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學院 張玉麟,謝琰,黃飛,潘樹林,胡婷婷
油樟為中國特有香料物種,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宜賓市,在云南、貴州、臺灣等地區亦有少量分布。油樟適生于酸性或微酸性土壤,最適宜于海拔高度300~500米的丘陵地帶生長。宜賓市敘州區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油樟的原生資源地,也是目前全國保存和發展最好的天然香料油源,油樟葉出油率為3%-5%、其中桉葉油素含量達55%以上,是提煉天然香料的優良樹種[1-2],油樟天然香料油產量占全國的75%、全省的90%,特別是從樟油(以下簡稱“樟油”)中精餾出的桉葉油素,產量占世界1/3。由于宜賓油樟出油率高、油質好,其產品在國際市場免檢遠銷東南亞、歐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宜賓地區桉葉油產品出口大幅增長,開拓了新的出口市場,成為宜賓外貿出口新的亮點,年出口量一直占全國前三位,市場競爭力強。
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17版)[3]產業類別劃分,現階段宜賓油樟產業鏈分為3類:第一產業為全市油樟現代林業產業;第二產業為油樟技術研發和產品加工;第三產業為生態旅游服務和森林康養產業。
目前,敘州區油樟產業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一產業帶動,種植戶在油樟產業上的九成收入主要是采摘樟葉蒸餾樟油銷售,油樟產業鏈條太短,樟油經濟附加值不高,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較為嚴重。
本次研究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對現階段宜賓油樟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探究。
1.規劃未完全實施
2014年以來,在省林業廳和宜賓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推行下,出臺了有關油樟良種繁育、樟油提煉、生態康養旅游等的相應規劃、實施方案等,因規劃期限未滿,部分規劃內容仍未實施,所以現階段生產、運輸以及產品研發能力等均無法達到規劃預期。
2.油樟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低
宜賓樟海鎮現有油樟種植區基地20萬畝,由于缺少龍頭企業、基礎設施薄弱、財政資金投入較少等原因,致使現階段仍處于非集中式零散生產的水平,進而產生以下不良影響:①非規范化生產造成油樟資源的大幅浪費,且可能造成區域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②零散式生產導致產品質量、生產效率低下;③個體戶對產品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較弱,易對當地居民經濟水平產生嚴重不良影響;④區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不足以支撐項目多、投入廣的產業建設,進而導致貼補政策對當地勞工的吸引力不足,無法有效調動當地勞動力的主觀能動性。
1.自動化水平不足
根據現場調研結果,樟海鎮現有樟油集中生產方式仍存在自動化、科學化水平不足的問題:樟油初提取生產工藝設計不完備,未投入相應的自動化生產設計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如表1所示。目前,“原料收集儲運、產品外輸、固廢暫存與處理”等工藝環節自動化水平不足,不僅生產效率低,還造成人工勞力的大幅浪費。同時現階段工藝過程中仍缺少“原材料篩分及破碎”“廢渣暫存處理處置”“蒸餾廢液再利用”等工藝環節,這可能造成原材料的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

表1 現有產業自動化水平分析
2.生產工藝較為粗放
目前,宜賓地區樟油粗提取生產工藝環保規范化建設、清潔生產水平較低,根據實際調研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道路、設施設備、生產區域未規范化設置相應的防護設施及警示標識;②裝車、設備開停機過程中產生的樟油氣態逸散未回收利用。
3.精深加工產品匱乏
根據近年來研究[5-11],樟葉油主要含有1,8-桉葉油素、樟腦、黃樟油素、α-松油醇等多種功能性物質。宜賓油樟產品現階段仍以油樟初油形式低價售賣的主要原因是樟油精深加工產業因用地問題、規劃環評與建設項目環評等問題阻礙產業入駐工業園區,導致樟油精深加工企業不能投產建設,致使宜賓本地樟油就地消化能力短缺,精深加工類產品無法產出,進而降低油樟產品應有的價值。
1.品牌尚未孕育成熟
目前本地生產的樟油粗提取產品國內主要售往廣東、江西等地,國外售往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雖已與部分品牌、企業在植物精油、化妝品、食品等領域開展合作和研究,但仍未形成較為巨大的品牌影響力,未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的良好運營商機。
2.產品種類缺乏深度開發
目前對樟油的功效研究主要是在油樟芳香油的藥理功效方面,主要體現在抗細菌真菌、抗氧化、鎮痛抗炎、殺蟲等方面,其中以抗細菌真菌活性研究較為集中[12-13]。由于缺乏系統性研究,在有關樟油抗癌等相關研究方向的重要突破仍顯不足,仍未找準樟油產品由非必需品到必需品的轉化途徑。
1.規劃按期實施
按規劃內容、時間要求如實履行規劃,并結合周圍經濟、生態環境狀況,適時調整規劃,確保油樟產業發展的經濟及物質基礎有穩定牢固的支撐。
2.提高油樟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
通過整合小作坊、減少個體戶私人開發,應能夠較大程度的改善資源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并使得政府、企業、農戶良好和諧的發展,體現出“政府-企業-農戶”多贏的良好形勢,按不同發展階段提出以下幾點優化建議(各階段關系詳見圖1):

圖1 各階段優化發展建議
①摸底階段:細致排查種植區域內現存零散熬油個體戶及有意向參與規?;a的當地農戶,通過政策補助、企業招納等方式調動當地村民的積極性;
②整合階段:根據排查結果工作量等額的原則,按片區編組并劃分工作量,既保證參與生產的當地居民所獲得利益的相對均等,又可使生產有序進行;
③統籌發展階段:以“政府調控+龍頭企業帶動+小規模企業協力+居民積極參與”的方式統籌發展,政府以政策宏觀調控形式調整發展方向及規模,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企業經營管理優勢調培物資人力,本地小規模油樟企業借助本地化優勢完善油樟生產工藝流程,通過招工、原材料采購等方式調動屬地居民參與油樟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統籌發展階段分工情況詳見圖2);

圖2 統籌發展階段分工情況示意圖
④政策調整階段:適度調整補貼政策,提高種植區周圍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政策優化主要針對三個方面:1)提升對地方政府的關注度,重視本地內涵經濟產能,使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更好發揮相應的管理職能;2)優化對本地企業、龍頭企業、引進企業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優質的龍頭企業注資開發,為本地企業發展育苗沃土;3)優化對當地樟農的補助政策,在扶持企業的同時,進一步為樟農營造就業機遇,進而提高當地農民參與企業發展的主觀能動性。
3.加快精深加工工藝投產使用
從制約宜賓油樟產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出發,結合現階段主要研究成果[14-18],針對加快宜賓油樟產業精深加工工藝提出以下建議:
(1)合理科學發展精深加工產業鏈,是在現有初油提煉產業的基礎上進行質的提升。因此應著重考量精深加工企業工藝設計、產品銷售以及遠期規劃發展,不能局限于現階段生產初油出售的境地,應著眼于多類、高端的精深加工產品的生產,在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的基礎上才能有效提高并穩固樟油價格,進而增加區域生產能力和經濟水平;
(2)應結合完整工藝鏈規劃交通、通信、水電、燃料等相應公用工程、輔助工程,實現“種植區→初油加工點→精深加工點→產品銷售”完整工藝鏈。
若精深加工工藝投產使用,樟油主產區域范圍內初油價格將趨于穩中有升,樟油終端產品將實現多元化,更能為地方經濟及解決地方就業問題帶來可觀的益處。
1.提高自動化水平
應充分借鑒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在整合區域零散加工點的前提下,對于已建企業,應重點優化改進“儲運工程、環保工程”等工藝環節的自動化水平;對于新建企業,應結合種植區的分布,逐步增多密度適宜的初油加工點,在設計階段重點考慮節能環保、增產降污及自動化水平高的工藝設備。
(1)提高種植區樟葉采集的自動化水平。建議通過建設自動化采摘生產線,提高原材料供給能力,提升效率。
(2)應合理建設運輸設施。建議對于未通路的區域逐步通路,已通路的區域應進一步提升運輸設備自動化水平,這樣既減少了原材料的散落浪費,也降低了運輸成本。
(3)優化投料環節自動化程度,現階段投料環節仍處于半自動化狀態,原材料運輸棧橋運送至入料口附近人工卸貨時,水平移動仍需人力推動。建議在優化運輸原材料方式的同時改善原材料投料環節的自動化程度,必要時可增設破碎、篩分等工藝環節。
(4)優化初油外運方式,建議基于現階段罐裝拉運方式增設揮發性有機物回收裝置,后期逐步完善提升為管道輸送的運輸方式,減少原料逸散揮發,降低環境空氣污染。
2.提高初油提煉安全環保生產水平
基于現有初油加工點未按較安全環保高標準運行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議:
(1)高效利用無組織逸散氣體,加強動靜密封點的泄漏檢測,對于不可控逸散點(如裝卸點、污水池、循環水池等)應采用冷卻塔回流、VOCs回收裝置等方式盡可能回收無組織逸散的樟油氣體,既減少產品損耗,也可降低對環境空氣的不良影響;
(2)提高廢渣利用率,建議針對大量廢葉處理處置方案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探討科學性、經濟性俱佳的處置方案;
(3)提高蒸餾廢液利用率,通過優化工藝流程遴選優質蒸餾廢液,作為精加工(如化妝品加工)原材料;
(4)注重生產區域的生產安全,預防生產過程中可能對企業工人、周圍居民產生的安全隱患;
(5)規范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管理,在與地方安全生產、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積極溝通交流的前提下,積極引入高水平安全、環保技術咨詢單位,定期開展安全環保質量檢查并開展相關培訓。
1.培育地方品牌
探索高質量、有特色的油樟產業發展模式,應基于地方特色通過“功效研究→產品研發→產品生產→產品宣傳→產品銷售”的基本路線,努力開拓國內市場,完成原料出口到產品內銷、非必需品到必需品的重大轉變:(1)基于對樟油功效針對性、系統性的研究,促進消費者對樟油產品的了解和認可;(2)通過技術攻關,在日用品、醫用藥品等領域探索油樟成為生活必需品的可行性;(3)穩步提升產品質量,加強產品宣傳和包裝特色,以吸引消費者;(4)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以油樟產業文化為契機,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好“互聯網+”營銷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精準營銷以及全民分銷等優勢,將產品迅速打入市場,促進產品銷量。
2.開展深層次、多學科科研攻關
油樟產業發展既涉及地方經濟發展、企業生產建設,又涉及環境保護和農林種植。現正值油樟產業發展的優勢期,應融合化學化工、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經濟學、環境保護等多專業領域的優勢,加強政府、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的結合,鼓勵科研團隊開展科研項目研究,盡快促成政府支持、高校研究、企業應用、惠及社會的良好發展機制,逐步完成樟油產品由非必需品到必需品的轉變。
3.創新油樟產業二、三產發展模式,擴大產業體量
油樟產業應不僅限于樟油生產,應更深層次探索種養結合、樟木制品、油樟文化、森林康養等多角度的發展趨勢。現有油樟產業體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落后、粗放式的生產模式,且主要產能為一產,缺乏二產、三產的資金、以及人力及政策的有效支持。根據調研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在資源有效整合的前提下,優先使精加工產業落地,并使其成為宜賓油樟品牌的支柱產業,徹底改變以第一產業粗放式生產的現狀。
(2)基于敘州區有著“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區”“科研促進森林康養發展試點縣”的重要背景,應在開展生態康養、森林療養等方向的科學研究的同時,適度開發林區旅游設施,在完善優化旅游觀光配套設施的基礎上,發展旅游業。
(3)良好運用樟木特有的木本香氣,應積極發展樟木雕刻藝術產業,結合自然、人文特色將木雕產品賦予特有文化內涵,讓技藝與文化得以傳承。
本文基于宜賓油樟產業鏈的優化方案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政策制約、生產工藝落后以及產業發展定位不明確這三個主要制約因素成為宜賓油樟產業發展的瓶頸,缺乏工藝優化設計、精深加工企業投產使用問題成為制約宜賓油樟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2)針對油樟產業特征,分別從政策、工藝優化、產業定位三個主要方向提出相應優化建議,研究認為提高油樟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開展深層次多學科科研攻關、加快精深加工工藝投產使用成為根本解決現有發展制約難題的關鍵舉措。
通過本次研究,厘清油樟產業發展現存的主要制約因素及主要解決途徑,希望能借助本次研究過程開展有關工藝流程優化、產業環境保護設計、企業組織化發展等方面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究,為油樟產業的經濟發展、地方文化傳承提出更加科學、可行的優化建議和對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