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諸多研究表明,節食減肥效果既容易反復,又會對身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控制著我們的體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陶楓指出,體重高低其實并不由“嘴巴”做主,減肥是否奏效最終還是大腦說了算。
說起減肥,首先要判斷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胖,真的需要減肥。那么,該怎樣判斷呢?現在主要通過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來看,BMI>28就屬于肥胖。但陶楓主任指出,雖然BMI可以合理規避身高對于體重的影響,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揭露了BMI的缺陷——無法反映骨骼質量、肌肉質量和脂肪質量的比重。身體成分涉及脂肪、蛋白質、礦物質和體內水分等,這些都是影響體重的重要因素。對于肌肉和骨骼質量很高的人群來說,他們的BMI也會很高。所以說BMI雖然簡單直觀,但是如果想更精細、更科學地衡量減重,還是應該參考脂肪含量(或是體脂率)。
但測量體脂率需要使用專業的儀器設備,臨床多使用DEXA【編者注:DEXA即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名為“雙能 X 線吸收測量法”,是一種利用身體不同成分(礦物質、瘦身體、脂肪)對X光吸收率不同的原理來測量體內脂肪含量的方法】。家用體脂秤測量出的結果不是很精確,僅可作為參考。
那么,胖瘦到底是什么決定的呢?陶楓主任給出了一個超出我們以往認知的答案——是“腦子”說了算。他解釋說,大腦會基于遺傳因素及個人經歷自動設定理想體重值,并通過下丘腦將體重控制在標準范圍。下丘腦會對體內脂肪含量、血糖水平等信號做出反饋,以此調節食欲及代謝率,從而維持體重穩定。然而,大腦為我們量身定制的標準體重并不是恒定的,標準值會在5kg內上下浮動,并隨時間推移而增加。經常運動的人,標準值會相對較低;反之,久坐不動的人,標準值會相對較高。對于人腦來說,不存在變胖增重的概念,只存在一個需要維持的標準體重值。如果一個人體重上升,并在幾年內都保持較高體重,標準值也會隨之增加,因為大腦會將新的體重當作參考值。換句話說,肥胖的人就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將體重需求設置調高了。正因如此,很多追求快速減肥的人,短期內限制熱量攝入后確實會瘦,但是由于大腦調節體重的那個點沒有得到下調,因此很快就遇到了瓶頸期,體重會反彈。所以,要想達到減重目的,最根本的還是要讓體重調節點發生改變。
目前,西醫臨床用的比較多的減重方法為胃減容手術和代餐療法。那么,這兩種治療方法是否有效呢?所有肥胖人群都適用嗎?
陶楓主任介紹,胃減容手術是通過微創技術把胃切掉一部分,讓胃容量變小,這樣食物進入胃后,人會很快感到已經飽了,不想繼續吃東西,攝入的食物量大大減少,肥胖患者自然會慢慢瘦下來。該手術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它有嚴格的適應證,主要針對的是生活方式干預和口服減肥藥無效的重度肥胖人群。而且手術以后2年內反彈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即有些人通過手術這種強刺激后體重調節點的確會下來,那么就不會反彈;但有人在術后體重調節點也沒有下降,那么就會反彈。所以,臨床非常強調減重手術之后要繼續采取綜合診療方案。客觀地說,手術只是減重過程中的一環,在一段時間內解決主要矛盾,但卻不是管理體重的根本方法。代餐減肥法雖然也有一定的減重效果,但在我國應用時也存在一個問題——缺乏專業營養師的全程介入和指導,那種在網上隨便看看資料就自行代餐的做法是非常不靠譜的,以醫學為基礎的科學干預才是幫助我們合理減重的利刃。
除了西醫,越來越多的減肥者也會尋求中醫的幫助。那么,古老的中醫對于減肥這件還算流行的事真的有辦法嗎?效果又如何呢?
陶楓主任介紹,中醫認為,肥胖與痰、濕、熱有關。人攝入的五谷雜糧與葷腥,都是通過臟器(主要是脾)轉化為機體所需要的東西;如果脾失運化,就會變成濕、痰、濁、淤等害的物質堆積在身體里,整體就顯得肥胖了。所以,肥胖的治療需要兼顧虛實兩方面,扶正祛邪:扶正方面就是運用健脾、補脾陽的方法將脾胃臟腑功能恢復和提升;祛邪方面則是運用清胃熱、疏肝、瀉心火的方法抑制肥胖者過于亢盛的進食欲望,減輕臟腑負擔。基于上述理論,中醫提出了減重的“整合療法”,即整合內用(湯藥、顆粒劑、丸藥)及外用療法(推拿、敷貼、臍療、足療、耳穴壓丸、中藥定向透藥、拔罐、砭石熱熨、督灸等),通過經絡將臟腑功能協調起來,讓大腦調節體重的點降下來。目前中醫減重的整合治療有效率大概在60%~70%左右,多數患者都會體重減輕6%左右。但陶楓主任指出,中醫減重速度比較慢,一般需要至少3個月才能見效,所以減重者要有一定的時間和耐心。
那控制體重多久不反彈能算得上是減肥成功了呢?1個月、2個月還是3個月?陶楓主任介紹,國際上早就有相關標準:3~6個月,體重下降8%~10%,且強調不反彈,才可以認定為減肥成功。因此,小于3個月的體重下降都被認為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
陶楓主任也指出,在得到有效治療后即使達到了上述國際標準,還是會提醒減肥者要牢記一些生活法則:避免回到之前的不良生活習慣、工作狀態、精神狀態,每天堅持運動,飲食規律,否則大腦調節體重的點又可能會提高,導致恢復到減重前的體重,最終白忙活一場。
陶楓 主任醫師,中醫學博士,先后師從全國名老中醫蔡淦教授和丁學屏教授。通過巴黎Descartes大學內分泌代謝病專業醫師資質考核,曾任巴黎Pitie-Salpetriere醫院營養代謝科外籍醫師。上海市中醫領軍人才,上海市科委科技啟明星,上海中醫藥大學首屆十大杰出青年。兼任上海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常務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代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理事。先后以第一負責人身份承擔巴黎公立醫院管理局研究基金、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研究課題。擅長肥胖病、脂肪肝、糖尿病、甲狀腺病的中醫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