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虹
[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第八師石河子市(以下簡稱“師市”)地處新疆天山北麓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的瑪納斯河流域內,屬于天山北坡經濟帶,地理坐標東經84°58′~86°24′、北緯43°26′~45°20′,東西最寬115 km,南北最長202 km,轄區土地總面積6 007.29 km2。地形總的趨勢是南高北低,依次有高中山地形、中低山地形、低山丘陵地形、山前傾斜平原地形、沖積洪積平原地形、風成沙漠地形6種地形地貌單元。氣候類型屬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均氣溫7.6 ℃,年極端最低氣溫-42.2 ℃,年極端最高氣溫43.1 ℃,年均降水量213.7 mm,年均蒸發量1 535.4 mm,災害性氣候主要有春旱、倒春寒、干熱風。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部署,全面推進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制定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水土保持規劃(2018—2030年)》。
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及遙感資料,師市土壤侵蝕類型有水力、風力侵蝕,以風力侵蝕為主。水土流失面積1 051.19 km2,占師市總面積的17.5%,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28.45 km2,風力侵蝕面積922.74 km2。水力侵蝕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2.2%,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區、沖洪積扇下部及河道兩側、平原水庫下游受洪水影響較大的地區。風力侵蝕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87.8%,主要分布于沖洪積平原區,較為嚴重的地區包括與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相鄰的下野地灌區及莫索灣灌區。各侵蝕強度中,輕度侵蝕447.81 km2、中度侵蝕518.36 km2、強烈侵蝕83.19 km2、極強烈侵蝕1.83 km2,分別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6%、49.3%、7.9%、0.2%。師市水土流失類型及強度統計見表1。
表1 師市水土流失類型及強度統計
師市是自治區、兵團重要的糧、棉及輕紡產品生產基地,經過70余年的開發建設,在昔日的荒原上建成了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大型聯合體,以人工綠洲生態取代了荒漠生態。水土保持工作經歷了從單項治理到綜合治理、從分散治理逐步發展到按小流域集中連片治理、從單純治理轉向預防為主、從防護性治理轉向開發性治理的過程。水利工程體系不斷健全,在防洪治沙和防止風蝕、水蝕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防風治沙體系逐步完善,防護范圍不斷擴大,總結出了以沙漠防風固沙林、防風固沙基干林、農田防護林、人居綠化防護林為主的四級生態綜合防護體系,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建起了一道綠色屏障,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局面;防洪護岸工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改良鹽堿地力度加大,防治鹽堿化措施加強;初步建立了監督執法體系,基本形成了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監督執法網絡。師市的水土保持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重治理、輕管理現象,治理投入不足,監測、監督管理不到位和力度不夠等問題也比較突出。
依據師市水土流失分布和強度、治理現狀及存在問題,在水土保持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及發展目標,制定近遠期規劃目標。
(1)到近期規劃水平年2025年,基本建成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基本實現預防保護,重點防治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進一步趨向好轉。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10.71 km2,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有所下降,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林草覆蓋面積有所增加,新增減少土壤流失量42萬t。
(2)到遠期規劃水平年2030年,全面建成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與監管體系,實現全面預防保護,重點防治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 178.57 km2,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大幅減少,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林草植被得到保護與恢復,林草覆蓋面積有相當程度的增加,新增減少土壤流失量234萬t;水土保持設施運行維護到位,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持續提高。
根據《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及《全國水土保持區劃(試行)》,師市屬于國家劃定的天山北坡人居環境農田防護區(Ⅱ-3-2rn)。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中,屬于兵團劃定的準噶爾盆地南緣人居環境農田預防區(Ⅱ-3-2rn-BT2)。在上位水土保持區劃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原則,將師市劃為4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區(見表2),由南至北分別為:Ⅰ區(南部高中山水源涵養生態維護區)、Ⅱ區(南部低山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Ⅲ區(中部平原農田防護區)和IV區(北部沙漠邊緣農田防護防沙區)。
表2 師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分區
3.2.1 南部高中山水源涵養生態維護區
該區土地總面積772.97 km2,海拔1 500~3 000 m,地貌以高、中山為主,水土流失面積為21.46 km2,全部為輕度侵蝕。草地面積大,人類活動以放牧為主,天然草場破壞面積較大,草場退化,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功能日趨下降。過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是該區最主要的問題。
防治方向:通過加強封育、輪牧管理,采取補植、增肥、改良草種等措施,依靠山區天然降雨減緩草場的退化,提高山區草原植被覆蓋率,減少產匯流區的入河泥沙,提高草原的水源涵養功能。
3.2.2 南部低山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
該區土地總面積139.14 km2,海拔1 000~2 500 m,由南向北地形坡度變化較大,水土流失面積為22.8 km2,以輕度侵蝕為主。沖洪積扇中上部坡度大,降水后裸露、松散地表容易形成面蝕,局部較為強烈,尤其河道及沖溝處地表有明顯下切。豐水年瑪納斯河、寧家河洪水會對河道及下游造成一定沖蝕。
防治方向:增加山區的林草覆蓋度,對于主要產匯流及水土流失嚴重、防洪措施不完善的溝道實施綜合治理措施,通過修建溝道防護措施減緩溝底坡度,抬高溝道侵蝕基準面,同時實施綜合攔蓄措施,布設水土保持林草,提高溝道林草覆蓋度。
3.2.3 中部平原農田防護區
該區土地總面積2 166.32 km2,水土流失面積88.78 km2,以輕度侵蝕為主。該區主要位于沖洪積扇下部的沖洪積平原區,地面坡度較緩,植被覆蓋度較高,降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較輕,因此水蝕主要發生在洪水期河道及其兩側、位于水庫下游的部分團場和連隊。此外,豐水年瑪納斯河、寧家河、巴音溝河洪水會對河道及其下游造成一定沖蝕。
防治方向:對于城鎮周邊,在城鎮、居民聚集處的綠洲周圍建立綠洲防風固沙林,保護居民區的生態環境不受風沙危害;對于灌區周圍,在耕地、農田等地完善農田防護林網建設,保護基本農田;對于鹽堿地,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減少土壤鹽漬化,提倡高效節水灌溉,推廣適宜鹽堿地的生物、化學及耕作技術,減少中低產田,確保灌區農地的可持續發展。
3.2.4 北部沙漠邊緣農田防護防沙區
該區土地總面積2 928.86 km2,水土流失面積918.15 km2,以中度侵蝕為主。該區靠近沙漠邊緣,各團場內部均有不同數量的沙地分布,每年有多次6級以上大風,風向西北,大風攜帶大量沙塵落入區內,存在土地沙化的潛在威脅。
防治方向:對于沙漠邊緣地帶,加強沙漠邊緣的防風固沙和過渡地帶自然植被的封育保護工作,結合團場的需求,實施經果林、防風林建設工程,確保人工綠洲的生態安全;對于沙漠綠洲內部,要加強綠洲內部退地減水的水土保持修復工作,改善農田防護林,加強人工綠洲內部的水土保護生態林、防風林和經果林建設。
(1)預防范圍。預防范圍包括:國家級、師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具有重要水源涵養、水質保護、防災減災、生態維護等水土保持功能的區域;師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并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小型侵蝕溝的溝坡和溝岸、主要河流(瑪納斯河、寧家河、巴音溝河、金溝河)的兩岸及水庫周邊。
(2)預防措施體系。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把生態自然修復放在突出位置,局部地區加強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對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以及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地區采取限制或禁止措施;對陡坡地開墾和種植地區采取限制或禁止措施,以及林木采伐、撫育更新管理措施;對山洪侵蝕溝的溝坡和溝岸、河流的兩岸和河漫灘地,以及湖泊和水庫周邊地區采取禁止或限制等措施;封育措施包括封禁、林草植被撫育更新、輪封輪牧、網圍欄、人工種草、草場建設、舍飼養畜等;治理措施包括對局部區域水土流失采取的林草植被建設、工程固沙、山洪侵蝕溝治理、村鎮(居民駐地)垃圾和污水處置設施建設、人工濕地河岸溝道過濾帶建設及其他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
(1)治理范圍。治理范圍以復核劃定的國家級、自治區級及兵團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為主,包括水土流失嚴重,具有重要的土壤保持、攔沙減沙、蓄水保水、防災減災、防風固沙等水土保持功能區,水土流失程度高、危害大的其他區域,以及集中連片,具有一定規模的水土流失區。
(2)治理措施體系。水土流失治理實行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與耕作措施優化配置,形成多目標、多功能的小流域綜合防護體系。針對各分區特點,采取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采取谷坊、溝頭防護、攔沙壩、護岸、防洪堤、人工沙障等工程措施,以及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經濟林、水土保持林、改良草場、城市周邊綠化美化等林草措施。
在師市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對監測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并充分利用已有水文站點、山洪災害監測點、水質監測點等資源,建立覆蓋全市的水土保持數據采集系統、信息處理系統和信息傳輸系統,以及配套的水土保持數據庫。規劃擬定設置兵團水土保持監測分站——第八師監測分站1個、監測保護站點2個[即150團監測保護站、夾河子水庫監測站(已有站點)]。動態監測項目包括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監測和生產建設項目監測(包括工業集中區水土保持監測和城市拓展建設區水土保持監測)。
(1)重點預防項目。規劃沿142團、143團夏季草場邊緣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設置封禁,實施項目區為142團、143團和133團。規劃到2030年預防保護規模為454.48 km2,建設封禁圍欄155.32 km,建設瞭望塔36座、標識牌18塊。
(2)重點治理項目。治理侵蝕溝道(山洪溝)12條,治理面積292.1 km2;實施城鎮人居環境改良水保林建設,新增人居環境改良生態林61.02 km2,其中公園綠地21.54 km2,生產、防護、附屬及其他綠地39.48 km2;實施沙漠綠洲農田防護水土流失治理,新增防風固沙基干林47.55 km2,新增農田防護林87.66 km2,補植水保林2.55 km2;實現荒漠化治理面積443.92 km2。
在分析師市水土流失現狀的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劃定水土保持分區,因地制宜地對各個分區提出不同的水土流失防治布局,有針對性地制定預防、治理、監測等措施,為下一步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規劃實施后,每年可減少土壤流失量86.76萬t,年蓄水保水量859.59萬m3;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將得到全面控制;區域內荒山荒坡基本得到治理,植被覆蓋率和綠化質量大大提高,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和促進生態平衡;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小氣候和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改善,作物產量提高;區域景觀環境優化,自然災害減少,城鄉環境改善,人民收入增加。水土保持規劃的實施將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對區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穩定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