,對可能存在的滲水通道進行封堵。
(3)始發接收措施
頂管始發、接收階段洞門土體失穩的風險大。施工中加強端頭加固質量,提前降水,始發時土艙及早保壓,接收前3環在機頭周邊注入濃泥、聚氨酯等材料,接收時利用鋼絲繩拉緊壓板,現場備足應急物資以確保施工安全。
大斷面矩形頂管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敏感環境、軟弱地層、超淺覆土、下穿高風險管線等復雜條件下地下管廊、過街通道、地鐵出入口等方面建設。通過建模分析、設備選型優化、高頻率量測反饋、頂進參數動態優化、控制措施協同聯動等手段,較好控制了地表沉降和管線變形,安全、優質、高效完成施工任務,對類似工程有較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