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
今年52歲的姜女士剛進入圍絕經期,和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一樣,她也覺得平時總是容易發脾氣、心煩氣躁的,但更讓她不舒服的卻是“口干”的問題。因為她總是感覺口干舌燥,半夜尤其明顯,就去醫院做了一些相關檢查,血糖沒有問題,激素水平偏低,但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改變。雖沒發現什么實質性的問題,但口干的癥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姜女士的生活質量,于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決定來我院看看中醫。經仔細詢問發現,姜女士除了口干,整個人也偏瘦,平時大便偏干,解下比較費勁,舌質偏暗紅,舌面津液也很少,舌苔薄白,脈象沉細。
綜合分析下來,我們認為姜女士其實是屬于典型的“陰虛津虧”證候,所以治療以養陰生津為主,處方中重用天冬,配合麥冬、石斛、天花粉養陰生津,同時給予熟地、生地、山茱萸直補腎陰,烏梅、焦山楂、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陰,雙管齊下。經過兩周的治療,姜女士自己感覺口干的問題大幅好轉,大便也較之前順暢許多。效不更方,我們讓她堅持服用原方一個月以除病根,同時囑其少食辛辣厚重之物,多吃百合、銀耳、荸薺等滋潤之品,以養陰液。一個月后,姜女士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事實上,簡單的口干或許很多人都不以為意,但一些嚴重的口干(如姜女士)卻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故也需要治療。面對這樣一種自覺癥狀,西醫更多想到的是有沒有糖尿病、是否存在干燥綜合征等問題,重在尋找口干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疾病;中醫也一樣,在解決患者一些不適癥狀的同時,也注重尋找隱藏更深的病因。
中醫對于口干的認識,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濕邪阻滯,津不上承。是指人體內并不缺水,只是水的運輸出了問題,因為濕邪太盛,困阻了脾胃,阻礙了氣機的運行,導致津液不能正常的布散,有些地方得不到潤養,所以感覺口干,這種情況要以化濕健脾為主,只有濕邪祛除了,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才能將水谷精微上輸于肺,津液得以上承,不補水而水自足,口干自然也就消除了,可用藿樸夏苓湯(藿香、厚樸、半夏、茯苓)增減。
第二類口干正是如姜女士的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陰虛津虧,臨床比較典型的特點是口干以夜間更為明顯,舌紅少苔或無苔。這種口干是體內真的缺水了。
有人會問:既然缺水,多喝一點水不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借助藥物呢?事實上,人體內的陰液和自然界的水是有區別的,飲水有助于補充我們體內的陰液,但陰液還包括其他一些營養物質,不單單是水,所以光喝水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得通過藥物養陰增液。
針對口干,尤其夜間明顯的這部分人,中醫一般用增液湯進行治療,該方所用生地、玄參都是味厚質重之品,具有較強的養陰之功,配以麥冬、天冬、花粉、石斛既補腎陰、也養胃陰,先后天同治,尤其是天冬這味藥,乃是治療夜間口干的特效藥,根據程度的不同,可以用至15~30克,一般經過兩三周的治療,口干大都能明顯好轉。
所以,有姜女士相同煩惱的讀者們,如果在尋求西醫治療無果后,不妨去瞧瞧中醫,尋找一副“解渴”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