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豪 曹孝洋
摘要:對未來進行預測判斷是人在進行有意識的能動行為的前提。法律作為人造的社會規則,當然也包含了對未來的預測,這種法律預測也體現在由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契約中。當這種契約預測產生偏差時,便需要情勢變更原則對其進行修正。
關鍵詞:法律預測;契約;情勢變更
一、我們無時不刻預判未來
“判斷與決策是人類(及動物或機器)根據自己的愿望(效用、個人價值、目標、結果等)和信念(預期、知識、手段等)選擇行動的過程。”[1]我們無時不刻地在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預判未來。比如走路,通過大腦對肌肉下達命令,肌肉驅動機體,使得人從一個空間位置變換到另一個空間位置。這其中便包含了一個簡單的對未來的預測:人的目的是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結果就是人移動到了另一個位置。而這個處于未來的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結果,在人腦對肌肉下達命令的那一刻便已經是被人所預料到的,那么這個預測便是準確的預測,這個目的也就達成了。“人們對未知事件,依據知識、經驗,甚至毫無依據就表述出的一個猜測性陳述,就可稱為“預言”,這種做出預言的活動過程即是“預測”。這可視為是廣義預測的描述性定義。”[2]
小到人的吃飯睡覺,大到人類航空航天,只要存在有意識的能動行為,那么其中最基本的行為之一就是預測。而要做出復雜準確的預判,就需要對信息的全面把握和對客觀規律的準確認識。這不僅體現在自然領域,在社會領域中也是這樣。
二、法律的預測功能
霍姆斯在《普通法》中講到,“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對時代必然性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不管你承認與否,甚至法官和他的同僚所共有的偏見對人們決定是否遵守規則所起的作用都遠遠大于三段論。”法律的成長不能依賴于邏輯,而“經驗”不過是霍姆斯“因果關系”視角下法律生命的一環。[3]
盧埃林曾言,“法律是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法律,就是以當下的視角做出的對未來行為的預測規制。法律始終是在它所制定以后的事件中發揮作用的:一方面,它預測事態在未來的發展,經過考慮后作為立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未來的事態又以現行的法律為依據,法律參與者則依照法律來做出自己的安排。當下現行的法律與未來將要完成的事態相輔相成,“明天”與“今天”互為因果,互相影響。
法律已經規劃好了大部分人類社會發展的路徑,社會中的個體到整體,無一不都應在這條路徑上按部就班。當然這都是理想狀態,事實上,不僅立法者對未來的預測有局限性,而且在法律的執行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導致法律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期待。
三、契約的法律預測屬性
就法律而言,其本身就是一個大的契約,它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對于某個或多個共同目的的積極追求,是社會中各方參與者的總體協定。既然法律帶有預測的功能,那么契約也可以被看作是訂立契約的各方對未來事項的共同預測。當事人存在某種想要在未來達到的目的,而實現這個目的是需要訂立契約的各方通力合作完成的。
四、情勢變更原則:對未來預測偏差之修正
情勢變更原則被描述為:履行合同的客觀環境產生了不可預測的變化,致使合同的繼續履行對當事人明顯不公,當事人可以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情勢變更首先是要發生在契約當中,“契約一經成立,便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效力,即契約雖然是當事人意思合意的產物,但意思合意一經形成,便會脫離主觀的范疇而進入一個“無意志”的客觀地帶,當事人的任何一方應遵守這個曾是自己意志的產物而無權任意變更或取消之。”[4]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完全有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訂立契約之時,雙方的預期被后來的現實所打破,以至交易或契約一方無利可圖、利益受損,甚至雙方的利益都受到損失。”[5]溫德賽特主張,行為人在追求特定的法律效果時,都有一定的基本認識或預期,盡管這些認識可能沒有被寫入合同條款。如果某種認識或預期已根本性地影響了行為人的意思,并且相對人已經知悉這種預期的存在,則當這種預期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該行為人就不該再受其諾言的約束。因此,“如果合同訂立時的基礎性情勢發生了當事人不可預料的變更,并且不可將之歸責于雙方當事人,且繼續履行合同會對某一方當事人造成重大損失,而另一方當事人卻由此獲得不當的利益,此種情形下若仍不允許處不利地位的當事人變更或終止合同,顯然不符合法律所欲追求的公平和正義。”[6]
為什么會產生“不可預料的變更”呢?顯然,合同是以當事人訂立時對未來的預測為基礎,而這個對未來的預測又是以當事人在訂立時的認知為基礎。我們并不能強求在訂立合同時的當事人能準確預測合同未來的履行路徑,并且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可以說“發生不可預料的變更”其實也是預料內的結果,而這個所謂的“預料內”指的就是情勢變更對未來預測偏差的修正,起到一種兜底、修補的作用。
五、結語
運動變化是事物的本質,我們身處的環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積極地調整加以應對,這是人作為能夠能動地對外界變化發生反應的生物的本能。情勢變更便是這一本能反應在法律行為上的體現,也即對契約所預測的偏差修正。
參考文獻
[1]Hastie,R.Problemsfor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52
[2]郭大鵬.對預測在決策中作用的哲學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12.
[3][美]斯蒂文·J.伯頓:《法律的道路及其影響》[M],張芝梅、陳旭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李永軍.契約效力的根源及其正當化說明理論[J].比較法研究,1998(03):3-34.
[5]蘇力.從契約理論到社會契約理論——一種國家學說的知識考古學[J].中國社會科學,1996(03):79-103.
[6]趙莉.公平原則對契約嚴守的修正——國際示范立法中的情勢變更[J].法學評論,2007(05):150-156.
項目課題:西華大學西華杯項目課題:“新冠疫情背景下情勢變更的司法認定研究”,項目編號:202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