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珍
在很多人的思維里,冬天氣溫低,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血管痙攣、破裂,發生腦中風。其實,夏秋季也是中風的高發季節。如今,時令雖已入秋,但我國很多地方仍是高溫不下,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時候,稍不注意,中暑仍時有發生。但對患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來說,如果疾病控制不佳,容易出現一些類似中暑的癥狀,此時可別大意,誤將其當作中暑來處置。我們最近接診的一位患者就將中風癥狀誤當作發生了中暑,結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前天上午,63歲的王大爺被120急救車送到我院搶救。陪同來的兒子介紹,王大爺身體一向挺好,一大清早還給全家人買了早餐,又背著孫子爬了5層樓,可回到家后就突然倒在了沙發上……兒子急切地向我詢問:“我爸爸是不是中暑了?他出汗很多,前幾天還老說頭暈呢。”通過檢查我發現,王大爺根本不是中暑,其顱內有大面積出血,他這是發生中風了,并且有生命危險,要立即手術。
其實,按照他兒子的介紹,王大爺前幾天出現的頭暈,很可能已經是“小中風”了,但卻被家人誤認為是中暑,結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惡化成了“大中風”。
像王大爺這樣的腦中風患者在高溫天非常多見。臨床上,很多以為是中暑的人,到醫院檢查后卻發現是“小中風”。這是因為中暑和中風在最初的一些癥狀上,比如頭痛、眼花、手腳麻木等是相似的,很容易混淆。
“小中風”在醫學上被叫作暫時性缺血中風,是由于小血塊阻塞血管而發生的。在其發作時,如果能馬上正確地治療、抑制,癥狀大多能夠得以緩解。但如果忽視了,任其發展下去,幾天內就可能發展成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大中風”,即腦中風。
寒冷天的中風和高溫天的中風是不同的。前者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腦中風”,即血管破裂引起的;后者則主要表現“缺血性腦中風”。最近幾個月氣溫較高,人體為了散熱,皮膚血管就會擴張,皮下血液循環的血液量隨之增加,會比正常時高出3~4倍;如果再加上大量出汗,會使體液嚴重消耗,若沒注意及時補水或補水不足,血液會濃縮、血容量降低、血流變慢,進而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這時,如果血栓堵住了營養大腦的頸總動脈,大腦就會發生缺血性中風。
“小中風”變成腦中風的概率非常高,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視。一般而言,收縮壓(高壓)每增高10mmHg,出血性腦中風的發病危險會平均增加54%;舒張壓(低壓)每增高5mmHg,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會平均增加46%。高血壓持續的時間越長,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高血壓患者同時伴發左心室肥厚、眼底動脈異常、心律失常等,那么發生腦中風的危險還會進一步顯著增加。所以高血壓患者出現類似中暑的癥狀時,一定不可掉以輕心,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排查。
高血壓是腦中風可干預的最大危險因素。在高血壓一級預防方面,《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推薦高血壓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以減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等的發生率。一般認為,小劑量阿司匹林(≤100毫克/天)對于亞洲人是安全的,但85歲以上且合并淀粉樣血管病的人群,應慎重服用阿司匹林。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阿司匹林分普通劑型和腸溶劑型兩大類。胃不好的人、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建議吃腸溶劑型。因為這種藥在胃內幾乎不溶解,僅在腸道內崩解釋放,可減少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避免胃潰瘍、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