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川
中醫藥是我國的民族瑰寶,在漫長的歷史中積淀下許多經典藥方。但若使用不對,則會影響中藥的治療效果。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幾種中藥使用的常見誤區——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在吃藥這件事上,不存在大力出奇跡,擅自加大中藥服用劑量,是拿自己當小白鼠,在跟自己的健康開玩笑。比如:咳嗽感冒嚴重時,服用藥物后癥狀明顯改善,絕不能突然蹦出一個念頭,一次性多吃點,病好得更快。
大劑量服用中藥,不僅可能打破身體的吸收平衡,還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等可怕狀況。寫在藥盒上的每日服用量,都經過了大量臨床數據驗證,能夠保證藥效的最大化及安全性。謹遵醫囑,不急于求成才是正確的服藥態度。
俗話說“一分價錢一分貨”,但在中藥材方面有時卻并不適用,“貴”意味著稀缺,卻不代表療效更好。
首先,中藥材講究藥性和配伍,如黃芪、紅棗、天麻、枸杞等平價藥,是構成許多經典藥方的基礎,必須認識到,藥價有高低,藥性無高下。其次,中藥講究一人一方,適合自己才最好,貴的藥材也許大補,但體質的陰陽寒熱每個人都不同,盲目選貴藥很可能南轅北轍。比如,有人吃野山參或鹿茸,出現流鼻血或發熱失眠等狀況,這就是中藥里“虛不受補”的現象。?所以,聽從醫囑,對癥下藥,才是聰明的選藥之道。
不可否認,那些傳承千年的經典古方,正是中藥最寶貴的價值所在。但很多人一知半解,不知每朝每代都有名醫對這些驗方進行改良。從扁鵲到華佗,從張仲景到孫思邈,從吳又可再到李時珍,他們的千古名氣,并非在于對古方沿用一成不變,相反,他們是在不斷創新和補充。對老方子的迷信,不僅是誤解了中藥的生命力,也會耽誤自己正確用藥,影響療效。
有些人覺得中藥太臟,煎煮前習慣用水反復淘洗,以除去塵土等。其實中藥飲片多數都進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水洗可使藥材的水溶性成分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這類物質可溶解于水中,經水洗會丟失一部分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另外,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
還有人認為,中藥煮得越久、越濃,藥越有效。其實,煎煮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后,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煮,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性降低。
中藥也是藥,是為了治療病癥而吃。中醫自古以來就發展出十幾個科,內科、外科、兒科、婦科……對現在一些疑難雜癥,中醫也積累了不少治療經驗。
中藥治病,必須對癥。每味藥材都有明確的機理,亂吃一通,藥效可能適得其反,越養越病。此外,中醫的外科也講究實效,比如“骨折”,中醫認為患者雖傷在骨,但體內的氣血也會因此失去平衡。因此不僅要從外入手,接骨固定,還要從內入手,調理氣血。
中醫歷史悠久,最是講究“辨證施治”,之所以要強調“辨證”,是因為中醫對于治病和進補都是非常嚴謹的,如果不能科學運用,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患者絕不能一味地貪好、貪多,只有適量、適當、遵循醫囑才能藥到病除,健康生活!