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星 王平 賀海生
摘要:本試驗通過對水稻品種龍粳31不同播量進行栽培技術研究,按每盤種子用量分為3個處理和1個對照:135g/盤(對照)、200g/盤、250g/盤和300g/盤,處理在2.5葉齡期插,結果表明:隨著播量的增加種子疊層現象越嚴重,造成種子出苗不齊,秧苗素質降低,密苗處理平均產量較常規對照低13.4kg/667㎡,300g/盤密苗育秧均費用121.4元/667㎡,較常規197.7元/667㎡節約76.3元/667㎡成本,凈效益增加36.78元/667㎡,品質分析結果無明顯差異。
關鍵詞:播種量;產量;品質
密苗試驗是在常規播種基礎上,晚播種,增大播種密度,并在水稻2.5葉時插秧,充分利用太陽光能、土地和肥力,協調水稻秧田和本田、個體和群體的生長發育。達到減少育秧大棚數量,擴大農田土壤資源,縮短育苗時間,簡化秧田管理流程,降低育秧成本的目的。
1 ?試驗落實情況
分蘗力中等,株型收斂,抗倒性強,耐冷性強。
1.1 ?供試肥料
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
1.2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3個處理和1個常規對照,不設重復,每個處理90盤。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水稻秧苗素質的影響
密苗播種為4月28日,插秧為5月15日,密苗較常規出苗快3~4d,出苗到插秧時間比常規育苗少13~14d,播種到插秧比常規育苗少17~18d。
根據密苗不同處理的秧苗素質調查結果表明:密苗處理的秧齡平均在2.5左右,較常規低1個葉齡;苗高平均為10.8cm,較常規低3.8cm;第一葉長平均為1.64cm,較常規低0.07cm;第二葉長平均為5.3cm,較常規低0.4cm;第三葉長平均為4.72cm,較常規低2.08cm;第一葉鞘高平均為2.68cm,較常規低0.42cm;1~2葉耳距平均為2.07cm,較常規低0.23cm;苗基部寬相差不大;總根數較常規平均低1.8條;百株地上干重和百株地下干重較常規對照平均低0.91g和0.47g。隨著播量的增加苗高、第一葉長、第二葉長、第三葉長、第一葉鞘高、1~2葉耳距、總根數、百株地上干重和百株地下干重呈現降低的趨勢,原因一是密苗處理在棚內的生育期較對照短;二是隨著播量的增加播種厚度加厚,種子疊層,其中300g/盤的處理種子疊層現象最嚴重,造成種子出苗不齊,頂蓋嚴重,營養土供應養分不足,楔子苗增多,秧苗素質降低;后期秧苗盤根不好,易散苗,增加了卷苗運輸和機械插秧的難度。
2.2 ?不同處理株高和莖數變化情況
根據密苗不同處理插秧后本田調查結果表明:密苗處理隨著播量的增加插秧基本苗增加,較常規洋馬處理的基本苗平均高0.8株/穴;但根據6月25日和8月14日的莖數調查結果,密苗處理的莖數較常規平均低1.4株/穴和0.9株/穴,原因是密苗處理的基本苗中楔子苗較多,插秧后基本苗中較矮的楔子苗易淹苗;加上離乳期插秧,秧苗適應外界的低溫能力較差,造成部分基本苗死亡,分蘗數量降低。密苗處理的株高隨著播量的增加呈現降低的趨勢,原因是離乳期2.5葉齡插秧較常規低1葉齡,本田插秧后葉齡始終較常規低1葉齡,使6月25日株高平均降低5.8cm,8月14日各處理均達到11葉齡后,密苗較常規株高平均降低0.7cm,差異變化不顯著。
2.3 ?不同處理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間的關系
由實驗可以看出:常規產量最高為250g/盤和300g/盤處理之間的產量差異不大,而穗粒數隨著播量的增加呈現降低的趨勢。龍粳31播量加大后本田產量較常規差異明顯的原因是:2.5葉齡插秧較對照低1個葉齡插秧,本田追回1片葉需要消耗更多的土壤養分,且隨著播量的增加,秧苗素質偏弱,延長返青時間,幼穗分化期土壤養分相對減少,每穗粒數和千粒重降低,產量降低。
2.4 ?各處理品質分析
由實驗可知,受氣候條件影響各處理的整精米率普遍較高、堊白米率較低。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沒有明顯差異。總體趨勢是隨著播量的增加整精米率呈現降低的趨勢,原因是2.5葉齡插秧本田追回1片葉需要消耗更多的土壤養分,造成在同一施肥量條件下常規的有效穗數最多,整精米率最低。播量超過200g/盤后隨著播量的增加有效穗數逐漸降低,晚生分蘗的無效穗增多,整精米率逐漸降低。
3 ?結論
隨著播量的增加播種厚度加厚,種子疊層,其中300g/盤的處理種子疊層現象最嚴重,造成種子出苗不齊,頂蓋嚴重,營養土供給養分不足,楔子苗增多,秧苗素質降低;后期秧苗盤根不好,易散苗,增加了秧苗運輸和機械插秧的難度。
密苗處理的莖數較常規低的原因是密苗處理的基本苗中楔子苗較多,插秧后基本苗中較矮的楔子苗易淹苗;加上離乳期插秧,秧苗適應外界的低溫能力較差,造成部分基本苗死亡,分蘗數量降低。
參考文獻
[1] 陳立強,趙海成,赫臣,等.氮肥運籌模式下壟作雙深對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8,47(7):20-26.
[2] 段學彬.水稻旱平壟作雙側雙深高效栽培一次封閉除草效果試驗[J].現代農業,2018(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