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
摘要: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加快推進,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性逐漸引起關注,人居環境整治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常熟市支塘鎮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已發展出較為成熟的生態村建設模式,極具代表性,本文以支塘鎮為例,根據支塘鎮千村美居工程的實際發展情勢,提出針對性的建設管理建議,以期為鄉村環境建設工作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人居環境治理;千村美居;地域特色
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顯著,隨著我國農村建設的迅猛發展,人們心中傳統的農村形象已悄然發生改變。此外,隨著我國城鄉共同發展的進程,現代城市的發展生活方式正逐漸從根本上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支塘鎮建設全面,成果突出,先后榮獲國家衛生鎮、國家環境優美鎮、中國非織造布及設備名鎮、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范鎮等稱號。
1 ?千村美居工程概況和現狀
2020年度,該鎮啟動千村美居創建工程(以下簡稱233工程),積極和市專辦對接,吃透驗收標準,合理安排驗收時序,實地踏勘督促指導每個村組的創建工作,對拆違、宅前屋后規整、畜禽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重點把控,克服了新冠疫情、梅雨季節長、高溫等不可抗困難,實際開工127個,已通過市級驗收81個,驗收平均分84.21分。創建過程中堅持普惠原則,以提升村組基礎設施為主,截止目前,該鎮完成道路新建、拓寬45267m,河道清淤疏浚27626米,拆除違章建筑66022m2,新建公廁86只,新建停車場17918m2,村莊新增綠化89933m2。
2 ?千村美居工程主要做法
鎮創建辦在“千村美居”工程創建工作推進中,注重上下協同、部門聯動、村民參與、經濟實用,具體做到: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部門工作責任。充實該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千村美居”專班力量,加強對全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的組織、協調、指導、督促、考核等工作,各村書記擔任各村233整治領導小組組長,作為第一責任人抓好各村的233建設推進工作,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及班子成員分別聯系掛鉤1個行政村,協調督促“233”整治工作開展,宣傳、愛衛、建設、水利、國土等部門各司其職,積極協調處置相應問題;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根據村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農民生產方式與生活習慣,結合村莊人口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科學制定村莊整治年度計劃,優先整治貧困村以及村民最急需、農村最基本的設施和相關項目;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權益。通過政府幫扶、村民自主參與、社會資源投入等多方加持的方式,設立多主體共同謀劃、建立、管理、評價、分享的機制,共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提升;控制造價、杜絕浪費。項目建設前根據工程各自特點,通過仔細的前期調查,測算拆遷、管(桿)線遷移、綠化遷移等前期費用,避免建設過程中由于調查不仔細而導致前期費用的增加,在詳細勘查和測量的基礎上,通過方案優化比選,選擇筑路材料,控制工程造價,力爭達到工程經濟之目的,杜絕浪費及盲目超前行為,其次通過廢物利用以節省造價,譬如對村莊內部余留的磚、瓦加以收集利用,作為場地及步道的面層重新,對老路及建筑拆除的廢棄料經破碎處理,作為道路路基重新加以利用等。
3 ?千村美居工程中的困難
該鎮千村美居的環境管理內容,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高層規劃有待加強。當前千村美居的環境規劃的整體工作還尚在前期探索階段,發展任務非常艱巨,需要高層有關部門的有效引領,這對高層的整體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強提升規劃的科學性、整體性及可持續性。群眾參與度有待提升。當前由于千村美居環境規劃工作中,有關群眾參與的引導機制還不健全,群眾自主積極主動參與環境治理工作的熱情度有待提升。如部分群眾環衛意識薄弱,隨意丟棄垃圾的現象屢有發生,不能夠尊重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再如農村修建廁所工作落成后,群眾卻仍然使用傳統廁所;還如部分群眾尚無污水處理概念及意識。保障體制有待完善。當前有關環境保護設施的長效運管機制尚不完善,政府對于環境規劃保護的投入、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環境治理的評估、監督機制有待健全。資金投入壓力較為突出。由于鄉村地區的資金早血能力較差,而當地的環境規劃保護基礎設施尚不完備,還需要大量長期的資金投入建設,若僅依靠政府單主體投入,政府資金投入壓力十分重大。
4 ?千村美居工程展望和建議
為更好地開展推進千村美居治理工作,本文根據支塘鎮千村美居工作的現存問題,提出以下發展建議:提升思想認識。要全方位了解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深遠意義和急切需求,關注突出矛盾和主要環境,針對性治理,整體性整改,貫徹落實當前提出的鄉村環境垃圾處理、改建廁所、污水整治的三大要求,全面補齊短板,加快推進該鎮環境整治工作。堅持科學規劃。環境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立足深遠,進行科學性、可持續性的規劃。具體結合各村的不同實際情況,有理有度地制定環境治理任務和目標,逐步落實、逐個突破。如當地整體規劃預期后期將會實行部分村莊撤并,則當前應將治理的主要資源集中在規劃保留的村莊,對于其余將予撤并的村莊,則主要以滿足居民基本需要為主。營造良好氛圍。環境整治工作內容不僅包括硬環境,還包括軟環境,二者缺一不可,均十分重要,軟環境中的重要內容包括社會氛圍,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激發居民的使命感,進而鼓勵居民群眾自覺積極主動參與環境整治工作,加大典型的宣傳力度、成功經驗的分享傳播力度等手段,對營造良好的環境治理氛圍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岳小萍.農業經濟發展中優化生態環境的作用[J].鄉村科技,2019(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