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宣
摘要:在再生稻的種植過程中,種質資源的再生力是影響產量的關鍵因素,為了有效的提高再生稻種植產量,需要篩選出高產種質資源,并對高產群體產量構成進行分析,探究影響再生稻種植產量的因素,為再生稻高產種質創新與選育提供理論依據。本文將闡述再生稻高產種質資源篩選方法,對再生稻高產群體產量構成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提高再生稻種植產量。
關鍵詞:再生稻;高產種質;資源篩選;高產群體
1 ?前言
在我國,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超過一半的居民都將稻米作為主食。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市場對糧食作物的需求量也進一步增加,為了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必須有效的提高水稻種植產量。種植再生稻能夠對土地進行高效利用,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的種植模式,能夠有效的提高稻田復種指數,能夠在保證水稻質量的同時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我國推廣再生稻種植模式,對于提高水稻產量,保證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 ?我國再生稻種植現狀
在我國目前的再生稻種植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缺少再生力強的種質資源,嚴重影響再生水稻種植的發展。對于再生水稻種植而言,水稻的再生力是影響再生季腋芽萌發的重要因素,與再生季的水稻產量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為了有效的提高再生水稻種植產量,必須選擇具有較強再生能力的種質資源。在以往的再生稻產量構成研究中,可以得知,有效穗數是影響再生水稻種植產量的最大通徑系數,排在第二位的系數是穗實粒數,而排在第三位的系數則為千粒重,這樣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再生稻高產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因此,我們需要做好再生稻高產種質資源篩選,并分析再生稻高產群體產量構成。
3 ?再生稻高產種質資源篩選及高產群體分析
3.1 ?試驗方法
第1年的3月25日,對實驗材料與對照材料進行播種育秧,并在4月26日進行移栽。第2年的3月19日,對實驗材料與對照材料進行播種育秧,并在4月20日進行移栽。兩年的試驗均采用單穴單苗的種植方式,種植4行,每行5株,行株距為20cm×20cm。水稻的收割選擇人工收割方式,田間管理與常規再生稻一致。
3.2 ?測定項目
在試驗過程中,需要測定的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田間性狀。根據頭季稻與再生季稻的生育期,在成熟之前隨機抽取5株,測量株高。第二,考種。在成熟的頭季稻和再生季稻中各隨機抽取5株,收割后帶回實驗室進行考種,觀察水稻的穗長、有效穗數、每穗穎花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以及千粒重等。對于測定項目獲得的原始數據,錄入Excel進行整理,再使用SPSS21.0軟件進行描述統計,并分析數據相關性。
4 ?再生稻高產種質資源篩選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對照品種頭季稻平均單株產量為38.00g,再生稻平均單株產量為15.20g,以超過產量的5%為標準,可以將高產種質定義為頭季稻產量在40.00g以上,或再生稻產量在16.00g以上。根據2年的產量數據,篩選實驗材料的單株產量,可以獲得2年表現一致的高產種質,這些高產種質的形狀與產量在試驗過程中表現穩定,可以應用到以后的水稻育種中。如果為雙季高產種質,可以進行水稻再生力基因挖掘與再生稻高產育種。
5 ?再生稻高產種質群體產量構成分析
5.1 ?高產種質產量構成因子與相關性
對于頭季稻而言,影響其產量的因素包括有效穗數、每穗穎花數、每穗實粒數以及結實率。對于再生稻而言,影響其產量的因素同樣包括有效穗數、每穗穎花數、每穗實粒數以及結實率。而每穗實粒數會受到每穗穎花數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有效穗數的影響。因此,我們無法根據單相關系數來判斷這些數據對產量的影響,需要進行通徑分析。
5.2 ?產量構成因子與產量通徑分析
在高產種質產量構成因子中,每穗穎花數對頭季稻和再生稻產量的影響最為明顯,直接通徑系數為頭季稻0.98、再生稻0.92,有效穗數對產量的影響次之,而千粒重與結實率對產量的影響最小。因此,為了提高再生稻種植產量,需要重視每穗穎花數與有效穗數的提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采取科學的種植管理方法發,提高每穗穎花數,與此同時,還要提高腋芽萌發率與存活率,獲得更高的有效穗數,最終實現總產量的增加。
5.3 ?核心種質與產量的相關性
分析水稻核心種質與產量的相關性,水稻總產量與頭季稻和再生季稻產量之間為正相關。在全部種質方面,再生季稻與頭季稻產量之間為正相關。在高產種質方面,再生季稻與頭季稻產量為負相關。因此,為了提高再生稻的產量,需要在提高單季產量的同時提高頭季稻與再生稻產量。
6 ?結語
通過對再生稻高產種質資源篩選,并進行高產群體分析,可以確定,為了獲得更高的再生稻產量,需要提高每穗穎花數和有效穗數,同時需要調整育種方向,追求周年高產。
參考文獻
[1] 李貴勇,譚麗明,劉玉文,等.再生稻的產量形成及其高產群體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5(4):577-583.
[2] 林文雄,陳鴻飛,張志興,等.再生稻產量形成的生理生態特性與關鍵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4):392-401.
[3] 張建福,朱永生,蔡秋華,等.再生稻凈光合速率與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水稻科學,2011(1):103-106.
[4] 徐富賢,熊洪,張林,等.再生稻產量形成特點與關鍵調控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15(9):170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