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民
高血壓作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大家對其已經不陌生。但實際上,高血壓分為很多類型,如果按照波動規律可以將其分為杓型、反杓型/深杓型和非杓型3種。平時我們在科普高血壓相關內容時,其實主要針對的是杓型高血壓。如果高血壓患者在測量方法正確、降壓方案合理、生活方式健康的前提下,血壓仍然降不下來,并且有“吃了降壓藥血壓反而更高”的情況,就要考慮你是不是中了非杓型高血壓的招。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人24小時的血壓波動曲線呈“杓型”,即呈“兩峰一谷”的波動狀態,分別在9~10時、16~18時出現2個高峰,于18時開始緩慢降低,在凌晨2~3時降至最低。正常人及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白天血壓高于夜間血壓,夜間血壓值小于白天血壓值的10%,這種就稱為杓型高血壓。部分高血壓患者夜間血壓下降或下降幅度極小,少部分人血壓于夜間降低小于10%或大于日間血壓20%,血壓曲線呈非杓型曲線,這種就稱為非杓型高血壓。
北京協和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近日研究發現,60.2%的年輕高血壓患者為非杓型。研究共納入1254例2012—2017年在阜外醫院就診的18~39歲原發性高血壓住院患者,根據夜間血壓下降率是否≥10%,分為杓型和非杓型兩組。通過分析發現,非杓型組患者有22.8%存在心臟左室肥厚,33.7%存在蛋白尿;杓型血壓患者僅11.4%左室肥厚,25.6%有蛋白尿。進一步分析顯示,夜間血壓下降幅度是左室肥厚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年輕患者中血壓節律異常與靶器官損傷相關,非杓型血壓患者心腎靶器官損傷更嚴重。因此,高血壓患者應該重視自己的血壓類型,可以通過不同時間段多次測量血壓,或者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來綜合評估,如果是非杓型高血壓,可通過調整服藥時間和合理選擇藥物來進行干預。
服藥時間方面,可將降壓藥物改為臨睡前口服,即可有效控制夜間血壓,也可抑制晨高峰的出現。一項研究將2156名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維持早晨用藥的習慣,另一組將至少一種降壓藥物改為睡前服用。研究開始時,兩組的動態平均血壓水平和非杓型高血壓比例(55%和53%)基本相同。在平均隨訪五六年后發現,睡前用藥組的夜間血壓由123/71毫米汞柱大幅降至111/63毫米汞柱,同時非杓型高血壓的比例也減少到了34%;而晨間用藥組在這兩項數據上則沒有明顯變化。另外,睡前用藥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因為各種原因引起的死亡率之和)、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都明顯低于晨間用藥組。
藥物選擇方面,可選用一些能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的藥物。臨床應用功率頻譜分析技術對血壓變異進行分析發現,非杓型現象的發生與夜間交感神經相對增強有關。因此,對非杓型高血壓的治療,不僅要考慮到降低其血壓,還要抑制其交感神經活性,故可選用一些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如緩釋維拉帕米。但具體用藥時,由于個體差異性,還是需要由臨床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指導,根據不同降壓藥物安排合理的用藥時間,才會使降壓治療事半功倍,取得最好的療效。
還要注意的是,杓型和非杓型狀態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在某些情況下二者能相互發生轉換。比如有研究發現,鹽敏感性患者(由過量鹽攝入引起血壓升高超過10%)的非杓型發病率, 顯著高于高鹽耐受的患者。對于此類患者,通過限制鹽的攝入,就能使血壓的周期節律從非杓型轉變成杓型。所以,非杓型高血壓患者要注意限制鈉鹽的攝入,同時重視利尿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