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冰
劉居時
廣東肇慶人,1970 年出生于書畫世家,1990 年代在深圳新橋打工、畫畫。現任上海市趙樸初研究會副秘書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他七歲習書畫,承庭訓而耽于筆墨丹青,得嶺南派大師關山月、黎雄才等指導。十六歲舉辦個人畫展。部分作品曾多次送美國、日本等海外藝術館展出,并被海外藏家收藏。
3 月初,一個暖陽普照的下午,我有幸到位于新橋中心路上的大道文化公司拜訪了疫情期間在這里進行創作的畫家劉居時先生。眼前的劉居時精神飽滿,飄逸發須透出藝術家的風范。我們的話題從劉居時的六祖情結開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六祖大師是繼釋迦牟尼佛后令眾生開悟最多的人,漢傳藏傳六祖壇經唯一被稱為佛經,南傳禪宗遍及全世界。劉居時采用水墨畫形式講述六祖故事。劉居時年前來到深圳是為今年3 月在廣州舉辦的六祖畫展做準備的。“沒想到遇到疫情,很多活動都取消了,到現在都不能出門,不過也好,大道提供了這么好的條件,正好可以在這里專心創作。我住在這里,很少出門,專心畫點畫,也算是為國家做貢獻吧。”這期間,劉居時保持了旺盛的創作精力,先后創作了十八羅漢、陸羽等大大小小上百幅人物專題畫。
劉居時出生于書畫世家,父親是一名中醫,雖對書畫藝術造詣很深,但深知畫畫不能養家糊口,一心指引劉家兄弟走從醫之路,不主張他們畫畫。而出生在“端硯”之鄉的劉居時耳濡目染,似乎與畫畫有著天然的緣分,他從六、七歲便開始習書畫,憑著難得的韌勁,他臨摹齊白石畫作、芥子園畫譜等。后有幸得到關山月、黎雄才等大師指導,為他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十六歲讀初三那年,他成功舉辦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畫展,轟動一時。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也蠻好玩的。”劉居時淡然一笑?!捌鋵嵭聵蜻@個地方很有文化底蘊,我對這里有著很深的感情。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來到深圳打工,在新橋上寮一家印刷廠畫畫、做設計,做了七八年,我為廠里設計了很多產品,這些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廠子因此由幾十人發展到幾千人。當年條件很苦,沒有電腦,整個工廠就我一個人搞設計,所有設計全部都是用手畫,好在老板專門給了一間辦公室,工作完成了就自己畫畫,那時候畫得最多的就是《清明上河圖》臨摹圖。也是在那個時候,我認識了大道文化公社的石總。一晃二十年過去了,感覺新橋這里聚集了一群比較喜歡玩文藝的人,喜歡寫作的人,很有氣場。特別是這次疫情期間在這里創作,這里的畫畫環境很好,我很喜歡。”

據了解,2008 年洪田公園愛心亭落成之際,邀請劉居時為亭頂作畫時,他欣然答應,沒有一點猶豫。
談到劉居時最擅長的人物故事創作時,他說,自己的家鄉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厚的地方,他從小就耳聞目睹了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和史料,家鄉流傳關于六祖、龍母、包拯等故事,影響了他。從那時起,他暗暗發誓要把這些人物故事變成畫,以畫作形式宣揚和傳承這些傳統文化。實際上,他也是這么做的。幾十年來,他游五湖四海,覽天下勝景,拜諸佛道場,讀諸子百家,察人間冷暖,采天地之靈氣而入于畫中。其畫風揮灑自如,刻畫入微,筆下人物栩栩如生,悠閑自然,得到畫界、佛教界和文化界的充分認可,在上海、廣東、安徽以及英國、日本等海內外巡回展出。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的意義。劉居時歷時三載,以《六祖壇經》為主線,自《六祖誕生》發軔,至《塔光沖天三日始散》圓滿完成,通過71 幅系列故事畫回顧六祖惠能大師一生的傳奇經歷。他用中國畫特有的虛實相生的筆法,在筆墨紙間表現無處不在的禪意,生動展現了惠能大師的非凡人生和不朽功績,弘揚大師的人格風范和禪學奧義。其作品用筆、構圖、意趣皆從傳統中來,又不泥于傳統,深得禪宗奧旨,是不可多得之藝術臻品。2018 年5 月,該系列畫在上海一經展出即好評如潮。

“六祖壇經文化包含了整個人類的哲學思想,一個人變成佛,已經超出神的范圍,不生不滅,永久性跟宇宙在一起,它沒有具體的形象,已經成為人類哲學的中心,成為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就是為整個人類服務,要感恩,要愛國,要有正能量,為社會穩定,為大眾服務。我之所以要畫六祖,就是基于對六祖的敬仰。”
也就是在談笑之間,劉居時已經現場為我們畫了一幅竹子圖,由此可見其功夫深厚,非同凡響。
劉時居介紹說,2015 年4 月在上海舉辦的《包拯勤政廉政故事畫展》也是他數年心血的積累。60 幅畫作,講的是包拯主政端州時懲治貪官污吏、保護硯工利益、減輕百姓負擔以及挖水井治瘴痢、建書院興教育等故事。該系列畫運用中國畫傳統的“筆墨”技藝,結合西畫的寫生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名臣包拯清心直道、報國盡忠的精神特征,刻畫了包拯剛正不阿、廉潔奉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人物形象。劉居時已將這組作品全部無償捐贈給廣東肇慶市政府修建的包拯祠及端州包拯文化園,以讓包拯主政端州的故事永久流傳。他以包拯廉政為題材創作的12 尺整張宣紙巨幅歷史繪畫,已由包拯博物館永久收藏。根據他畫作內容雕刻在端州宋代城墻上的永久性石刻畫,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名片。

如果說六祖和包拯是有記載的人物形象,劉居時筆下的另一個巾幗英雄式的人物----龍母,則是根據家鄉真人真事而創作出來的80 幅故事畫,龍母傳說故事有2300 多年的歷史,由秦始皇冊封的龍母廟至今還在。龍母匡扶正義、揚善懲惡、治理水患、普濟蒼生、大慈大悲的形象在劉居時的筆下得到生動體現。其為廣東德慶龍母傳說繪制的86 幀12 尺整張巨幅創世紀神話故事,已被印制成傳播孝道的文化畫冊,配合電影《六祖》及六祖巨幅繪畫在滬、粵等地巡回展出。
無論是歷史人物包拯、慧能,還是傳說中的龍母,都是嶺南文化的代表人物,凝聚著一種東方文化的精神。這類主題性水墨人物畫,均為重大題材,追求畫面恢宏氣勢,具有史詩般的壯闊場景,畫作展現的不僅僅是歷史故事簡單的敘述和歷史畫面單一的還原,更是揭示畫作和故事背后更為深沉的歷史內涵。透過歷史邃遠之感,我們似乎能觸摸到悠遠的歷史沉淀。
談及創作體會時,劉居時娓娓道來。
藝術創作是一項艱苦的創意工程,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當年父親不讓自己畫畫就是知道靠畫畫很難生存。自己當年是下了很大決心才去上海的,當年是在新橋的一次畫展偶然遇到了著名畫家,在其鼓勵下才決定前往上海謀生和發展,當時就做好了為藝術吃苦獻身的準備。剛到上海時,先是在部隊畫畫,靠賣畫掙錢補貼家用,開始一幅畫賣到二三百到四五百元,后來慢慢好一點,能賣到一千兩千元,但自己還是很窮,還要繼續做吃苦受窮的打算。畫畫不是單單畫下來就可以了,一定要深入體驗,故事也一定要求證,有著作就看著作,沒有著作就找民間傳說,像我畫六祖時,就根據記載,到廟里住了三個多月,切身體驗,仔細琢磨,還沿著六祖走過的路一一走了好幾遍,才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和當地人對他的評價。根據故事畫畫難度很大,要構思,要有靈魂,不能照抄照搬人家的東西。你的畫畫得再像,如果沒有靈魂,沒有思想,就沒有靈氣,那還不如直接照相得了。所以說,這個創作真的很難。但是你既然選擇了這行,就要學會受苦,又想藝術又想賺錢是沒有的。
再有就是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朋友之前專門畫西方現代畫,一天幾十幅幾百幅地畫,但是最終都沒能成功,為什么?就是他的作品沒有思想。
相由心生,畫如其人。以禪入畫、以禪入思、以禪入心。在劉居時眼前,一張柔和的宣紙,宛若一片飄動的祥云,云彩上舞動的,是文字的魂靈,還有悠遠的精神的呼喚,每一幅作品,筆鋒間都有編鐘般的余音裊裊而來,穿越時空,引領未來。
與劉居時握手告別,走在新橋中心路上,路邊爭艷綻放的各種花木生機勃勃,無不昭示著春天來臨的無限希望,我們期待劉居時有更多畫作問世,為弘揚中華書畫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