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沖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控制工程學院 于馥源 鄭州輕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縱觀全國,東部地區農村工業化程度較高,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普遍比較強,而中西部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則普遍滯后。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多措并舉力圖全面消滅貧困村,農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以政策方向為主導,以產業扶貧為機遇,以政策機制為保障,以特色農業種植與加工、農村電商和鄉村旅游等為主要發展方向,逐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集體經濟。如何破解發展難題是當今農村面臨的首要問題。目前仍存在許多需要改正的問題。雖然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整體還是處于打基礎的階段。
泰山村以當地文化為基礎,引入知名旅游項目千稼集,通過發展旅游業推動經濟發展,同時與河南著名旅游公司千稼集合作,建造了著名的千稼集大景區,并且帶領村民打造出上萬畝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通過村民集中的耕作,管理上的不斷精進,進行綠色蔬菜的培養與售賣,并發展現代化高新型養老產業,成功的起到了現代化養老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在2016年之際,泰山村與上海著名養老集團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兩方將在泰山村本地共同打造現代化高新型鄉村養老范樣,建造可同時滿足5000名老人的大型鄉村養老項目,打造出“城市老人返鄉養老”特色示范村。泰山村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
通過對泰山村當地村民的調研采訪,實地觀察,發現泰山村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符合經濟學規律,還擁有自己的特色:泰山村在發展之初確立了“林業立村、生態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強村”的發展思路,同時積極開發泰山村本地的特色旅游資源。由于每個村的文化底蘊、歷史都不同,通過建造文化和生態為一體的模式,將優秀的生態和高質量的服務結合,把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轉化為生產力,把鄉村文化底蘊以及青山綠水變成真正的社會經濟效益,由此探索出泰山村獨具鄉村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也可以為在鄉村振興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出貢獻,積極響應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號召,對早日實現中國農村、農業現代化具有非凡的重要意義。
運用統一的問卷向被調查者了解情況。本次發放問卷數量150份,實際收回問卷數量140份,有效問卷140份,并對問卷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搜集各種文獻資料、摘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調查者根據調查目的、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借助科學觀察工具,有計劃地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進行直接感知的方法。
結合數據分析可知,以“村企業和社會資本共同撬動”收入增長模式可行性較高,以這種方式建議村企業進而提高收入后,為使得村企業具有持續性,村民不斷包裝和發展村企業,從而持續消費,間接擴大整個村子的內需,最終拉動國內大循環。
調查數據來自于務農、旅游服務、在外打工、村委會成員、飯店職員、賓館員工以及游客,其中大多數為旅游服務業以及打工相關人員,其工作結構不再是以傳統發展農村的務農村民為主,側面反映其勞動力結構的迅速轉變,在幾十年前,泰山村還是發展落后的農村,其滯后性遠近聞名,能有如此大的提升,這與當地的發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是息息相關的,作為發展較為先進的示范村而言,泰山村無疑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其大力發展服務業,并吸引到了大量的外來人才,有效的實現人才引進,這正是發展較好的重要原因。
被調查村民多為中老年人,青壯年較為缺乏,符合當今農村普遍的年齡結構分布,也進一步說明中老年人成為了村子發展的主要勞動力,對于村子總體產值產生了強大的積極貢獻力,對于現有人才,提供相關培訓或者福利政策對其予以關注,做好人才培養保留人才;也要多多出臺各項措施,吸引相關管理與領導經驗的有志之士,加強對于外來人才的引進。
經過調查發現,相信村企業與社會外部力量結合能帶來居民家庭經濟水平增長的占比為絕大多數。這表明社會外部力量的加入確實帶來了經濟上的增長,給了人民相信此收入增長模式的信心,同時也反映了村企業與社會外部力量結合這一路徑是泰山村本地村民的收入增長的一條明路。需要泰山村的村民們攜手堅定的走下去,創新的發展未來。但仍有33.23%的村民覺得此模式有待考究,反映了此模式仍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使其促成全村村民共同繁榮,使這些仍然保持考究態度的村民消除疑慮,共同加入到村企業與社會外部力量合作建成的企業中,從而達到整村和諧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有極小一部分的人認為此種模式沒有公信力,還需要自己的努力去開辟更多的路徑,這種想法是值得支持與鼓勵的,但如果大多數人支持此模式并以此模式已經帶來了顯著的效果,那么這么一小部分人也應該多加考慮此模式,以融入大環境中,但并不代表只認同這一條路,其他路徑予以考慮。但仍需要腳踏實地,先踏實發展,有了足夠的實力再去考慮其他可能。
數據很清晰地表明了大多數人愿意接受與社會企業合作建立村企業來增加收入。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從該企業的產業規劃中進一步看到村民對于與社會企業合作的接受度很高。第一步就是,引入知名旅游項目千稼集。河南千稼集農業旅游觀光有限公司與泰山村合作建設了千稼集大景區,通過對“民國風情”“原味鄉村”“激情歲月”三主題,合理布局多樣化的主題業態,同時向游客顧客提供親身體驗深厚的中原歷史文化和濃厚的鄉土風情的機會。村企合作建造了上萬畝的高效率農產園,從食品的源頭上去保證千稼集景區食品的安全質量。另一計劃則為與上海著名養老集團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發展現代化高新型養老產業。讓前來養老的老人體驗到家的感覺,盡情的感受鄉村氣息,同時這里還有護工精心的照料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科學健康管理。
幾乎所有人加入村企業后,經濟條件有了提升的趨勢,甚至部分村民經濟條件已有明顯提升,足以展現“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共同撬動模式”的成功。泰山村并沒有完全依賴政府的援助,而是獨自地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本著“依靠群眾發展、關心群眾生活、群眾的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原則,以孝治村,生態富村,文化強村,旅游活村,科技興村,9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泰山村終于成為家富、村美、民樂、人和的新農村建設“樣板間”。
我們走訪發現,泰山村在實現高度的物質城鎮化的同時,還實現了凌駕于物質之上的精神城鎮化。優秀的文化底蘊推動了泰山村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走在泰山村的街巷上,你會發展兩邊放置有許多刻標語的石碑,村民們親切地將它們稱為“文明之石”。“窮則變,變則通”“致富以思源”等石刻標語展現了泰山村發展的心得與經驗。現在的泰山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環境優美,經濟結構穩定、社會和諧繁榮、人民生活幸福,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如果把泰山村打造為新農村建設的模板,把泰山村經驗分享給全社會,那么更多的村莊將會走上富裕的道路。
泰山村作為村企業與社會資本合作成功的典型,它的發展模式值得廣大發展遲滯的農村借鑒。首先是村民對于社會企業的信任度,村企業投資力度,國家政策指引,村領導積極探索,引入社會資本,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泰山村引進國內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過文旅產業助力村莊發展。合作經營打造萬畝高效農業產業園,夯實產業基礎。開發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營商環境佳,村民保障高。
增加國家專項政策支持,村領導集體管理,大力引進人才,提升村領導集體激勵政策,加強對于村領導集體培訓考核,增強農民對于集體經濟的認識,提供相應福利政策,制定各項政策與措施保證外來商戶的合法權益,完善村企業監督管理辦法,確定發展方向,局部地區可實現多方面發展,盤活現有資產。
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鄉村資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農村土地資源效率未充分發揮。鄉村發展離不開城市資源的推動,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吸聚城市中的社會資本下鄉,帶動城市的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與鄉村豐富的勞動力、土地資源稟賦相結合,實現“城鄉融合”“產業融合”與“戶企融合”,走融合發展之路。泰山村的脫胎換骨便證明了社會資本下鄉會給鄉村發展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村企業與社會資本融合是一條值得借鑒的發展路徑。

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是“大”。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眼光放于全地域、全要素,打通城鄉兩大空間通道,由此形成大循環、大流動、大市場。
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